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3800000034

22 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题解】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关于陆游的情况,第四课《示儿》中已有提及,这里仅就课文所选的诗歌作一点阐释:

诗歌以“冬夜读书示子聿”为题,“示”含有指示、训示的意思;“聿”,读yù,“子聿”是指陆游的幼子陆聿。诗人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大概是读书有得,生发某种感想,于是将其写成诗歌来教育儿子子聿,指示读书的正确途径。

《观书有感》是朱熹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朱熹(1130~1200),南宋大理学家,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

朱熹学问广博,在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

朱熹的诗作并不太多,但往往寓意含蓄,富有哲理意味。课文所选这首诗歌取题“观书有感”,意思是看书阅读过程中有了感悟,于是以诗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一首题为《泛舟》又作《观书有感》的七言绝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课文所选的诗歌与这首诗歌意脉相通、相辅相成,所以有的本子就干脆以《观书有感二首》并提了。

【结构分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歌通过古人做学问的情况和自己读书的体会,阐明了要获得真知,必须亲自参加实践的道理。

全诗四句,也可以按照上下联来理解:

一、二句是上联,描写古人做学问的情况。

这里的两句有着转折之意:“无遗力”与“老始成”表达了古人做学问,年轻时候不遗余力,锐意进取,到了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啊!

——这里以古人做学问的实际情形来暗示做学问必须不惜花费毕生精力。

三、四句是下联,紧紧照应前两句的诗意,由读书引向实践:光靠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肤浅,不够完善,要真切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这里揭示的是又一条学习规律,也就是书本学习与亲身实践密切结合。

统观全诗,揭示做学问的道理,一是“少壮工夫”,二是必须“躬行”,二者密切相依,连成一体,不可偏废。

《观书有感》这首诗歌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自己读书的体会。 从诗意来看,作者似在说明博览群书,深入探究,不断吸取营养,便能豁然贯通,领悟到一种新的境界。其实,这首诗歌的意义并非绝对囿于读书上面,我们可以扩展理解,领悟蕴含其中的某种哲理。

全诗四句,可从上下联的角度来理解:

一、二句是上联,描绘天光水色景象,半亩方塘就像明镜一样,倒映了天光云影,构成一幅动人的图画。

——这是把自己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方塘,进而以清澈得倒映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

三、四句是下联,紧接上联方塘清澈倒映的景象描绘,生出疑问,明确作答,点示了自己的读书之感。

——这是借助上联描绘的景象来揭示题旨,突出了不断输送源源活水是清澈之本,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字词推敲】

“学问”:这里不作名词讲,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不遗余力,亦即全力以赴。

“老始成”:始,才的意思。

“终觉浅”: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绝”字用在这里,具有加强程度的作用,含有绝对、肯定的意思,连同下面的躬行,表达了没有任何条件,不容置疑的意思。

“躬行”:亲身实践。躬,作“亲自”理解。

“一鉴开”:鉴,镜子;开,打开。关键是为什么用“开”。原来古代的镜子往往用镜袱盖上,使用时才打开。

“共徘徊”:徘徊,来回移动。值得探究的是一个“共”字,一齐的意思,指的是“天光云影”一齐晃动,因为方塘之水清澈得有如明镜,纤毫毕现,这才能够“共”得起来,可见诗人遣词之准。

“渠”:这里是代词,指它,亦即方塘。

“清如许”:这样的清澈。关键是“许”,带有表示程度的意味,这样的意思。

【句子含义】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两句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但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取得成就。这两句中暗含转折,启迪思考:书籍资料浩如烟海,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在年轻时代就要肯花精力,不能侥幸一蹴而就,轻易成功,强调的是读书做学问要不惜花费毕生精力。这里的“无遗力”与“老始成”相辅相成,饱含了事物的辩证法在里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两句意思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不够完善的,要能获得真切而深刻的理解,绝对需要亲自的实践。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它是诗人从自己的读书经历中悟出来的道理,涉及我们常说的“知”和“行”的关系,启示我们明白:书本上获得的知识,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这两句的意思是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映现出来。这两句是用来譬喻的,“半亩方塘”不算很大,但是为什么能把天光云影反映出来?因为它很深、很清,如同明镜一样。实质上是诗人把自己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并且又把能反映天光云影的情景喻为心智容量既广,见理又明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的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这两句仍然以方塘作为譬喻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那样,人的智慧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来。显然,这两句是诗人读书后所产生的感想,一、二句的比喻是为这里的表达感想而作的形象铺垫,使感想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所依据,这才能令人信服。

【写作特色】

宋人诗歌往往以理语介入,甚至通篇讲理,后人颇多指责。诚然,诗歌常常以形象感染人,以情意打动人,以境界愉悦人。生动的形象,真切的感情,优美的境界,确实能使读者产生美感,较之枯燥的说理,自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然而,如果以喻明理、理寓象中,也能发人深思,产生好感。譬如课文所选的两首宋诗,虽然也在阐明事理,但并不枯燥乏味,令人生厌,反而让人有通透之感,乐于接受。下面,就谈谈这两首诗的各自特色:

《冬夜读书示子聿》比中明理,真切可感。

这首诗的“少”与“老”形成对比:古人读书不遗余力,十分刻苦,少壮时下了苦工夫,到老时方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学问多么艰辛不易;“知”与“行”形成对比:少壮时下苦工夫读书,固然可贵,但如果止于读书,到后来未必有成,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必须亲自实践。这两组对比,互为补充,既要刻苦读书学习,又要亲身实践,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切深刻地领悟事理。这是在说理,但毫不觉得枯燥乏味,反有透彻显豁之感。

《观书有感》取喻明理,形象生动。

这首诗先给我们描绘了半亩方塘的形象:方塘之水清澈明净,犹如纤尘不染的明镜,将天光云影映现其中,纤毫毕现。这是使人愉悦的形象,似乎并非阐明道理,其实道理暗含其中了:如果不是塘水清而深,混浊一片,能映现天光云影吗?而人的心智也像这塘水一样,只有容纳深广,聪睿旷达,才能悟道明理啊!同时,这首诗紧接着仍然以方塘譬喻,采用了问答句式,表面上是问池水何来如此清澈,表面上是答因有源头活水,实际上还是借以明理:如同池水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一样,人的心智能够开豁,也是由于源源不断汲取知识、融会贯通所致啊!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这首诗大约因此才传诵不衰的吧?

(马明娟)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这两首古诗都是借由读书、观书,阐述了生活中的某种哲理,可称之为哲理诗或说理诗。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阐发事理。朱熹的《观书有感》借物明道、借景喻理,因此,本课教学除了注意古诗教学的一般要求外,还必须从本课两首古诗说理这一特点出发来设计实施。设计教学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语言之美;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验,领悟诗情、诗意、理趣。

【思路提要】

本课教学大致思路为: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读背体会。

【过程揭示】

冬夜读书示子聿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背诵导入。

不久前我们一起学习过宋朝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歌《示儿》,在座的同学中肯定有不少能够背诵这首诗歌的,有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

2.揭题解题。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陆游的诗歌,题目是“冬夜读书示子聿”(板书课题)。

(1)学生试说题意。

(2)引导交流讨论。

“示”,指示,训示的意思。“子聿”,陆游有七子,陆聿是陆游最小的儿子,54岁时生(1178年)。陆游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心有所感,写下这首诗来教育、训导自己的儿子。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学生自学全诗。

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读一读,想一想。

(1)你掌握了哪些字词的正确读音?

(2)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你知道诗歌大意吗?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诗歌。

指名朗读诗句。

正音:聿(yù)、躬(ɡōnɡ)。

(2)说大意。

题目意思是说,诗人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陆聿。

诗歌大意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青少年时代花费很多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取得成就(两句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工夫)。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够完善、不够深刻的,要深入透彻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3)释疑难。

学问:学与问,读书学习,做学问。

无遗力:不遗余力,全力以赴。

始:方,才。

成:有所成。

终:到底,毕竟,终究。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躬,亲自。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读一读。

(1)自由读,要求读顺、读通。

(2)指导读。

朗读前两句,要注意突出“无遗力”,并读出“少壮工夫”与“老始成”的对比的味道,强调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付出异常艰辛的劳动。

朗读后两句,要注意突出“要躬行”,读出“纸上得来”与“躬行”即“知”与“行”对比的味道,强调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即必须亲自实践。如果止于书本,花再多的工夫到老也未必有成。

2.说一说。

(1)提问:读懂了这首诗,你觉得感受最大、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诗?说说你的理由,和大家交流你的想法。

(2)练说。

引导学生大胆、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3)指点。

教师平等主动地参与学生的交流和对话。

①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做学问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年轻时必须不遗余力,全力以赴,到了年老时才有可能有所成就,不能心存侥幸,以为不付出或者少付出就能有所为、有所成。通过这两句诗人强调做学问必须全力以赴,付出艰辛劳动,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

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显然,诗人的思考并没有停留于“学问无遗力”,而是由读书引向实践。诗人认为,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是肤浅的,不够完善的。要真切透彻地理解,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书本知识学习必须与亲自实践密切结合,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变成真正的学问。

3.想一想。

(1)提问。

① 诗人为什么说“少壮功夫老始成”?不花工夫行不行?少花工夫行不行?

② “纸上得来终觉浅”,诗人是不是不重视甚至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③ “躬行”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2)思考。

(3)交流。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1.朗读背诵。

2.总结全诗。

观书有感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

唐朝大诗人杜甫曾经有过这样两句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其实,古人不仅明白读书重要,而且强调读书还需思考,所谓“读而思之”,方能真正有所悟、有所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它是作者读书有所思、有所感而写成的。看看学习之后,我们从中会得到怎样的启发。

2.揭题。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板书),作者是宋代大学者朱熹。

(1)简介作者。

(2)解释题目。

作者读书,心有所感,于是写成这首著名的七绝。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学生自学全诗。

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读一读,想一想:

(1)你掌握了哪些字词的正确读音?

(2)你读懂了哪些诗句?

(3)你能说说诗歌大意吗?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诗歌。

指名朗读诗歌。

正音:鉴(jiàn)、徘徊(pái huái)、渠(qú)、为(wèi)。

(2)说大意。

半亩大小方形的水塘就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它是那样澄澈明净,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清晰可见它们闪耀浮动,美丽诱人。试问这水塘怎么会如此清澈明净的呢?因为从它的源头源源不断地有活水流来。

(3)释疑难。

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倒映在清澈的水中闪耀浮动。

渠:代词,相当于“他”、“她”、“它”,这里代“方塘”。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前两句写景,明丽清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意境优美,令人神往,朗读时要充满感情。

后两句说理,但自问自答,理在其中,非常巧妙。朱熹读书有感正在于此,所以,朗读时既要紧承前两句,读出诗人惬意于美妙景致,又要读出诗人读书有得的那番自得。

2.说一说。

(1)提问:你觉得诗中哪一句写得好?说说你的理由,和大家交流交流你的感受。

(2)练说。

(3)指点。

①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写景优美迷人,突出方塘清澈明净。为后面设问说理蓄势铺垫。

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说理自然贴切,突出源头源源活水。自然承接前两句写景,巧妙设问,自问自答,点明方塘清澈明净的原因。

3.想一想。

(1)提问: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诗中却没有一个字提到读书,写的全是方塘中的景色,有人说题目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思考。

(3)交流。

仅就诗句字面而言,似乎纯为写景。其实,诗人写本诗是想借此说明读书使人澄明的道理,意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池水清澈如镜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流入,诗人由此想到,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即所谓“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朱熹语)

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比一比。

朱熹的说理诗,常常寓理于物、寓理于景、寓理于事。表面看来是一般的写景、叙事、咏物之作,其实常常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我们一起来读读诗人的另外一首诗,然后请大家来做个比较。

(出示朱熹《泛舟》诗)

(1)读一读。

《泛舟》是朱熹以“观书有感”为题写的两首绝句中的另外一首绝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说一说。

先说诗歌大意:昨夜江水上涨,巨大的战船就像一片羽毛那样轻飘。回想早先水浅的时候船怎么推也推不动它,白费了力气,而今江水泛涨,船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航行,一点也不费劲了。

再说诗歌寓意:水涨舟轻,是生活中常见的实景实事。朱熹此诗粗看也似叙写生活中的小事,但其实诗人是借“泛舟”来说理。《千家诗》王相注:“文公以泛舟喻学。……以比人见道不明,千思万索,及至悟来,不思不勉,自然而然,从容中道也。”按朱熹的看法,穷理不可以“顿进”,却可以“顿悟”,即“豁然贯通”的境界。有时费尽心思未必有所成,而有时却是不经意之间大有斩获。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恐怕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说诗歌大意、说诗歌寓意这两个环节,教者都应当引导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比较的目的就在于此,教师的作用在于适当参与、点拨和引导。

(3)比一比。

比较阅读《观书有感》两首绝句,看看有什么异同。

可以从诗歌寓意、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1.朗读。

2.背诵。

3.总结。

《观书有感》描写了池塘美丽的景色,诗人透过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明净这一现象,联想到人的心智也是因为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更加敏锐,更加开豁,才能领悟到一种新的境界,阐述了不断读书吸取新知的重要性。

4.拓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阐发的道理给读者留下了宽广的联想余地,所以被人们赋予较多的新的理解。

“活”与“清”的因果关系,“活”是源头活,“清”是塘水清。塘水之所以清是因为源头有活水。因果关联。

引导学生思考拓展。

【课时建议】

两课时。

精彩片段

(教者看看板书的课题,看看语文课本,满脸疑惑)

师: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生:(颇吃惊,仔细读古诗)

师:诗题究竟要不要改?为什么?

生:诗中没有提作者看书……

师:上前握手,谢谢你支持我。

生:我不是这个意思……

生:诗中没有提书,可是诗人是在池塘边读书。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边指书上的插图边说)从图上知道的,诗人正在读书。

师:借图理解是个好方法,值得借鉴。

生: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师:看到了什么景色?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

生: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

师:还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

师:悟到了什么?

生: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

师:有点意思。

生:(抢着说)我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够具体,这首诗里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永远都有学问,就得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去填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两个字——充电。所以我认为诗的题目不能改。

【评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教学同样必须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语言,自主构建新的语言积累。在上述片段中,教者打破常规,在学生理解了诗中的词语和诗句意思的情况下,再从课题入手,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向学生提出:诗中只字未提读书,怎么诗题却是“观书有感”,不如换成“观塘有感”吧?一下子激发了全班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课堂由过去的“让我读,让我说”,变成了“我要读,我要说”,而且是“我要读好,我要说好”,这样,学生学习语言就是在创造性地学习语言,就是生成语言,而生成的都是从他们心中涌出的鲜活的语言,都是有个性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语言。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杨建新 徐美琴)

参考资料

朱熹的文学创作: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文学创作也颇具特色。他曾和当时著名的文人辛弃疾、杨万里、陆游等人往来密切,相互唱和,尤其是与陆游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理学家诗人在宋诗中自成一派,他们把“以议论为诗”发挥到极致。朱熹的诗作现存1300余首,在内容上很突出的一部分就是借诗来阐明义理,将义理通俗化,100首的《训蒙诗》就是典型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的喻道诗并不单纯是以议论来释理,有不少诗能通过写景、咏物以喻道,将景物、情感和义理融为一体,使人在吟咏之中充分领悟其中寓含的理趣。

朱熹一生对现实朝政十分关注,在涉及和战与兴亡大事上也有明确的见解,在关心时政的诗中,或倾吐内心忠君报国的焦灼彷徨,或表露主战反和的昂扬决心,或赞美图强复兴的英雄志士,或呈现出干预现实的勇气和爱国情怀,这是朱熹诗作引人注目的另一面。

作为宋代道学家中最有成就的诗人,朱熹一生喜居山水佳处,数迁其居,又爱游历名山胜迹,因此在他的诗作中还有相当的部分表现自己的行踪游迹,或咏物抒怀,或描绘山水风光,大多写得清新活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朱熹还留下数十首的咏梅诗。

在朱熹所作的诸种诗体中,今人广为传诵的则是他的七绝短章,如《观书有感》和《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水口行舟》(其一):“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作者运用通畅明达的语言呈现平淡清新的自然意象,从对自然的切身体验中指点读者领悟象外之韵味,自然意象纳入义理的点化之中,意象与义理的艺术融合,不仅透出一种新鲜灵动的理趣诗意,而且还形成一些极具哲理意味的名句。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瞎眼王爷的胖王妃是妙人呀

    瞎眼王爷的胖王妃是妙人呀

    【穿越甜宠 种田经商 马甲 权谋】一朝穿越,堂堂神医竟然成了瞎眼王爷的败家胖娘子?没吃没穿没地位,落坡的凤凰不如鸡?没关系,医疗空间在手,我可以左手医人,右手致富。下人:王爷,天下人都在传您吃软饭。王爷看着身边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王妃:”本王胃不好,正适合吃软饭。”
  • 大可不必

    大可不必

    农村少年进入大学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绽放自己的光彩,结识女主,相识、相恋、相爱,最后迫于现实压力被迫分手。据真实故事改编,内容趋近于现实,读起来可能会略显枯燥,但也身临其境。
  • 岐荒乱纪

    岐荒乱纪

    荒,是一个混杂的时间,空间,以及一切概念的世界。我们不能随便改变历史,每一个洞口都是历史的转折,他可以接受微小的改变,可一旦出现断裂就会像火车脱节一样失去他。只不过,还有一点历史的转移不一定是谁的出生也有可能是一条狗的一泡尿,他的微弱影响可能导致一处暴雨,一处山洪暴发一处人民迁移,抑或是一处战争。如果是歌者吓到了,她没了她这泡尿人类文明将大有不同而荒能不能存在那就不好说了,所以此处的所有人都已了解大部分的转折处究竟在哪里?推演至极,即便是屠一座城,也能将损失降到最小。这里就是荒未来已经破灭过去也不会久留而我们能改变一切的东西,只有手中的岐
  • 黑幕高手

    黑幕高手

    《黑幕高手》交流空间:QQ,876091244(提示语:发小)。本人另一本新书《男欢女爱》,讲述都市女性的情感经历。书号:30501,地址http://520yd.com/book/520yd.com欢迎大家阅读,谢谢!~~~~~~~~~~~~~~~~~~~~~~~~~~~~~~~~~~~~~~~~~~~~~~~~~~~~~~~~~~~一个普通的大一女学生,一块看似平常的巨大黑幕,走在一条有着昏暗灯光的小街,竟从此踏上诡异之路,经历种种离奇险境,通过那黑幕的种种翻转,来到了一个个不一样的世界,谁知,黑幕的下一个翻转又会是怎样?陈雨柔的人生又会有着怎样的变故呢……
  • 神鹊

    神鹊

    因为一次意外,地仙界修士杨峰身陨,元婴逃出至地球夺舍一位正要自杀的青年周扬,从此开始了他在人间的传奇。
  • 陛下,嫡公主又要造反了

    陛下,嫡公主又要造反了

    【征文:长篇小说。】【老作者开新书。】姒玄衣乃夏朝亡国君主(夏桀)与华夏历史上第一妖后(施妺喜)所生嫡女,为:帝姬。因其生于秋夕祭月之时,敕封为:太阴公主。遗传绝世美人施妺喜的美貌,美得天地失色,受尽宠爱;可这样一个天之娇女,却天生废脉,无法修炼,而且还是个患有脑瘿的痴儿。后宫之中,人人拍手称快,帝姬又如何?天生废脉,且又蠢又傻,合该被欺凌!连从小定亲的未婚夫都嫌弃她,以至于感情背叛,导致她失去了生命,上天对她,何其不公?再次回宫时,她已是异魂重生,得神秘系统绑定,身怀异能,修炼一日千里。一朝生死换来的是惊天大阴谋,在这个陌生的时代,人、神、妖、魔乱战,却对有一人始终对她以命相护。他说:(想走也无不可,生个幼崽,放你走。)他说:(妳以为的历史,不过是无耻之徒为了名正言顺而无端攀附的谋略,寡人从未婚配过!)他说:(既然朕当了几十万年的单身狗,那妳是不是该履行当初的诺言,让朕脱单了?)
  • 仙缘再起

    仙缘再起

    一个普通的山中小寺庙,常年鲜有人访问。门扉已经开始腐烂。寺庙住着一个不修边幅的老人。寺庙门左边有一个山间小涧,缓缓清泉流出。一个腼腆的小子,山中打柴口渴喝了口这山涧中的泉水,泉水清凉。入口甘甜无比。于是拿出腰间竹筒,准备接一些清水。此时,门扉悠然打开,寺中老人缓缓走出。山小子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自己的无意之举,竟然开启了他漫长的修仙之路
  • 紫玉武神

    紫玉武神

    太古洪荒时期,有太荒万界,每界各有一“武皇”掌管。万界之上有座“万界山”,山上有座“武神殿”,殿内有一神,名为“绝世武神”。每隔百年,万界武皇都要到武神殿朝拜绝世武神,无一武皇敢不敬。太荒万界,实力最强者,称为“神”,神者,万界之中唯有绝世武神一人可称为“神”。神者之下,便是皇。
  • 千千华

    千千华

    本文讲述由一块玉石因灵借狐族之血幻化成人,而后历经种种,追溯过往,爱非罪也。自号天下第一的俞苧夜与穷困道士结缘的故事。
  • 太极天尊

    太极天尊

    这里不是净土,这里有阴谋,有厮杀,有热血,当然还有亲情。一个少年,背负血海深仇!在报仇途中却发现这世界居然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食天地灵气,他们御剑飞行,他们缩地成寸,翻云覆雨无所不能,他们叫做修真者!且看这少年怎般在这神奇世界崛起!(作者保证每天一更,不定期爆发,咳咳,不定期哈!喜欢的可以收藏,可以签到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