【原文】亭榭不蔽风雨,故不可用佳器,俗者又不可耐,须得旧漆、方面、粗足、古朴自然者置之。露坐,宜湖石平矮者,散置四傍,其石墩、瓦墩之属,俱置不用,尤不可用朱架架官砖于上。
【译文】亭台水榭不能遮蔽风雨,因此,内置器物用具不须特别贵重,但过于粗俗的也难以使用,应置备一些厚实耐用、古朴自然的桌凳。露天坐凳,宜用矮平的太湖石,将它们散放四周,其他的石墩、瓷墩之类,都不可用,尤其不可用官窑砖铺在朱红架子上做坐凳。
亭榭在建筑形式上,有一类只有屋顶和支柱而没有墙壁的建筑物,一般就是我们常见的“亭”和“榭”。这种要求有遮盖的空间与户外空间“内”、“外”连通的思想,是中国建筑基本理念之一,也可以看做对“建筑与自然结合”的一种说明。榭是一种很早便存在的建筑形式。榭字是木旁从射,原来就是用木盖搭起来用作射箭的地方,是一种防卫性的军事设施。《左传》有“讲武之屋日榭”。后来,随着这种建筑在使用上逐渐多样化,“讲文”的时候也使用起榭未了。《汉书·五行志》有“藏乐之所日榭”。“榭”和“台”是分不开的,故又有“台有屋日榭”之说,建立在水中之台上的榭就叫“水榭”。在园林建筑中,榭就完全在“讲文”而不再“讲武”了。
在园林建筑中,亭与榭在形式和内容上是类近的。但是,正如古代的榭和后代的榭在性质上完全不相同一样,古代的亭和现在的亭也是完全不相同的建筑类型,而且在概念上也完全不一样。亭在秦代是基层的组织单位,十里有亭,亭有长,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就当过泗水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