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5000000125

第一百三十二章 冯道才是英雄

柴荣御驾亲征攻城略地,刘崇老当益壮负隅顽抗。俗话说杀人一千自损八百,依我看他们谁也不是英雄!若听冯道之言,怎么会死几万人呢?一将功成万骨枯!历史只关心成败,死多少人可以忽略不计。

中国有句古话叫“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位皇帝都有他所重用的一批班底。不要说两个不同的朝代,就是同一个朝代皇位更迭,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员流动。可是在五代就有这么一位官场不倒翁,历经四个不同的朝代都做到了宰相之位。有人骂他是奸臣的代表,有人赞他一心为民。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个人叫做冯道,字可道,号长乐老。他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再加上他曾经代表后晋高祖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父子关系,一共做了十一个皇帝的臣子。

后人很多痛骂冯道是小人,一味苟全而活,没有羞耻之心。欧阳修说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骂他为“奸臣之尤”。宋元时期的胡三省称其虽然“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清朝通俗小说家蔡东藩,一个落魄书生更是怒斥“太师冯道,最号老成,实最无耻。”

其实,历史上的冯道,虽然八面玲珑,游走于历朝的帝王之中,却是典型的道德君子。他爱护百姓,怜惜苍生,不贪享乐,笔者有专文叙述,本文不再赘述。今天说说他到底如何能在各个帝王之间混得风生水起的。

冯道出生在一个普通的耕读之家,虽自幼家贫,但他却能安贫乐道。因为他擅长写文章,所以在天佑年间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冯道一腔热血,满脑子壮志,他是佩服天可汗李世民,所以非常想当魏征。乾化元年,刘守光决定攻打定州,问属下的意见。冯道劝他三思而后行,结果被刘守光下了大狱,刘守光兵败后,扬言几天之后就送冯道上路,让他到阴曹地府去侍候伟大的天可汗。

冯道沉默了, 既然刘守光不是李世民,我也不可能做魏征了。让刘守光杀死或者从今往后言听计从就是忠臣吗?换个主子不行吗?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于是冯道逃到太原投奔了晋王李存勖。

同光元年,李存勖建立后唐,冯道被授为省郎,充任翰林学士,获赐紫衣。后唐灭后梁后,冯道又被提拔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史称冯道“为人自刻苦为俭约”,他跟着后唐庄宗李存勖出征攻打后梁时,住在茅草房里,身为大臣连床和卧具都不用,就睡在稻草上。自己的俸禄可以和随从、仆人一起花,每天吃喝在一起,使用共同的餐具。将士们抢来了美女,照例先送给大臣们一些,冯道坚决不要,要是实在推辞不了,他就另找房子养起来,再为她们寻找家人,个个尽心。当他为父亲守孝回家时,农田***,颗粒无收,冯道倾其家财赈济乡民,并且亲自躬耕田野。当有人生病没办法种地时,他会在半夜里悄悄地替人种好。田主人登门致谢,他却认为不值一提。地方官因此给他送来“斗粟匹帛”,他也一概不收。当时契丹听说了冯道的事迹,甚至想把他掳到契丹做官。因为有边将守护,契丹才没有得逞。

冯道丧期满后,被朝廷拜为翰林学士,让他到洛阳赴任。恰逢此时,李嗣源被叛军拥立为帝。冯道不顾好友劝阻,毅然决然的前往洛阳。庄宗死后,李嗣源继位,即后唐明宗。明宗先是拜他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次年又任命他为宰相,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冯道在任期间,提拔天下寒士子弟,对于浮躁的世人一律弃用。

明宗年间,中原曾一度相对安定,粮食获得丰收。一次明宗问他:“天下虽熟(农业大丰收),百姓得济(渡过难关)否?”

冯道回答:“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这个困扰中国几千年的“冯氏定律”,往往被历来的圣君贤相所忽视。

他曾向明宗引述聂夷中的诗:

“二月卖新丝,

五月粜秋谷,

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

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

照遍逃亡屋。”

李嗣源听后感动得一塌糊涂,立即命人写下,经常诵念。意在告诫自己,百姓的生死其实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可有一刻忘记自己的责任。

一次冯道对唐明宗说,自己“曾奉使中山,经井陉之道,忧马有所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

这一段话,就是成语“不跌于山而跌于垤”的出处。他以切身经验告诫明宗要居安思危。

当潞王李从珂造反的时候,后唐愍帝离开洛阳逃亡卫州,留下来的冯道开城迎接李从珂,还是继续当宰相。不过几个月后,因李从珂听说他不适合在当乱世中担任要职,还是将他罢相,授予了司空等没有实职的官位。

后来石敬瑭为了篡夺后唐江山,认了比自己小十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冯道被再次拜相。不管怎样,石敬瑭需要一个人出使契丹表达诚意。石敬瑭遍视群臣,发现这个任务非冯道莫属,但是这终究是替皇上认干爹去,稍有羞耻之心的人谁愿意?但是冯道答应得非常痛快,他毫不犹豫地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这一句话,就让冯道留下了千载骂名。后世学者范文澜对其大为不齿,忍不住口吐莲花——好个奴才的奴才!

耶律德光很欣赏冯道的才华,还想留着他在契丹。不过冯道以退为进,找了理由溜回了中原。当耶律德光因为后晋新皇帝不听话,灭掉后晋时,再次与冯道见面。耶律德光没有好气的说:“你怎么又来见我了?”

冯道则恭敬的表示:“无兵无城,怎敢不来?”

耶律德光几乎用骂人的口气问道:“你是什么样的老头子?”

冯道则完全没有针锋相对,自嘲的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这样的低声下气,当然让耶律德光火气消掉了。但是,当耶律德光问冯道如何治理天下的时候,冯道却没有半点让步:“佛祖救不了苍生了,只有靠皇帝你自己来救百姓。”

当时他本来作为降臣要返回契丹,谁料到耶律德光在路上驾崩,他趁机投奔了汉王刘知远。

刘知远建立后汉后,收复镇州,冯道归汉。乾祐元年,冯道被后汉授以太师的职位,以“奉朝请”的名义参加朝会。郭威建立后周后,冯道又被拜为太师和中书令。因为冯道的再三叛降,司马光骂他是奸臣之尤。而苏轼、南怀瑾等人却因冯道一心为民,不贪污、不弄权力挺他。

当郭威起兵攻入汴梁时,冯道坦然面对他的跪拜,没有半分惭色。这让郭威知道还不是篡汉自立的时候,不过等到郭威真正建立了后周,冯道又是一如既往的恭敬和顺从,被拜为太师、中书令。

郭威死后,五代十国中最为优秀的皇帝柴荣横空出世。不过当时柴荣从没有领兵打仗,威望不高,连久经官场的冯道也看走了眼,对这个新皇帝不屑一顾。

柴荣要攻打北汉,冯道力劝不能出征。柴荣解释道:“当初唐太宗都是御驾亲征的。”冯道却摇摇头:“陛下你不如唐太宗!”柴荣压住火说:“我以泰山压顶之势攻打北汉,何愁不灭?”冯道继续顶撞道:“陛下你不是泰山。”

冯道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最频繁的时期,他一生所事五朝十一帝,合计不过三十多年,平均每朝(含契丹)仅六年余,每帝仅三年余。最长的唐明宗和晋高祖在位也只有八年。而且这四个朝代都是靠阴谋与武力夺取政权的,契丹则是趁乱入侵的;十帝之中,除了个别皇帝还像个人样,其余都劣迹斑斑,暴政累累。晋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卖国土、引狼入室才当上儿皇帝的卖国贼。这些帝王大多是“乱臣贼子”、昏君暴君,称之为豺狼虎豹也并不过分。面对这样一些野兽皇帝,自保都是问题,冯道却都能够从容应对。

冯道的政治智慧首先表现在能够及时辩明政治风向,调整政治立场和服务对象。每当政权鼎革之际,冯道从不提早表明自己的立场,只有到新政权全面控制局面时,他才会站到台前来帮助新皇帝“稳定”局势,理顺方方面面的头绪,使新政权尽快进入角色。他永远跟成功的当权者合作,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从来不以“忠君”为圭臬。后唐明宗死后,愍帝即位,冯道仍为宰相。这时潞王李从珂反于凤翔,愍帝遂出奔卫州。一看愍帝大势已去,冯道便“视其君如路人”,亲率百官迎新主子潞王李从珂入,接着便拥立李从珂为后唐末帝,冯道则继续担任宰相一职,百官在他的带领下也迅速各归其位。末帝即位时,愍帝还在卫州,三日后,愍帝被杀。后来每次的政治风云中,冯道都能及时调转船头,短时间内把在前一朝累积的官声名望转换为取信后一朝的政治资本。

冯道这个人的好处是慢慢体现出来的,大家开始也试过别人当宰相,结果一个不如一个:豆革卢是个逗逼,“唯事修炼,求长生之术”;韦说屁都说不出来,“政事得失,无所建言”;李愚愚不可及,都做了牌位还跟人争,最后被罢相。大家看来看去,就冯道这个人好,有点本事,还不恃才傲物,不该争的不争,不该碰的不碰。时间一长大家都认可这个人了。

其实冯道跟五代乱世是互相成全的,要知道宰相这个位置,想要干点好事不容易,但是干点坏事太容易了,比如后汉苏逢吉拜相之后,“凡盗所居本家及邻保皆族诛”——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家邻居做了贼,那么就要杀你全家……这纯粹是要官逼民反了。冯道在宰相的位置上虽然没有太多的政绩,然而能保持政策基本稳定不大折腾就已经是很难得了。

冯道生于乱世,皇帝轮流做,他岿然不动。因为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从二夫的传统观点,后世的人总是骂他。直到近人范文澜修《中国通史》时,还对冯道的政治道德大加批判。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没有人会要求妇女从一而终,在那个王朝不断更迭的历史背景下,连手握重兵的武夫,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看到明天的太阳,我们怎么能要求冯道不事二主呢?

其实冯道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在朝中左右逢源、明哲保身,能够不做恶,救民于水火,已经难能可贵了!效忠于一家一姓,未必就是好人!如果主上昏庸残暴,做臣子的也要和他同生共死吗?

士可杀而不可辱!这句话不错,可你不能说老百姓可杀我不可辱啊!就连欧阳修也承认:“人皆谓契丹不以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与冯道相比,大明的方孝孺就是个傻逼!冯道面对外族,尚且以百姓生命为重;而方孝孺面对的是明室朱氏子孙的夺位争斗,在胜败已分之际,他完全可以学习唐初名相魏征,另事新主,施展自己的济世才能,实现辅主治国的政治抱负。再不济,也可以学习李靖、李世勣等人,不掺和其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方孝孺偏要批龙麟、撩虎须,嘲弄、挖苦、讽刺和激怒朱棣。朱棣准备登大位,请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其实不过是做做样子,写不写都是一样!方孝孺偏偏不写,且扬言灭十族也不写!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与你同归于尽?朱棣与朱允炆,谁有资格当皇帝?父死子替,兄终弟及,都是前任皇帝在自说自话,本身就没有公理可言,却在伪命题中求解正义,结果肯定是缘木求鱼!方孝孺无端连累家人、亲友,以及知交、门生,看不懂有什么意义。

到了元代,有位学者胡三省更对冯道加倍的义愤填膺,他说冯道——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不过真是奇怪了,汉人在元代,已经是亡国之人了,这位胡兄为什么还活着呢?廉耻何在?只因为他不是宰相这样的人臣之极,所以就可以例外地活着?

到了清朝,就更不得了了。着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把冯道的罪行提高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冯道之恶浮于商纣王,其祸烈于盗跖矣!

真不知道冯道是怎样伤害了他,也不知道他有什么资格这样评价冯道。满清也是外族,王夫之怎么不去死呢?

回到宋朝,伟大的文学家欧阳修、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他们一边在大骂冯道无华夷之防,无人臣之节的时候,一方面又把沙佗人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立为正朔朝代。也就是说,一边骂冯道不该给夷人打工,一边又承认夷人创立的江山朝代是合法的,真是不知道他们运用了什么样的标准,站在了什么样的立场。

按照他们的理论,冯道早就该死了,他至少应该死十一次,每一次皇帝更换,他都应该殉葬;尤其是面对耶律德光的时候,他应该横眉戟指,大骂不绝,然后引颈向刀,为民族留一段千古佳话,在皇帝的忠臣榜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话说石敬瑭称耶律德光为父,石重贵称耶律德光为爷。主子不要脸,凭什么要求臣子忠于自己?能避免或减少百姓死亡,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冯道微时曾有诗云:

莫为危时便怆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时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

狼虎丛中也立身。

全诗大意是说,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只要想一想自己以前做过什么,从而导致了今天的境地,就能够找到出路。在眼前这个朝代频繁更替的世界,夺得天下者就是明君,就可以前去事奉他,失去天下的就是倒霉的人,就要勇于离弃他。生当乱世,也绝不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但不必固执于一端。通往成功之路何止一条!往哪里走都是一片通涂。只要心存善念,就是虎狼窝里也能安身立命。

这里说的“道德”,也就是他自我评价的三不欺:“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而且是“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而三不欺集中到一点,就是先秦儒家所尊奉的“人心”、“民心”。这一点,冯道力所能及地做到了,也只有他做到了,而在那样一个“狼虎丛中”,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是佛、菩萨、圣人,其他的一切都不应苛求。苛求就是唱高调,就是假道学。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真正为穷苦百姓着想,不为名利,不顾成败,不惜生命的人才是英雄!因为仁慈,因为善良,因为软弱,他们往往不能够成功,而后人根据成王败寇的定性思维,偏偏视他们为昏君奸贼;而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不分忠奸斩草除根的反而被看成明君英雄,这样的引导实在是错误!以后做人还讲不讲仁义?所以我们今天看待历史评论英雄,应该看他的动机而不是看结果!那些为了个人权利为了子孙富贵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的人,即使成功了也不值得崇拜;为了百姓生存不幸牺牲自己,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的人,即使失败了也不必痛恨!个人成败与百姓生命相比,自然后者为重!作为普通百姓,人家保全了你的生命,你骂他是昏君奸贼;人家杀了你同胞自立为王,你却说他是明君英雄豪杰!若死人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个人想法而已!信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从二夫的大可不必生气。主明而臣忠,夫贤而女烈;昏君匹夫,干嘛要忠于或跟从他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同类推荐
  • 大海商

    大海商

    才子赴京化身幕僚,权力巅峰游刃有余,天子倚重,内有百年皇家隐情。荡倭寇,平海盗,开一代海上丝绸之路,功德无量,令世人敬仰,却有万般艰险,生死两茫茫。
  • 狐王令

    狐王令

    明正统十三年,江湖上突现一本天下奇书《天门山录》,就此搅动江湖风云,此书被大太监王振得到,命东厂和锦衣卫搜尽天下宝物,就此很多帮派和族群受到牵连,狐族无辜被涂炭。狐族为复仇发狐王令,号令天下,锄奸惩恶。正在众帮派刺杀王振时,瓦刺来犯,王振不顾群臣反对,蛊惑皇上出征,致使土木堡大败,皇上被俘,精锐尽失。于谦在此时危定倾扶,力挽狂澜,联合众帮派殊死一搏,保卫北京城,大败瓦刺。
  • 西晋五十年

    西晋五十年

    自2008年10月起,笔者以大量前人的有关著作为基础,在充分考证之后,详细描述了从曹魏帝国中后期,到西晋王朝七十多年间,司马家族从崛起、夺权、衰落到亡国的历史事件。全书共分为九章,按照章节前后顺序,分别为《司马家族的崛起》、《建立自己的王朝》、《统一全中国》、《打开地狱之门》、《魔鬼皇后贾南风》、《骨肉相残》、《最后的内战》、《国破家亡》、《末代皇帝》。全书每一章都超过11万字,截止2013年1月1日,九章已全部完成。本书是建国以后,第一个用现在流行的白话文描述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以及西晋王朝历史的历史力作,对这段时期的各个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发现了一部分前人没有提到的史实,对其中涉及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合,提出了一部分前人没有提出过的论点。
  • 东周策

    东周策

    风卷云涌,雷震九宵,随之周室王朝大厦倾倒崩塌,一幅波澜壮阔历史长卷,展现于世人眼前。春秋诸侯争霸,战国七雄混战,大争之世,中华文明复兴之时!其时,诸子百家,各施其义;文坛巨匠,著史流芳;将士豪杰,浴血沙场;王侯将相,决胜庙堂!前后历时五百余年,成就无数不朽佳话,百世传颂
  • 后唐风云

    后唐风云

    本书就是描写从后唐武皇李克用,历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闵帝李从厚,至末帝李从珂的那段历史;亦即从公元856年到公元936年,从武皇李克用出生到末帝李从珂身死国灭的那段往事,历时80年。本书的定位是一部正史战争小说,资料来源于24史中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北宋名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本书以基本历史事实为依据,再现了后唐帝国那段尘封的往事。本书尤其采用了中国古典兵学中的兵法、阵法来诠释那一场场浴血厮杀背后的未战先算、正合奇胜、谋形造势、避实击虚,让我们有机会再一次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热门推荐
  • 肤浅又痴情

    肤浅又痴情

    甜甜的文哦,,特别甜呢!一见钟情、双向奔赴、各种甜、各种宠,女二性格被改变、撒娇、短片双女主
  • 六界炎神

    六界炎神

    讨九夷、伐八狄、镇七戎、平六蛮,他法力通天,锐不可当,天帝钦封为天庭大将军、南天大护法,赐号六界炎战神,以慑天地。
  • 医入江湖

    医入江湖

    谁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她偏不!一身绝世医术偏就只爱用毒!她原本只是个孤苦无依的叫花子,却被惊天身世卷入江湖斗争中!她说:我既然已经得罪了整个江湖,又岂怕再多你一个!那些要杀我的人,来一个,我便杀一个!我要教他们知道,我可不是好惹的!
  • 绮楼重梦

    绮楼重梦

    《绮楼重梦》书接《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宝玉转世为宝钗之子,名唤小钰。黛玉投生史湘云家,取名舜华。二人自小同贾兰之女优昙、曼殊、文鸳于邢岫烟处读书,情意日笃....
  • 我又灭了大自在殿

    我又灭了大自在殿

    我是合欢宗第十三位普兰长老的亲传弟子沈子姜,我又来大自在殿了。“把阮研修交出来!”扫地的小和尚一脸迷茫,“女施主,阮研修是谁啊……”话音未落,豫灵山钟声响起,震得翠绿山林鸟兽惊恐逃散,一个老和尚从大殿走出来,看见我转头向后院跑去,“师父,那魔女又来了!”
  • 请留步王妃

    请留步王妃

    相府嫡女凌若初,被三皇子当众退婚了,原因是三皇子看上她妹妹凌若黎,西月国国主直接动怒处罚三皇子,“儿臣心意已决,甘愿受罚”。当初各自父母许下的姻缘,一时间成了笑柄,流言蜚语犹如钢刀刺进她心里。一直被压一头的凌若黎,早就按耐不住,直接以去寺祈福为由,解决心头大患。莫墨,女,十八岁,爱好登山,一有时间便前往深山陶冶情操,直到意外穿越了,有些突然,可就是这么突然,不是这也太突然了。
  • 太极天尊

    太极天尊

    这里不是净土,这里有阴谋,有厮杀,有热血,当然还有亲情。一个少年,背负血海深仇!在报仇途中却发现这世界居然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食天地灵气,他们御剑飞行,他们缩地成寸,翻云覆雨无所不能,他们叫做修真者!且看这少年怎般在这神奇世界崛起!(作者保证每天一更,不定期爆发,咳咳,不定期哈!喜欢的可以收藏,可以签到啥的)
  • 康熙大帝——乱起萧墙

    康熙大帝——乱起萧墙

    这一卷主要描写康熙晚年选择皇储以及众阿哥为争当皇储勾心斗角的故事。康熙晚年出现了诸多弊政,吏治败坏,贪风炽盛,冤案丛生,田赋不均,土地高度集中,百姓贫苦,民变时起。皇亲旧勋借支国库库银,致使国库亏空。众阿哥觊觎皇位,各自结党营私……大治中的康熙朝隐忧重重。面对如此局面,康熙心力交瘁,多次清理整顿,皆因皇太子胤礽贪淫好色,不谙政务,举措失当,不了了之。康熙大失所望,一怒之下,将胤礽废黜。后不得已又立,再立后不久又废。两立两废,朝野震动。众阿哥各怀鬼胎,趁机作乱,或策划于密室,或奔走于六部九卿之中,阴谋夺嫡。康熙在这场众阿哥的阋墙之举中,留意考察。四阿哥胤禛为人深沉莫测,极具性格魅力,人称“冷面王”。由于谋士邬思道等人的精心策划,在治理整顿、革除弊政中,措施得当,成绩突出,令人瞩目。康熙在临终前立下遗诏,传位于四阿哥胤稹,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雍正皇帝。
  • 红尘陷落——第三次离婚浪潮

    红尘陷落——第三次离婚浪潮

    红尘陷落——第三次离婚浪潮 小叶秀子
  • 废材成功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