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哪个作家写完一部书,不希望出版的。我写完这部书已快三年了,一直压在抽屉里不动的原因很多,心态很复杂。
那时我刚从《羊城晚报》调入香港《文汇报》。我希望把我在《羊城晚报》创办《财富周刊》和《财富沙龙》的执著和激情延续到新的平台。那些日子,我几乎比在“羊晚”更变本加厉地把一段生命交给一份媒体。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那些岁月的。我只知道每天凌晨4点,鸟儿还没醒来的时候,我披着小毛毯坐在冰冷又孤寂的夜里,一个一个字地写这部书。
那时在财经界,我因原本是专业作家,任财经主编后又主持了300多场经济论坛,聚集了一些人气和诚信,曾有很多企业名家请我写书立传,我都一一婉言拒绝。甚至有人出价50万,我仍不为所动。我总对他们说:我个人已完成了财富基本积累。对我来讲,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是重要的。但写作此书算不算我生命里想做的事?现在回答是茫然的,甚至胸口有些痛。
我人生最失败的一点,是常常为一些事和人无端付出。但我承认我有“私心”,当时中国的连锁经营风起云涌,关于连锁的运作与内涵无路可循,授权与授权主的关系谁也弄不懂,更谈不上法律保证。
王大东在我的视野里,是这个领域里的“之父”。毕竟他是第一个成功地将肯德基带入中国的人;第一个将时尚餐饮融入中国西餐文化;第一个培养了连锁本土经理人。他是这个行业的“先生”,但并非灵魂的“师长”。
这部书冷了那么久,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历,使我对史实性口述资料持严谨态度。一些没法通过可靠途径来证实的资料,哪怕非常精彩,我还是忍痛大段大段删除。这是我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也是对读者负责的态度,甚至是对肯德基这样一个世界性知名品牌所持有的关爱。
直到我在美国给MBA学生上课,讲到跨国企业进入中国所具备的十大法则,我才顿悟这部书不是对一个人负责,而是对一段历史负责,对中国二十年来的经济成长负责,因而它有了绝对的价值,我才有了出版此书的念头。但因修改好的成稿在电脑里丢失,我又把初稿找出来夜以继日地修理了一遍。
任职财经主编这么多年,我有着所有财经记者的通病:思考中质疑,质疑中带刺。但我也有着情感女作家对笔下人物命运的观望与触摸。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实现我的初衷,它只是一只泥陶,我匆匆采了一束晚菊插上了,但愿读者不嫌“徐娘丑”。
每写一部书,我都对自己说:一定拿出精品。但落笔处,总有抱歉的残缺。
感谢王大东的宽容。本书也许他并不满意,但见仁见智,写书人有自己的选择角度和评判标准,我还是把它奉献给读者了。
小叶秀子
2004年盛夏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