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还有一种可能:
剑折钟破!
王安石极了解峨眉派武学,
极了解这一招“万法为一,一法破万”的威力。
他的授业恩师武当派第四代掌门高师正,曾欲以一招“风吹荷花”制服峨眉派的风陵师太,结果却被这一招所反制,最后重伤不治而亡。
从他听到吕诲说自己是峨眉派掌门的那一刻起,
王安石就已做好了同归于尽的打算。
然而此刻的王安石缺另有谋划,
因为来了金台。
“古今武功天下第一”的金台!
就在方才他跟他说完“巨蜍交由你对付”的时候,曾给过金台一个眼色,
眼神的方向就是千年巨蜍。
金台是否能够会意,王安石说不准,
但他相信金台的悟性。
一个没有极高悟性的人,如何能三打少林而不败?
吕诲此刻却未必了解花间第一式的威力。
要是知道,他是不会冒险的,因为他还不想死。
也许是他还没有听说过那个可怕传说的缘故,或者是听了根本不信。
十多年前,辽军袭扰宋境,当时的王安石正好被仁宗皇帝派去犒赏边军。一支号称有几百人的辽国骑兵突然对宋境两千防守步兵发起了突袭。骑兵攻击毫无防备的步兵,其结果必然是千颗人头落地。千钧一发之际,王安石不得已施展出这一招有进无退的花间第一式。巨剑一出,有如长龙入海,数百骑兵连人带马悉数毙命。事后,辽国自知理亏,又正值两国刚刚和议不久也就暂不深究;仁宗皇帝为保全两国体面也严命目击者从此绝口不提。所以无论朝廷还是江湖上对此事一直莫衷一是。大都认为只是个谣言,为的是炫耀我大宋的武功。那死去的辽国骑兵已经无法出来作证,目击者们的都被封了口,只有王安石,从此知道了这招孤注一掷的花间第一式的正真威力其实比传说的还要可怕:因为后来在清点辽军尸首时发现,殒命的辽兵竟多达两千余!王安石自知那次杀戮过重,从此倾心佛法。
即便如此,王安石还是觉得没有完全把握胜过“万法为一,一法破万。”除了自己的恩师死于此招之外,他还听说风陵师太曾经用此绝技震裂了半座峨眉山,取出了传说中的宝藏,才使得峨眉派后来之光景,看峨眉派今日弟子数万之规模,这一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破军与裂山,威力孰轻孰重,真的只有试过才知道。
看吕诲全力以赴冲向巨剑的样子,看来是真的想一试锋芒。
就在梵钟与巨剑即将撞击、还差半分半厘的那一瞬间,但见巨剑剑锋稍偏,剑身与钟体将将擦身而过,吕诲大感意外,如此一来,王安石后防便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他只消回身一击,王安石必受重创,因为花间第一式一旦施展到了最极致,便是有进无退,一时半会儿是收不住的。(二十年前与梁乙埋一战半途收招,还未到极致,另当别论)
“他不会是害怕我招式的威力吧,还是有别的什么阴谋?”
“不管,想不了那么多了。”
吕诲此刻不想失去这个报仇雪恨,诛杀仇敌的机会。
愚者三虑,必有一得;智者三虑,必有一失。
他自认为自己是智者。
他出手了。
他手掸拂尘,一招峨眉派的“追魂夺魄扫”直取王安石的后身!
说时迟那时快,忽见一个肚子鼓鼓的巨怪朝自己身上扑来,挡住了他追击王安石的去路,想收招已然来不及,
只听得“蹼”,之后传来“哎呀”一声惨叫,继而是“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后“轰”的一声收尾。
这一切,金台在一旁都看得真切:
“噗”的一声是“追魂夺魄扫”击破了巨蜍的肚皮。
“哎呀”一声是巨蟾破肚之后全身喷出的脓毒打了吕诲满脸,吕诲双目失明的痛叫。
噼噼啪啪是吕诲和巨蜍肚中“崆峒四杰”的身体落下的声响。
“轰”一声是巨蟾落地毙命的声音。
原来金台早已领悟王安石眼神瞥向千年巨蜍的用意,就在吕诲欲击王安石后防之际,金台运足内力,使出一招“十二擒龙手”将巨蟾“扔射”在吕诲追击王安石的途中。
这时机的把握,这力道的拿捏,除了金台,这天下怕是再也找不出第二人。
落下的“崆峒四杰”毕竟是高手,被千年蟾蜍冻成冰人吞入肚中之后,便立刻屏气调息,此刻虽然重伤,却性命无忧。
吕诲不见了,双目失明的他居然逃遁于无形无声。
远处已经收住招式的王安石回身与金台相视而笑。
旷世高手之间的默契原本就不必出声。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当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在山岫的时候。
一切都重归寂静。
明天,
不会有人记得
此时此刻
这里所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