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出类拔萃
那年的秋季,洪如刚考上了八里屯初级中学,在小学同班共读的洪劲松和余二军只因几分之差,没被正式中学录取。后来八里屯在南庙办起了一所农业中学,凡是没被正式中学录取的高小毕业生可以就读这所农业中学,所以洪劲松和余二军只有去上农业中学。
余二军的父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儿子的处境,心中十分烦躁,又想到了洪如刚“这样家庭”的孩子竟然让他考上了正式中学,心中更有些不平衡。因为这两所学校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当时的正式中学的中学生一入学就吃国家供应粮,毕业后或考高级中学或考中专,考不上的国家就分配正式工作。农业中学就不同了,毕业后的学生当然享受不到以上的待遇,而且口粮仍是自负的。
然而,洪如刚的命运往往是:出门偏遇拦路雨,行船却逢逆行风。他刚到学校不到两个星期,上级对中学生的待遇政策就作了很大的调整:由于国家的经济上遇到了困难,免去了中学生吃国家供应商品粮的决定,初中毕业后国家也不包分配工作了。这会的初中生和原来的初中生真是有天壤之别。所有在校的初中学生一下子感到很茫然,怎么办呢?是国家困难呀,谁又能不去理解。可幸运的是,国家仍然对中学生的生活实行“补助”,每月补助商品粮十四斤,六斤细粮,八斤粗粮。但是,这十四斤商品粮只准在食堂就餐,不发到本人。另外洪如刚再从自己的家中背些粮食,到学校食堂入伙。每逢星期三,母亲再亲自跑到学校给如刚送些吃的,顺便再看看儿子。洪如刚在初中学校的生活仍然是一直在艰难中度过的。
艰苦的年代,却伴随着不平常的经历。
洪如刚刚考入初中不久,就有人以大队的名义给学校寄来一封举报他的“匿名信”,信上说:他是个出身不好,偷鸡摸狗、拔蒜苗、品质极坏的孩子,要求学校开除他。
一封写得歪七扭八,不成文体的“小字条”却引起了身经“爬雪山,过草地”的人称“老资格”校长裴岳灿的极端重视,他立即召开校委会,及时查出了洪如刚是哪个班级的学生,研究了洪如刚的“学籍”。他严厉提出:当前不管是国际和国内,斗争都和激烈。还说:“我们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小看这封‘匿名信’,此人大队能告到学校,说明了这个学生在社会上影响极坏,要立即赶出学校,并且要告诫同学们,务必要牢记当前形势,防止敌人对我们的进攻”。校委会的四名成员你看我,我望你。教导主任的主张是“一个孩子,不必大惊小怪,不声不响叫他回家算了。”负责后勤工作的主任的意见是“既然校长把这件事看重,那就正视对待,应该到这个孩子的家乡进行调查,看看到底情况是否属实,再做决定”。
正在这时,洪如刚的班主任夏方圆来找校长,有事向他反映。校委们一起要求校长听听班主任对他班级里这个洪如刚同学的看法。裴岳灿不同意,说这个问题没决定不可公开,生活主任反对说,调查他的班主任这不就可以了解这个学生的“第一手材料”吗?
校委们同意,让洪如刚的班主任汇报一下,这个孩子到校后的这阶段的表现。
夏方圆对洪如刚在校的表现评价是:学习认真,每次单元考试或是数学小测验、月考成绩优秀;生活朴素、勤俭;和同学团结友爱;现在在班级里担任学***,工作认真负责,是一个深受各科老师喜爱、同学们也非常尊重的好学生。
裴岳灿听到洪如刚班主任的回报,他的脸色一会儿窘迫,一会儿严肃。校长的决定是,由后勤处的主任和洪如刚的班主任夏方圆在星期天到格针岭所属的赵埝大队去了解这个学生,看他在干部社员中的影响如何,社会上的表现如何,然后再作决定。
星期天过后,后勤处主任和夏方圆向裴校长汇报了调查的结果,说这个孩子的表现是:尊老爱幼,深受村里的老百姓的喜欢,他的家庭成分是贫农,有人说他家的历史有问题,而他村的大队长张瑞说他的爷爷是在地主家当过管事的,而没有对不起老少爷们的地方,抗战结束后,土改之前他就辞工不干回家务农了;洪如刚的父亲在四六年被人陷害致死,而政府又尽最大的努力想救出他而行动晚了,当时的情况是非常清楚的。还说,写匿名信的事,绝不是大队所为,这可能是他们村里的个别人制造的“恶作剧”。
裴岳灿牢记住了洪如刚这个学生的情况:家庭历史不清,爷爷在地主家干过“当家的”。他的主张是要求洪如刚的班主任夏方圆对该生“严加管教,绝不姑息,密切注意这种家庭出身的学生的一切动向。”“促进他与老辈划清界限,让他改造为新一代的人。”
洪如刚自考入陵山中学后,确实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品学兼优倒不算,他的书法令人瞩目赞许,他不但能写出一手楷书钢笔字,还能写出端庄的毛笔隶书、魏书和草书;在音乐上他能识谱自学歌曲,代替老师给本班同学教歌学谱,还有最拿手的就是作文写得好,只要是老师命题,他先低头默思,不打草稿,上来就下笔写入作文簿,分数总在九十五分以上,他写出的文章不但能得到语文老师在班里的点评,还经常受到教务处教研室的表扬,甚至被别的班主任拿到其他年级去读给同学们听,他的作文经常参加学校的作文比赛和讲评。
洪如刚不单是品学兼优,他的人缘也不错,助人为乐也是常事。
当时,在八里屯中学读书的在校生有来自三个乡镇的学生,还有不少来自外省外县城的住校生。
山东临边的一个县城的男学生家中生活十分困难,每个星期天这个孩子从家中回来时,都是背着一包袱山叶子窝窝头或是豆渣窝窝头,吃着吃着就霉烂变质了。
洪如刚看着这个好兄弟吃着这样的东西,不由得就有点儿心寒,他就想着法儿要尝尝他的那些窝窝头。那个同学还以为洪如刚是真的想吃他的东西,就有些舍不得的拿出一个窝窝头让如刚吃。如刚大口大口的吃了,吃到肚子里就觉得不是滋味,有点儿胃痛,因为这窝窝头早就已经腐烂酸臭变质了。可是,洪如刚毫不在乎,告诉那个同学说“好吃——好吃!”
接着,洪如刚就拿出自己母亲送来的山干煎饼给这个同学吃。这个同学后来才慢慢知道,洪如刚是拿着自己的好东西来改变自己生活的。于是,这个山东老同学直到自己走上工作岗位时,还念念不忘不断的给他来信问候他,还给他在下雪天送来了五百斤白煤御寒烤火。洪如刚感恩不尽。那个同学说,我是雪中送炭在感恩于你啊!
洪如刚处事大方,为人忠诚坦荡。处得知己的同学就成了他的哥们。
这个八里屯中学谁都知道,烈属子女李首俊,花花公子张明全,大牙牛皮李东阳这几个同学是洪如刚的铁哥们。
哥们是哥们,可是,这铁哥们谁都不会仗势欺负人,他们讲的是义气,是肝胆相照,是同甘共苦。
李首俊家的生活非常困难,春天一到,经常揭不开锅。洪如刚一倡议,自己带了一口袋山芋干,李东阳拿了一筐子干煎饼,张明全背着一口袋胡萝卜,他们三人扛着背着这些家中力所能及的东西一起去了李首俊家。李首俊的家人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
一个周三的中午,洪如刚的母亲背了一笼布新烙出的棒子煎饼,炒了两样热菜,一样细粉炒鸡蛋,一样干豆角炒瓜条。她步行走了十几里路饭菜还是热腾腾的,来到就让儿子赶快趁热吃。谁知,洪如刚竟找来了这几个哥们(包括那个山东的)共同“会餐”。洪如刚的娘夸讲说:“你们这几个孩子处得真好,以后一定要到我家去玩。”
那个年月,李东阳几个同学能吃到洪如刚母亲送来的这样的饭菜,那真是比过个春节都幸福。
几个哥们在一起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到八里屯邻村去挖水晶。
星期六的下午学校是不上课的,哥们几个商量,不回家拿吃的,千方百计让本村的同学给带些吃的就可以。当然,洪如刚人家不用愁,只要是他不回家,第二天,母亲就是冒着雨也能赶到学校给送来吃的,因为,洪如刚是一家人的宝贝疙瘩,他的母亲一天也不想让儿子受到委屈。
据说,生长水晶的那个地方,只要挖地五尺左右,就要见到水晶苗子的可能;就是手指头那么点儿的苗子也能置上二十元钱,这二十元钱那可是不少工作人的一个月工资啊!如果要是你真能遇上个大个头的,一斤二斤的一块,真的就发大财了——那可是价值几百元!
这个消息是会吹牛皮的李东阳从他的舅舅那儿得来的。他的舅舅就是这个盛产水晶之地的一个小村庄,那儿的村子周围到处都被挖水晶的挖的沟沟坎坎,没法种地。不过,这个村子的人也因此而发了大财,据说有的人得了一块巨宝而吓得远走他乡,后来听说成了一个百万富翁。
好消息诱惑着不少人,这几个学生哥们就偷偷的行动了。
李东阳说,挖土工具他包了,舅舅那儿什么都有,铁锨,镐头,钢錾等。
十几里路不算回事儿,一阵风哥们几个就到了。那儿的人还真不少,有的护着一大片地,有的占着一个大坑,谁都不让靠近。
洪如刚左看又瞧,看出诀窍。他让李东阳几个哥们都到一片沟崖的多石头那儿挖,他也听爷爷说了,多石英石的地方保准有货,他歪着头用铁镐琢啊,撬啊,一会儿,那儿的石土块塌了一大块。他用铁锨一铲一铲,啊——他发现了奇迹,一块黄泥包着的碎石英中间出现了一块钻头形状的闪光发亮的东西。不少人跑过来一看,是好货——真水晶啊!
几个哥们抱着洪如刚,高兴地喊叫起来:
“书呆子好幸运啊——如刚哥不得了啦——”
……
李东阳抢着宝贝,小心翼翼地用一张厚厚的草纸包着这块水晶就带着几个哥们跑到了舅舅家,让舅舅鉴定一下能值多少钱?
舅舅高兴地告诉这几个孩子,说:
“我收下了,不多不少给你们几个三十元人民币。”
回校后,几个哥们拿出十元钱到供销饭店买了油煎包一锅,还炒了几个菜,饱餐了一顿。剩下的共同“分赃”,每人五元。
其他三人把钱装进挎包,洪如刚随即就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小说和练书法的帖子。
几个哥们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