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要含蓄,切忌太露;
态度要委婉,切忌太直;
处世要圆融,切忌太真;
做人要宽厚,切忌太苛。
【提要】
当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有了过失或不当时,我们会给予忠告或劝导,让他改正错误,但劝导的方式和艺术,是必须讲究的。比如说,责备人时,用词要含蓄,不要太直接,要有幽默感,太直接容易伤害对方的尊严,这样不但不能被人接受,反而心生反感;规劝时,态度不要太严厉,要亲切、委婉;做人处世,不要太苛刻或得理不饶人,最要紧的是厚道与圆融。如此一来,才能达到规劝最大的效应。
【正文】
当一个人的言行有了过失或不当时,我们给予良言忠告或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即为“谏”。其实,谏的类型和方式,并非如此单一。古人为了勇于规劝对方,除了直言骨鲠者以言语劝谏外,也有以艺术形式委婉地进行劝说者,如北宋名相寇准的侍妾茜桃,为了规劝寇公体察民情,戒奢尚俭,以“诗谏”的方式,写下了《呈寇公》谏诗两首。又如清初画家蒋伊,以绘画代书,言事喻理为民请命,收集了民间疾苦和酷吏秽闻,创作了十二幅画,于康熙十八年,斗胆向康熙进献,是为“画谏”。
中国向来自称是“礼仪之邦”,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交际言辞崇尚委婉、曲折,而谏词则要求含蓄。时到今日,官民关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讲究进谏的方式和艺术,以求得规劝的最大效果,看来还是有必要的。因此,如何规劝?有四点意见:
第一,讲话要含蓄,切忌太露。当我们责备一个人时,用词要含蓄,最忌讳的就是太露骨、太过锐利,伤害了对方的尊严,这样不但不能被人接受,反而心生反感;所以,责人之过,要让对方堪受,要给对方留有余地,让他能够接受,能够令人欢喜接受,这是规劝的先决要件。
第二,态度要委婉,切忌太直。当我们规劝他人的时候,态度不要太严峻、太粗鲁,有时候责备一个人,反而要对他更加有礼貌、亲切、委婉,不可以太过直接,如果你直言不讳伤害了他,让他不肯接受你的意见,那就失去了劝谏的初心。
第三,处世要圆融,切忌太真。做人处世最要紧的就是圆融,切忌太真,有时候做人太过方正,难免得理不饶人。因此,方和正固然很好,但是圆融更重要。因为,凡事圆融一点,让人家在你的包容里,感觉到如沐春风,对方便能体会你的圆融,接受你的善意。
第四,做人要宽厚,切忌太苛。做人处世的妙诀就是要厚道,最怕的就是太苛刻。小的事情不要太计较,只要大事不糊涂,小事不必太介意。甚至在利益上,也要让人家多分一点,多得一点利益;假如你比他优秀,更应该多包容他、爱护他,不可太过严苛,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宽厚,自然欢喜和你在一起。
古德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但若运用不当,则成为伤人的利器,更何况给予他人规劝的话,又是最敏感的语言,我们说话能不谨慎吗?因此,会说话的人,首先考虑的是,一句话说出来,是否传达了自己的意思,对方能否欢喜接受,所以,规劝也要有规劝的艺术。
如何规劝?有四点意见:
一、讲话要含蓄,切忌太露。
二、态度要委婉,切忌太直。
三、处世要圆融,切忌太真。
四、做人要宽厚,切忌太苛。
【思考】
1.本文提供哪些规劝的艺术?
2.请分享规劝他人或被他人规劝的亲身体验。
3.讲述一则从谏如流的故事。
4.文章中哪一段话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延伸阅读】只有现在
昨天已溜走,明日怎么看;
摆在眼前事,尽心尽力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