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6400000010

面包祭

你的脑子有时像一团飘浮不定的云,有时又像一块冥顽不化的岩石。你却要去追赶你的飘浮,锛凿你的冥顽。你的成功大多在半信半疑中,这实在应该感谢你冥顽不化、颠扑不灭的飘浮,还有相应的机遇和必要的狡黠。

于是,你突然会讲一口流利的外语了,你突然会游泳了,你突然会应酬了,你突然会烤面包了。

我父亲从干校回来,总说他是靠了一个偶然的机遇:庐山又开了一个什么会,陈伯达也倒了,影响到当时中国的一个方面,干校乱了,探亲的、托病的、照顾儿女的……他们大多一去不复返,慢慢干校便把他们忘了。父亲托病脱离了干校。那时他真有病,在干校得了一种叫做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病,犯起来心脏乱跳,心电图上显示心律绝对不规律。父亲的回家使我和妹妹也从外地亲戚家回到他身边,那年我十三岁,妹妹六岁。母亲像是作为我家的抵押仍被留在干校。

那时的父亲是个安分的人,又是个不安分的人。在大风大浪中,他竭力使自己安分些。这使得军宣队、工宣队找他谈话时总是说“像你这样有修养的人”“像你这种有身份的人”当如何如何,话里有褒也有贬。但因了他的安分,他到底没有受到大的磕碰。关于他的大字报倒是有过,他说那是因为有人看上了他那个位置,其实那位置只是一家省级剧院的舞美设计兼代理队长。于是便有人在大字报上说他不姓铁,姓“修”,根据是他有一辆苏联自行车,一台苏联收音机,一只苏联闹钟,一块苏联手表。为了证明存在的真实性,大字报连这四种东西的牌子都进行了公布,它们依次是:“吉勒”“东方”“和平”“基洛夫”。

“也怪了。”事后父亲对我说,“不知为什么那么巧,还真都是苏联的。”

这大字报震动不大,对他便又有了更具分量的轰炸。又有大字报说:干校有个不到四十岁的国民党党员,挖出来准能把人吓一跳,因为“此人平时装得极有身份”。大字报没有指名道姓,父亲也没在意。下边却有人提醒他了:“老铁,你得注意点儿,那大字报有所指。”父亲这才感到一阵紧张。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虽有四件“苏修”货却和国民党不沾边。当又有人在会上借那大字报旁敲侧击时,他火了,说:“我见过日本鬼子见过伪军,就是没见过国民党。”他确实没见过国民党。他生在农村,日本投降后,老家便是解放区了。鬼子、伪军他见过,可那时他是儿童团长。

大字报风波过去了,父亲便又安分起来。后来他请病假长期不归也无人问津,或许这也和他给人的安分印象有关。

父亲把我们接回家,带着心房纤颤的毛病,却变得不安分起来:他刷房、装台灯、做柜子、刨案板、翻旧书旧画报,还研制面包。

面包那时对于人是多么高不可攀。这“高不可攀”是指人在精神上对它的不可企及,因此这研制就带了几分鬼祟色彩,如同你正在向资产阶级一步步靠近。

许多年后,我像个记者一样问父亲:“当时您的研制契机是什么?”

“这很难说。一种向往吧。”他说。

“那么,您有没有理论或实践根据?比如说您烙饼,您一定见过别人烙饼。”

“没有。”

“那么您是纯属空想?”

“纯属空想。”

“您为什么单选择了面包?”

“它能使你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

父亲比着蜂窝煤炉盘的大小做了一个有门、门内有抽屉的铁盒子,然后把这盒子扣在炉上烧一阵,挖块蒸馒头的自然发酵面团放进抽屉里烤——我们都以为出来的便是面包了。父亲、我和妹妹三人都蹲在炉前等着面包的出炉,脸被烤得通红。父亲不时用身子挡住我们的视线,拉开抽屉看,想给我们来个出其不意。我和妹妹看不见这正被烘烤着的面团,只能重视父亲的表情。但他的表情是暧昧的。他只是煞有介事地不住看表——他的“基洛夫”。半天,这面包不得不出炉了,我和妹妹一阵兴奋。然而父亲却显不出兴奋,显然他早已窥见了那个被烤得又煳又硬的黑面团。掰开闻闻,一股醋酸味儿扑鼻而来。他讪讪地笑着,告诉我们那是因为炉子的温度不够,面团在里边烘烤太久的缘故。妹妹似懂非懂地拿起火筷子敲着那铁盒子说:“这炉子?”父亲不让她敲,说,他还得改进。过后,他在那盒子里糊了很厚的一层黄泥,说:“没看见吗?街上烤白薯的炉里都有泥,为了增加温度。”再烤时,泥被烤下来,掉在铁抽屉里。

后来,他扔掉那盒子便画起图来。他画了一个新烤炉,立面、剖面都有,标上严格的尺寸,标上铁板所需的厚度。他会画图——布景设计师都要把自己的设计构想画成气氛图和制作图。他画成后,便骑上他的“吉勒”沿街去找小炉匠,后来一个小炉匠接了这份活儿,为他打制了一个新炉子。新烤炉被扣在火炉上,父亲又撕块面团放进去。我和妹妹观察他的表情时,他似有把握地说:“嗯,差不多。”

面包出炉了,颜色真有点像,这足够我们欢腾一阵了。父亲嘘着气把这个尚烫手的热面团掰开……显然,他又遇到了麻烦——他掰得很困难。但他还是各分一块给我们,自己也留一块,放在嘴里嚼嚼说:“怎么?烤馒头味儿。”我和妹妹都“嘎嘎”地嚼着那层又厚又脆的硬皮,只觉得很香,但不像面包。我们也不说话。

后来,父亲消沉了好一阵,整天翻他的旧书旧画报,炉子被搁置在门后,上面扔着白菜、土豆。

一次,他翻出一本《苏联妇女》,对我说:“看,面包。”

我看到了一面挂着花窗帘的窗户,窗前是一张阔大的餐桌。桌上有酒杯,有鲜花,有摆得很好看的菜肴,还有一盘排列整齐的面包。和父亲烤出来的面包相比,我感觉它们格外蓬松、柔软。

也许是由于画报上面包的诱发,第二天父亲从商店里买回几个又干又黑的圆面包。那时,我们这个城市有家被称为“一食品”的食品厂,生产这种被称为“面包”的面包。不过它到底有别于馒头的味道。我们分吃着,议论、分析着面包为什么称其为面包。我们都发言。

那次的议论使父亲突然想起一位老家的表叔。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表叔在一个乡间教堂里,曾给一位瑞典牧师做过厨师,后来牧师回了瑞典,表叔便做起了农民。父亲专程找到了他,但表叔说,这位北欧传道者对面包很不注重,平时只吃些土豆蘸盐。表叔回忆了他对面包的制作,听来也属于烤馒头之类。这还不是父亲的追求。从表叔那里他只带回半本西餐食谱,另外半本被表叔的老伴铰了鞋样。面包部分还在,但制作方法却写得漫无边际,比如书中指出:发面时需要“干酵母粉一杯”——且不说这一杯到底意味着多大的容积,单说那干酵母粉,当时对于一个中国家庭来说大概就如同原子对撞,如同摇滚音乐,如同皮尔·卡丹吧?再说那书翻译之原始——把“三明治”翻作“萨贵赤”。

一天,父亲终于又从外面带回了新的兴奋。他进门就高喊着说:“知道了,知道了,面包发酵得用酒花,和蒸馒头根本不是一回事。真是的。”我听着酒花这个奇怪的名字,问他那是一种什么东西,他说他也没有见过。想了想他又说:“大概像中药吧。”我问他是从哪里听说的。他说,他在汽车站等汽车,听见两个中年妇女在聊天,一个问一个说,多年不见了,现时在哪儿上班;另一个回答在“一食品”面包车间。后来父亲便和这个“一食品”的女工聊起来。

那天,酒花使父亲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他便远征“一食品”,找到了那东西。当然,平白无故从一个厂家挖掘原料是要费一番周折的。为此他狡黠地隐瞒了自己这诡秘而寒酸的事业,只说找酒花是为了配药,这便是其中的一味。有人在旁边云山雾罩地帮些倒忙,说这酒花是从新疆“进口”的,以示它购进之不易。但父亲总算圆满了起初就把这东西作为药材的想像。

“很贵呢。”他举着一个中药包大小的纸包给我看,“就这一点,六块钱。”

那天他还妄图参观“一食品”的面包车间,但被谢绝了。那时包括面包在内的糕点制作似都有一定的保密性。幸好那女工早已告诉了他这东西的使用方法,自此他中断一年多的面包事业又继续起来。他用酒花煮水烫面,发酵、接面,再发酵、再接面,继续发酵……完成一个程序要两天两夜的时间。为了按要求严格掌握时间,他把他的“和平”闹钟上好弦。“和平”即使在深夜打铃,他也要起床接面。为了那严格的温度,他把面盆一会儿用被子盖严,一会儿又移在炉火旁边,拿支温度表放在盆内不时查看。

一天晚上,他终于从那个新烤炉里拽出一只灼手的铁盘,铁盘里排列着六个小圆面包。他垫着屉布将灼手的铁盘举到我们面前说:“看,快看,谁知道这叫什么?早知如此,何必如此!”我听着那早已熟知的幽默句式,看着父亲那连烤带激动的脸色,想起大人经常形容孩子的一句话:烧包。

父亲是“烧包”了,假如一个家庭中孩子和大人处于平等地位的话,我是未尝不可这样形容一下父亲的。我已知道那铁盘里发生了什么事,放下正在写着的作业就奔了过去。妹妹为等这难以出炉的面包,眼皮早打起了架,现在也立刻精神起来。父亲发给我们每人一个说:“尝呀,快尝呀,怎么不尝?”他执意要把这个鉴定的权力让给我们。那次他基本是成功的:第一,它彻底脱离了馒头的属性;第二,颜色和光泽均属正常。不足之处还是它的松软度。

不用说最为心中有数的还是父亲。

之后他到底又找到了那女工,女工干脆把这位面包的狂热者介绍给那厂里的一位刘姓技师。他从刘技师那里了解到了一些关键所在,比如发酵后入炉前的醒面,以及醒面时除了一丝不苟的温度,还有更严格的湿度。后来,当父亲确信他的面包足以超过“一食品”(这城市根本没有“二食品”)所生产的面包时,他用张干净的白纸将一个面包包好,亲自送到那面包师家去鉴定。

父亲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那个晚上,刘技师一家五六口人正蹲在屋里吃晚饭,他们面前是一个大铁锅,锅里是又稠又黏的玉米面粥,旁边还有一碗老咸菜,仅此而已。一个面包师的晚餐给他留下了终生印象。

面包师品尝了父亲的面包,笑着告诉他说:“对劲儿。自古钻研这个的可不多。我学徒那工夫,也不是学做面包的,是学做蛋糕的。十斤鸡蛋要打满一小瓮,用竹炊帚打,得半天时间。什么事也得有个时间,时间不到着急也没有用。”他又掰了一小口放在嘴里品尝着,还把其余部分分给他的孩子,又夸了父亲“对劲儿”。

父亲成功了,却更不安分起来,仿佛面包一次次的发酵过程,使他的脑子也发起酵来。他决心把做面包的技艺提到一个更高水平。

那时候,尼迈里、鲁巴伊、西哈努克经常来华访问,每次访问不久便有一部大型纪录影片公映,从机场的迎接到会见、参观,到迎宾宴会。父亲对这种电影每次必看,并号召我们也看。看时他只注意那盛大的迎宾国宴,最使他兴奋的当然莫过于主宾席上每人眼前的那两个小面包了。他生怕我们忽略了这个细节,提醒我们说:“看,快看!”后来他干脆就把国宴上的那种面包叫做“尼迈里”了。那是并在一起的两个橄榄形小面包,颜色呈浅黄,却散发着高贵的亮光。父亲说,他能猜出这面包的原料配制和工艺过程。他的下一个目标,便是这“尼迈里”。

为了烘制“尼迈里”,他又改进了发酵工艺及烤炉的导热性能。他在炉顶加了一个拱形铁板,说,过去他的炉子属于直热式,现在属于热回流式。

他烤出了“尼迈里”,说:“你面对一个面包,只要看到它的外观,就应该猜到它的味道、纤维组织和一整套的生产工艺。”自此我也养成了一个习惯,便是对面包的分析。多年之后当我真的坐在从前尼迈里坐过的地方,坐在纽约曼哈顿的饭店里,坐在北欧和香港那些吃得更精细的餐馆里,不论面前是哪类面包,我总是和父亲的“尼迈里”做着比较,那几乎成为我终生分析面包的一个标准起点。也许这标准的真正起点,是源于父亲当年为我们创造的意外的氛围。我想,无论如何,父亲那时已是一位合格的面包师了。

这些年,父亲买到了好几本关于面包烘制法的书籍,北京新侨饭店的发酵工艺、上海益民厂的发酵工艺、北京饭店的、瑞典的、苏格兰的……还买了电烤箱。我们所在的城市也早已引进了法式、港式、澳大利亚式面包生产线,面包的生产已不再是当年连车间都不许进的那个秘密时代了。然而父亲不再烘制了,他安分地进行着他的绘画事业,只在作画之余,随意翻翻这些书说:“可见那时我的研究是符合这工艺的。”后来我偶然知道,发酵作为大学里的一个专业,学程竟和作曲、高能物理那样的专业同样长短。

一只生着锈的老烤炉摆在他的画架旁边,作为画箱的依托。也许父亲忘记了它的存在,但它却像是从前的一个活见证,为我们固守着那不可再现的面包岁月。

同类推荐
  • 集林长短句

    集林长短句

    集林长短句 (清)王国维
  • 饮水词

    饮水词

    饮水词, (清)纳兰性德著,系中国古代诗词名著。
  • 龙洲词

    龙洲词

    龙洲词 ,(宋)刘过著,系中国古代诗词名著。
  • 司马相如赋

    司马相如赋

    司马相如赋,【汉】司马相如著,系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名著。
  • 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

    《千年一叹(便携本)》记录了余秋雨先生在2000年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伊斯兰文明遗迹的经历。行迹遍布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等。车轮紧贴地面,一公里一公里的碾过去,完全不知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个当代人心中的世界文化史,第一流的美文,第一流的深度。《千年一叹(便携本)》经过余秋雨先生大幅度修改增删,全新修订再度出版。
热门推荐
  • 我带猛男们们穿异界

    我带猛男们们穿异界

    他穿越了,拥有着把异界生物变成一个猛男的能力,从此过上了没羞没躁~啊不~是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旅程
  • 乱花飞过

    乱花飞过

    从来没什么天生的王者!
  • 七君役

    七君役

    家境困顿,温和善良的他进入军营,驰骋沙场,因百战百胜而名动天下,朝堂更迭,满腔赤诚难敌政局阴谋,行走江湖,结识奇人异士仗剑倚酒,山河破碎,头戴狰狞鬼面重返沙场,海晏河清,兔死狗烹是否并非虚言?兄弟情谊,终究难敌似锦如织江山!一代名将,英名永在,万古流传!——————————————————————新书已发布,真心期待每一位读者的订阅收藏,谢绝友情收藏,广告贴自带传送门,一定回踩,谢谢。
  • 江东合伙人

    江东合伙人

    东汉末年,波澜壮阔,群雄争霸。原本的历史车轮,却在一小人物的干预下,越走越歪,前世本是一普通人的江宏,来到这片熟悉却又未知的土地。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一步一步,借助各方势力,这片天地,终将有我一席之地。
  • 从冰河时代开始求生

    从冰河时代开始求生

    求生 直播 古文明无数人被选中参加了一个求生游戏,并全程直播。作为最早的被选中者,张北得到了一个暴击系统。冰河纪:在别人还在为食物发愁的时候,张北已经在考虑食物太多怎么处理。侏罗纪:在别人还在艰难的躲避着霸王龙的追击,张北已经在研究怎么驯服恐龙。……玛雅文明中,别人努力学习着玛雅语言,张北已经在挑选合适的大学。
  • 梦回99,老兵不死

    梦回99,老兵不死

    那些梦中时常出现的场景你怀疑过真实性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对周围怪异的现象有没有思索过....有没有发现小时候懵懂模糊的记忆片段与现实慢慢重叠....为什么你们的脑中时不时蹦出战争的场景.....怀疑过吗?思考过吗?纠结过吗?我,就是那个代号黑龙,华夏四大战力之一的那个黑龙...无数的夜,无数的伤痛,无数的辗转反侧。使我不得不提起当年的事,证明我还活着,作为一个英雄活着。无数次想要提起这段光荣的历史,想要堂堂正正的站在那些00后的面前,说我们还没老,可一纸保密协议把我封印。时至今日我必须说出来,为自己呐喊,为曾经一起战斗兄弟而呐喊......英雄不死,英灵不灭。壮我华夏,永世长存。来吧走入我的记忆,一起领略当时的.....
  • 武将世界

    武将世界

    元尘被视为孤儿又如何,母亲为星月宫宫主,父亲为七杀宗千年难遇的天纵之才,伤害他的人几乎没有好果子吃,老婆为灵兽之主,谁敢不从!天生双武灵,满灵力,傲视大陆,为我称霸!成就武神!
  • 小雨的护花使者

    小雨的护花使者

    小雨转到新的学校了,究竟会掀起一阵怎样的风波呢……
  • 我当创世神的那些年

    我当创世神的那些年

    (万界流,非创世流,第三人称,非第一人称)我从凡间来,更到凡间去。不拘名利场,却在红尘中。血染刀剑未沾衣,滚尘扑面不留痕。仙佛神圣难敌手,移星易宿谈笑间。英雄美人帝王将相,却难免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怪力乱神魑魅魍魉,也不过蝇营狗苟小肚鸡肠。呜呼!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诡域迷踪

    诡域迷踪

    个性化征文鲜为人知的地底古城禁锢灵魂的奇异花朵神秘莫测的失落文明横跨欧亚的远古教派……两个退伍小兵,只不过想当个向导,坑坑盗墓贼赚俩小钱儿,却在机缘巧合之下被烙上了神秘诅咒,莫名其妙被卷入了一场致命危机之中。随着迷雾一步步被揭开,生,与死,却似乎并不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