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7000000020

一 心理需要的第一度对象化

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艺术样式,都是对应着人的不同审美心理需要而产生的。最原始的艺术样式就对应着人类感知系统最简单的需要。以后的发展,也可看成是这种心理需要的发展。

这些对应关系并不是单线专擅的。例如,情感的需要就是不少艺术样式的共同归结,但路线往往有很大不同。有的艺术样式,由视觉感知通向理解和情感;有的艺术样式,则由听觉感知触发想象和联想;如此等等。

戏剧、电影、电视,则与人们全方位的综合性审美心理需要

相对应。

它们以一种整体性情境,来对应综合性的心理需要。

黑格尔在《美学》中曾深入地探讨过整体性情境的问题。他说:“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他通过反复比较,认为只有戏剧,才能最完满最深刻地表现出这种“引人入胜的情境”。他给情境加上“引人入胜”的限定,虽是偶然涉笔,却把情境与观众心理连接起来了。

黑格尔进一步研究了戏剧中整体性情境产生的必然性,他的理论入口是一个很具体的艺术问题:只拿戏剧作品来阅读和朗诵是否可以收到实际上演的效果?对于这个问题,连很有舞台经验的歌德直至晚年也很难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因为,精妙绝伦的朗诵者是会有的,而这样的朗诵者能否真切如绘地给观众提供确实景象,虽有可能,却很难设想。黑格尔倾向于否定这种可能,他说:“如果朗诵要表现出戏剧的生动性,要把听众完全引到实际情境里去,那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矛盾:耳朵满足了,眼睛也要提出要求。我们听到动作情节的叙述了,就想要看到剧中人物及其面貌姿态的表情以及周围情况等。眼睛要求的是一幅完整的图景而不是一个在私人社交场合里安静地站着或坐着的朗诵者。所以朗诵不过是自己默读(把戏剧的实际情况完全丢掉,只凭想象去捉摸)和完整的表演这二者之间的一种不圆满的折中办法。”黑格尔所要求的那种能够满足多种感知的要求,让一幅完整图景圆满呈现的情境,在他的时代,只有在戏剧舞台上才能看到。

其实,歌德作为一个戏剧活动家,对戏剧情境的完满性,比书斋学者黑格尔体会得更加深切。曾有一位原先对戏剧相当陌生的青年朋友由于受到歌德的启发和影响,很快成了一个戏迷,甚至愿意在空无一人的剧场里坐上半个小时,想象演出时的情境。歌德知道这事后,曾对这个青年分析过舞台上的情境那么有吸引力的原因。他说,在看戏的时候,“一切在你眼前掠过,让心灵和感官都获得享受,心满意足。那里有的是诗,是绘画,是歌唱和音乐,是表演艺术,而且还不止这些哩!这些艺术和青年美貌的魔力都集中在一个夜晚,高度协调合作来发挥效力,这就是一餐无与伦比的盛筵呀!”歌德这番话,阐释了戏剧是以满足综合心理需要的情境来发挥魅力的。

除了戏剧文学外,其他单项戏剧因素同样不能代替整体性情境。20世纪前期有一位叫莫耶斯加的波兰女演员去美国访问,在纽约车站用欢迎者不懂的波兰语表演了一个即兴片断,用一段恰如两人悲哀对话的台词朗诵引得在场人士流下眼泪,最后揭开事实,原来她只是在背诵数学乘法口诀表。另外,还有一位叫罗西的意大利悲剧演员在诵读一份菜谱时也取得过同样的效果。据此,有人过分地夸大了表演的功能,认为可以用“纯表演”构成戏剧。其实,上述轶事倘若完全是事实,观众的心理感应程度也与看戏时很不相同。这种感应,很大程度上赖仗于听众的快速联想和补充,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心理需要满足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能与戏剧的整体性情境相比。戏剧的其他组成因素如舞台布景有时也能“说话”,而且应该力求让它们“说话”,但这种话语只是整体性情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舞台美术发展的历史上,企图让布景在整体性情境之外独立发挥作用的倾向时时出现,但后来总被更健全的戏剧观念克服掉。

20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明确地把戏剧的整体性与观众的心理感受的整体性联系起来。俄国戏剧家安·冈察洛夫指出:“今天的戏剧,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机体。戏剧艺术显然已倾向于多声部的表现手段。这样才有可能扩大从情绪上影响观众的幅度,产生不同质的新的感受效果。同时,丝毫也不减弱构成统一总体——演出——的每一组成部分的作用。”冈察洛夫还引证心理学家西蒙诺夫的研究成果指出,演员的外部表情再丰满、再细致入微,也未必能在观众席里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关键在于舞台整体向观众提供的“理由”。

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在《戏剧剖析》中一一分析了戏剧动作和其他表现手段上的种种特征之后,笔锋一转,进入到更深的一个层次: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考虑。更为深奥、更为微妙得多的,是戏剧如何能同时在几个方面发生作用。……戏剧的表达形式让观众自己自由地去判断隐藏在公开的台词后面的潜台词——换句话说,它把观众放在跟听这些话的人物同样的情境之中。

艾思林明显地把戏剧的这一特点,与戏剧的本质联系起来了。

当艺术家把自己所从事的门类行当与人们的审美心理需要接通了关系,每一个艺术样式也就找到了自己产生和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和人类学依据。戏剧、电影、电视作为综合性艺术的“综合”二字,不是来自于自身艺术成分的组成,而是来自于人们的综合心理需要。这似乎让它们失去了自足性的尊严,其实它们却因为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而真正自足。艺术和艺术家的自觉自明,由此而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观众心理学的研究也就成了艺术本质论的研究。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掠情霸爱

    掠情霸爱

    这不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这是……咳咳,想知道的话请各位看官开始下手吧……
  • 我闯荡末世这些年

    我闯荡末世这些年

    被仇家追杀致死的谷月意外获得了一次复活的机会,并得到了一个系统。她重生到了十八岁在地下拳场打黑拳的日子,系统告知她x基因病毒将在三年后肆虐全球,谷月将完成系统颁发的任务,以换取能量来兑换生存时长。就这样,谷月闯荡末世的故事开始了……
  • 蝼蚁之间

    蝼蚁之间

    蚁后子矜管理着江南黑蚁家族,与族中长留、长更及兵蚁沙托、储备蚁后念叮、雄蚁等发生了种种斗争,以致族内发生了许多变故。念叮的逐渐强大,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最后,母女分道扬镳,各自发展家族,揭示了自然規律。
  • 寄琉璃女孩

    寄琉璃女孩

    放假回家的页川遇到赵彤,奈何二人有缘无份,由此开启了页川传奇的一生。
  • 驯龙高手之龙之谷

    驯龙高手之龙之谷

    “当我出现在这里时,就是我不平凡的开始。”穿越驯龙高手,有些自创龙种。还有一些其他的东西。
  • 神鹊

    神鹊

    因为一次意外,地仙界修士杨峰身陨,元婴逃出至地球夺舍一位正要自杀的青年周扬,从此开始了他在人间的传奇。
  • 我当创世神的那些年

    我当创世神的那些年

    (万界流,非创世流,第三人称,非第一人称)我从凡间来,更到凡间去。不拘名利场,却在红尘中。血染刀剑未沾衣,滚尘扑面不留痕。仙佛神圣难敌手,移星易宿谈笑间。英雄美人帝王将相,却难免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怪力乱神魑魅魍魉,也不过蝇营狗苟小肚鸡肠。呜呼!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异者回归

    异者回归

    突如其来的大灾变,星球瞬间一片荒芜。千万年之后自愈的星球,异兽突起,地精、狼獒、食尸兽、巨人族,它们磨亮了兽角啜饮鲜血,吸食着人类的脑髓,更有变节者他们与兽媾和,繁衍出变异的恐怖后代......不死之心开始跳动,血液开始燃烧,武魂在这个暗纪元年注定崛起!
  • 沙海驱妖

    沙海驱妖

    进大漠只为寻找奇石,不慎引火烧身......大漠深处的一个古老传说,引发了诸多阴谋、贪婪、绑架、杀戮......巨大宝藏诱无数人铤而走险......六百年深藏沙海,六百年阴魂不散......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人鬼情未了,演绎了一个个魂牵梦绕、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 博弈初唐

    博弈初唐

    发前人所未发,写前人所未写,将老故事发掘出新内涵,旧人物塑造出新形象,让读者于轻松阅读中了解历史,了解隋末唐初众多风云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尤其是描述了一个与传统说法更为复杂、更加多面化的李世民形象,是本书的最大亮点。寓历史真实于小说情节中,既具可读性,更具历史文化底蕴与厚重感 。把小说写得像电视连续剧一样精彩好看,是作者永远不懈的追求。本书绝大部分情节都可以直接搬上影视屏幕,欢迎各相关单位联系改编采用。本书由17k网编小鱼特邀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