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学童,欢喜黄昏下课放学;热恋青年,向往黄昏无限浪漫;
银发老人,感伤黄昏日薄西山;一般大众,每日黄昏如常生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的夕照,能够增添景物的灿烂、妩媚。然而在现实生活里,“黄昏”给人的观感,因为年龄不同,就有着很大的差别。试说如下:
一、少年学童,欢喜黄昏下课放学:青少年学童一到黄昏放学时,最是欢喜雀跃。因为在回家的途中,可以边走边游戏。尤其住在乡下农村,一到黄昏,大自然的景致变化无穷,欣赏黄昏的美景,也让人打从心里歌颂人生的可爱。只是现在的青少年,已经少有欣赏黄昏美景的心情,因为在他们放学回家的途中,有太多的诱惑与障碍,诸如打电动玩具、飙车等,所以他们再也无法像过去的学童,每到黄昏,就能迎着夕照,踩着轻快的步伐回家。
二、热恋青年,向往黄昏无限浪漫:一般青年男女,最常相约黄昏后,一起到海边欣赏落日余晖,或是漫步余晖下的林间,都能增进彼此的情感与心灵的交流。所以黄昏对年轻人而言,是人生最浪漫多彩的时刻。
三、银发老人,感伤黄昏日薄西山:对一些银发老人而言,见到黄昏难免感伤自己去日无多,因此对生命产生了很多的感慨。但是也有的老人,认为黄昏虽然短暂,毕竟还是美丽辉煌的,因此依然发挥老人的雄心壮志,为人生的事业做最后的奋斗。另外,也有老人则洒脱地认为,该是退休的时候了,所以毅然交棒给儿女。虽然同是老人,却有不一样的人生观,但他们总是有自己的方式,能够度过人生的黄昏时刻。
四、一般大众,每日黄昏如常生活:一般大众对早晨的彩霞、黄昏的日落,日日如此,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未必欢喜;日落而息,未必忧伤。就好像春夏秋冬,来的时候来了,去的时候去了;也好像生老病死,流转轮回,看得开,都是一些平常事。
虽然一般人对黄昏的留恋,也是人之常情,只是无限的美景,总要过去,人生的舞台,不容许留下一时的空白,一出戏演完,就要换另一出上场。因此,晨晖也好,夕照也罢,我们能在生命的每一个时刻里,散发生命的光和热,这才是重要的。
【题解】
同样灿烂的黄昏,却因年龄心境不一,而产生迥然不同的感触。感触是人生诠释的投射,这与《幽梦影》所言同理:“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人事景物是一般,差别在心境。这心境之别,青原惟信禅师所言可谓极致:未参禅时见山是山,有个入处便见山不是山,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
有一位学僧欲向混迹乞丐群中的挑水禅师学禅,禅师要他留下一同生活,可这学僧没法吞下肮脏发臭与发酸的饭菜,终究不得法要。为什么挑水禅师能在臭秽中安然度日,学僧却度日如年?只因分别意识作祟,禅师心无垢净,所以能得自在。因此,纵然近黄昏,只须视为平常事,就能尽赏美景,欢送残照,来去皆自如。
【思考】
1.为什么同样是黄昏,却有不一样的观感与心境呢?
2.试述黄昏曾经给予你什么样的印象?
3.试就本文之旨谈谈你的人生观。
【延伸】
·假如能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悟到无常,你就晓得要求自己不断地改变进步。——摘自《星云法语·天地皆是文章》
·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摘自《佛光教科书·佛教作品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