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飘蓬湖海一丝魂,浪迹沧州喜遇君。
闹市遗诗明曲径,清虚砚墨表天真。
栖身王府思虎踞,劈掌咸丰壮武林。
可叹九华多少寺,春归飞燕已无痕。
清朝道光二年,中原大旱,又染蝗灾,哀鸿遍野。山东闹起了八卦教农民起义,但是不久便被清**残酷镇压。这一年,河北沧州城里发生了一件值得地方志记载的事情……
这天上午,天气闷热,蝉鸣不绝。这是,从城西走来一位神色惊惶的青年,他膀大腰圆,双目如电,身着青衫,头戴瓜皮帽,背一个蓝底碎白花的背囊。他疾步走进街心一家酒楼,径直奔上二楼。他要了饭菜,然后来到窗前,用眼瞪着街东。青年的举止引起了坐在西北角楼桌前一位女子的注意。那女子眉清目秀,眉宇间透出勃勃生气。她上身穿一件藕荷色紧身衫,束一条杏黄丝绦水绿裤,脚穿黑绒双梁云头粉底薄靴,背插一柄鸳鸯宝剑。
“杀叛匪喽!”一阵锣响,从街东来了一伙清兵,木囚车中绑着一个遍体鳞伤的中年汉子。那汉子虎头剑眉,落腮胡须。他昂首挺胸对围观的群众喊着:“乡亲们,八卦教是杀不完的,大清王朝卖国求荣,逼得民不聊生,他们就要完蛋了!”这时只见一个清兵上来,用刀背猛磕他的后背,那汉子口吐鲜血,仍骂声不绝。
酒楼上的青年看了,眼眶一红,唰地从背囊里抽出一柄宝刀,那宝刀寒气逼人,灼人双目。清兵来到酒楼下,把那汉子从木囚车上拖下来,按跪于地。这时从后面轿里走下沧州知府裕荣。裕荣摇晃着脑袋,干咳了几声,说道:“八卦教匪首李忠义,纠集教徒,背叛朝延,图谋不轨,朝延有旨,将他就地正法……”
酒楼上青年听了,再也按捺不住,从楼上窜下,用刀在两个郐子手头上一磕,两颗人头应声落地。清兵“呼啦”一下将他围在核心。青年毫不畏惧,指东砍西,杀得清兵七零八落。这时,但听一声唿哨,呛州镖局的十几名保镖赶来助战,其中有个镖师武功高强,青年渐渐气力不支,被逼到一个屋檐下。木囚里的汉子一见情势危急,大叫:“海川,还不快跑!”说罢,将头一歪,磕刀而死。这时,只听“嗖嗖”几声,从酒楼上飞下几支飞镖,几个保镖应声倒地。“楼上有叛匪!”一伙清兵蜂拥而入。青年大叫一声,杀开一条血路,朝城西跑去。
青年叫董海川,是河北文安县朱家坞人,自小勇力过人,好打抱不平,在乡里有些名气,可惜未遇良师,武功长进不大。几个月前,村里来了一个叫李忠义的卖艺人,是沧州人,惯使六合拳。海川见他为人忠挚,便拜他为师,留宿家中。李忠义授艺严格,海川学艺认真,二人朝夕相处,甚是投机,情同手足,两个月前,李忠义老母病危,告辞海川回家探母。几天前,海川听人讲,李忠义是八卦教义军头目,在沧州被清兵捕获,就要问斩,于是火急火燎,来到沧州。海川来到沧州城里,正遇上清兵欲斩师父。
董海川逃出沧州城,来到一个小树林时,天色已晚,他想起师父对自己的许多好处,倚树放声痛哭,决意以死殉师。正当他将腰带挂上枝干时,却见方才酒楼上的那个女子正坐在另一棵树上。海川问:“你是何人?”女子冷笑道:“一个堂堂男子,年纪轻轻就如此轻生,太没出息,死了还不如一堆粪土!”说罢,转眼即逝。
董海川转念一想,这女子说的有理,我这样无声无息地死去,怎么对得起父母和师父,我应当去泰山找师父生前常说的大师铁拐道人,再作打算。想到这,他收拾好行装,朝南走去。
董海川来到泰山,只见山道崎岖,飞瀑流泉,松涛鸟啼,奇松怪石,宛入仙境。他接连到太阴庙、岱兵观、青帝宫、玉皇观等十几个寺庙探询,也未打听到铁拐道人的下落,后来王母池的一个道姑告诉他,郭先生因遭清兵追捕,又到河南支游去了。海川听了,非常失望,只得又来到河南开封,寻到一个简陋小店住下。
吃过饭,海川来到相国寺前,脱了青衫,摆个摊,朝众人打个揖首道:“有瘾您凑合着瞧,没瘾您站在一边助助威,练得不好,众爷们给捧个场。”说完,耍了一趟六合刀;把刀放下,又耍了一套六合拳。这时从东边来了个骑毛驴的胖和尚,着一身皂色僧服,腰间拎个大葫芦。他呵呵笑道:“这等武艺还有脸在此卖弄,不如回家种地去!”海川朝和尚打个揖首,道:“你这个和尚,若不服气,咱们比试比试。”和尚听了,不慌不忙,解下葫芦,咕嘟嘟,喝了几口,然后朝海川一努嘴,“噗”的一声,一道水柱喷来,海川一闪身,左肩已被喷湿,一连疼痛,他扭头一看,红了一片。海川想,这和尚还真有功夫,不如拜他为师。一抬头,那和尚骑着毛驴“得得得”已经跑远。海川叫道:“喂,和尚,你是哪个庙的?”那和尚也不回头,只是吟道:“双袖清风,林中鹿鸣。寺烛明月,僧锁云中。”海川见和尚不睬他,扫兴而回,拿起宝刀,只见刀下压着一个纸笺,上面写着一首五言古诗:“八方一杯酒,卦卜观京华。掌上千秋山,传书武林观。”
海川回到客店,把诗笺铺在炕上,左历观阅,不解其意。海川把店小二来看,店小二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店小二道:“我把相国寺住持铁禅法师请来,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肚子里有文章,可能能看出点门道来。”海川道:“那就烦你跑一趟了。”一会儿,店小二引一位披袈裟的老和尚进来,正是铁佛法师。法师观诗良久,笑道:“这是珠联妙句,右首诗尾是‘九华山观’,一定是安徽九华山有道士传你技艺。”海川听了喜道:“不知是谁指点,我明日便去九华山寻师。”九华山与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并称四大佛教胜地。海川历尽艰辛来到九华山,沿山寻觅道观,无有结果,有些焦躁。来到后山时,己是深夜,只见云烟缭绕,迷了路径。忽听前面有潺潺水声,他寻水而去,来到小河边,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正踏水过河,可是声息全无,衣襟未湿。海川知这老道功夫高深,想可能正是欲寻之人,于是上前揖首道:“弟子董海川,上九华山学艺,请师父指教,”那老道一听,笑道:“我们观中不养闲人,你有什么本事?”海川答道:“我有‘程门立雪’的精神。”老道一挥羽毛扇,又问:“你学艺为的什么?”海川昂然答道:“救我苍生,壮我国门。”老道听了,微微一笑,飘然而去,海川亦步亦趋。
海川随老道穿过茂林修竹,沿蜿蜒石径逶逦而行,来到一个观前,只见上书“清虚观”三字。
老道也不理他,进了观门,吩咐道童关门,把海川关在门外。
董海川被老道关在门外,一连三天跪于门口。第四天,天蒙蒙亮,只见观门“吱扭”一声开了,一个妙龄女子笑嘻嘻走了出来,海川一看,正是沧州城酒楼上的那个女子。那女子笑道:“呆子,快进来罢,清虚道长收你为徒了。”说着引他来到后园。只见清虚道长正笑吟吟坐在石凳上,两个道童在两旁侍立。海川双膝跪地:“弟子董海川拜见师父。”清虚道长道:“在观中要守道规,记住,后园西角门内,不准你进入。”海川点头。清虚道长道:“我教你一种变换掌法的拳艺,正如孙武子所云:‘战势不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就能穷之。’此掌法有仰、俯、竖、侧、摇、牛舌、螺旋八种。”说着,清虚道长行了一大掌式,只见走如蛇,转如猿,抖如鹰,迈步形如剪,走路稳如车,海川看得眼花缭乱。清虚道长演毕,指着一棵菩提树对他说:“头三年,你每天绕这棵树一百圈,这是基本功。”海川点头称是。清虚道长吩咐完,回屋去了。
海川看那菩提树枝叶繁茂,要七八人才能合抱过来。他绕树转起来,转了有六十多圈,一个趔趄栽到地上。旁边那女子“噗”的笑出声来。海川道:“人家在此练功,你却看热闹。”那女子笑道:“心急吃不了热馒头,你转得太快了”海川眨巴眨巴眼睛,问道:“你叫什么名字?为何在此?”女子眉毛一扬,笑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有个规矩,不能多言,你就叫我小姐好了。”
明月如梭,一晃几个月过去了,这时已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九华山层林霜染,如同火炬一般,更显得壮丽多姿。这天深夜,董海川来到后院如厕,猛听西角门里有响动,他悄悄来到西角门,只见瓶门半掩,溶溶月下,清虚道长正在院内练掌。只见他走如行云流水,转如游龙飞凤。道长练毕,又从殿堂内取出一柄鸡爪鸳鸯钺,舞起如金蛇狂飞,精彩动人。练完后,清虚道长走出来。这时海川已隐到碑林之中。海川等清虚道长走后,走进瓶门,只见苍松翠柏,古井残碑,顿生肃穆之感。正北殿堂上书“正气殿”三个镏金大字。有一幅对联,左联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右联是“身世浮沉雨打萍。”海川走进殿堂,只见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塑像,供桌上香烟袅绕。
海川回屋后,百思不得其解,他想道长决非凡人,一定有许多经历。从这天起,海川每日深夜都来那里观师父练艺。过了半年有余,这天深夜,海川看师父练功正看得入神。忽然,有人一把抓住他的左肩,他回头一瞧,正是小姐。
小姐诡秘地说:“大胆董海川,竟敢偷看师父练艺,看我不通报师父,把你撵出道观!”海川吓得心惊肉跳,忙小声作揖道:“好姐姐,千万不要声张。”小姐见他急得这般模样,笑道:“若不让我声张,要答应为我办一件事。”海川点点头。小姐引他穿过碑林,走进东角门。只见翠楼朱阁,峋石流泉,菊畦梅圃,几只白鹤栖于菊间。假山西麓有一泓清水,流向楼后小湖。小姐领他来到断肠楼上的远香斋内,只见壁上挂一幅“雪中侠女”图,一红衣侠女衔梅舞剑,满天飞雪纷扬。两旁有一副对联,左联是“紫气东来七尺剑”,右联是“暗香浮动一缕魂”。小姐笑道:“从今日起,你每天晚外到这里为我研墨,我要吟诗作画。”说着摊开文房四宝。海川无奈,只得研墨。研罢,小姐挥毫写下一道五言诗:“燕去楼台空,流波亦有情,怀香非抱阙,凛凛古侠风。”
从这日起,董海川不仅每天深夜观师父练功,晚上还要到小姐房中研墨。他原来读过两年私塾,现在小姐房中观诗听琴,耳濡目染,学问上也长进不小。这天晚上,漫天飞雪狂舞,九华山变成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海川又到远香斋去,刚走到断肠楼下,只见一个黑影一闪即逝。海川连忙躲到梅花丛里。他往四周望去,只见断肠楼壁的常青藤中贴着一个夜行“女子”,他一身玄衣,身背一柄飞龙剑。只见好施展“壁虎功”,爬上窗口,从怀中摸出一个薰香盒子。就在这时,只见一个飞抓从屋内飞出,那夜行“女子”一个“彩云径天”,躲过飞抓,飘然落于地面,然后拔剑在手。
这时,只见小姐手持鸳鸯剑从窗口跃下,二人杀了二、三十个回合,不分胜负。这时只听一声“姐姐,我来助战!”丫环翠珠身穿翠衣翠裤,持一柄宝月剑,也来参战。三人四柄剑,玄、朱、翠三色辉映,在雪中周旋,真是精彩。
这时董海川看到蒙面人退后一步,悄悄从身后摸出“铁莲花”,他一声大喝:“小心贼人暗器!”顺手抓起一把雪,朝蒙面人脸上掷去。蒙面人未曾提防,唬了一跳。这时小姐一个“白蛇吐信”,用雄剑挑掉蒙面人头发,原来他是一个男子。蒙面人虚晃一招,落荒而逃。小姐和翠珠也不追赶,海川上前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小姐沉吟半晌,说道:“事到如今,我也不瞒你了。”说着,小姐引海川和翠珠来到断肠楼后的湖畔,上了一条小船,来到湖心岛。岛上有个石碣,上书“蓬莱岛”。三人踏着融融冰雪,来到土丘上的兰亭,兰亭旁有一松柏簇拥的墓园。园内松柏蓊郁,有两座墓碑和两座冢;左边的墓碑上书“反清义士朱蓉镜之墓”,右边的墓碑上书“风尘女侠吕四娘之墓”。董海川惊道:“这吕四娘莫非是那个威震朝野、飞剑斩雍正的赫赫女侠?!”翠珠道:“正是,小姐就是吕四娘的亲生女儿吕飞燕。”这时,只见小姐双膝跑地,凄然泪下,叫道:“二位高堂大人,女儿看你们来了。”说罢,辍泣不已。
吕四娘出身书香门第,簪缨世第,是反清墨土吕留良的孙女。吕留良不满朝迁腐败,继承东林遗风,常邀诗友在家中后园聚会,谈古论今,抨击朝廷。以后,雍正帝大兴文字狱,诛杀硕儒,文字案牵连吕公。此时吕留良已死,雍正帝便令掘墓鞭尸,满门抄斩。只有吕四娘一人逃进峨嵋山。从此吕四娘栖身白衣庵,拜广慈老尼为师,苦学鸳鸯剑法,寻机为父报仇,为吕家血耻。那广慈老尼是明末崇祯皇帝的女儿长平公主,小名“阿九”。自从崇祯在煤山自缢,长平公主便乘乱混出皇宫,逃到京西石经山云居寺为尼。以后清兵入关,大肆捕杀皇族后裔,长平公主又辗转入川,在峨嵋山白衣庵当了住持。吕四娘剑艺学成后,便告辞广慈老尼,在一个风急月昏之夜,身背鸳鸯剑,潜入京城。以后她探听到雍正到雍和宫参加拈杆处举行的“参禅随喜法会”,便扮成喇嘛入宫,在海棠院刺伤雍正,乘乱脱身。雍正被刺后,回到圆明园养伤,从此不敢露面。以后,吕四娘又装成宫女,混入圆明园,把雍正刺死。雍正虽会武功,但未曾提防,一命呜呼,吕四娘在愤怒之余,斩下雍正头,装进背囊,遁入夜中。至今,河北清西陵雍正墓中,还是肉身金头。
吕四娘从此隐姓埋名,浪迹天涯。后来她在武当山遇到剑侠朱蓉镜,二人是旧日情侣,相见甚欢,然后双双遁入衡山,隐居安业。后来,吕四娘生下一女,取名飞燕。不久,湖南天地会派人找到朱蓉镜,请他出山。朱蓉镜后因参加天地会起义,被清兵杀害。吕四娘闻讯悲痛欲绝,伤叹之余,她身背飞燕,赶到九华山,找到旧友清虚道长毕澄霞,在九华山隐居。吕四娘抑郁日久,染上重疴,不久溘然病逝。吕飞燕便在清虚道长的培育下长大成人。
听到这里,董海川对吕飞燕更加钦敬,他又问道:“刚才那男子又是何人?”飞燕道:“他叫蒋山青,原是山东的一个响马。十年前,他在太湖抢劫皇贡,被清兵追捕,幸遇师父搭救脱身,以后便来到清虚观,随师学艺。可是他旧日恶习不改,多次想调戏我,又想盗掌谱,被师父赶出道观。以后,他常来此胡闹,搅得道观不宁。”海川又问:“我观道长城府极深,想是有来历的人。”飞燕仰望飞雪,折了一支红梅,徐徐说道:“师父是南宋遗民,是文天祥丞相的后代。自从元兵入侵,南宋灭亡,文丞相夫妇在大都被害,文家便逃进九华山,誓死不为元人作官,到了师父这一代,便出家入道了,师父和我先祖吕留良也是好友。”
自此,海川和飞燕来往甚密,共磋剑法拳艺,飞燕还教海川诗书琴画,二人渐渐形影不离。清虚道长喜欢海川勤奋敦厚,更把飞燕视为掌上明珠,如今见他们相亲相爱,喜在心头。这些年,他把八大掌法、内外功法、坐卧功法、轻功法、垂手法、缩解骨法、点穴术和十八般兵器都传授给董海川,海川武艺大长。
光阴似箭,转眼十五年过去,清虚道长见董海川功夫练成。同意他下山传艺。这天,道长请业飞燕为海川饯行。席间,道长把掌谱和鸡爪鸳鸯钺交给海川,再三叮嘱;“你要牢记,杀富济贫,替天行道,不可为虎作伥,干奸邪之事。”海川频频点头,道长与飞燕送海川走了一程,道长先回。飞燕又送海川二十余里。海川执意让飞燕回去,不要再送,飞燕泪眼汪汪道:“我念师父多年养育之恩,侍奉师父尽终,此番不能与你同行,江湖风多浪急,你要多加保重!”海川也潸然泪下,慨然道:“千里明月,星心相印。”飞燕从怀里摸出一个锦匣,只见里面有一柄精巧玲珑的鸳鸯剑,也就四寸多长,锋利无比。她把雄剑交给海川,“这是母亲的遗物,我把雄剑送给你,做为相思之物。”海川小心翼翼接过雄剑,揣进怀中。
海川与飞燕道别,走了一程,忽觉背后风响,一招手,接住一支飞镖,只见镖头上插着一张诗笺,上面写着:“九华壮志投,此行泪正酬。武林双飞翼,秋波盼行舟。”海川会意,藏好诗笺,又朝前走去。
海川日夜兼行,这天下午来到苏州城西枫桥镇的寒山诗,遇见新上任的苏州知府绮善。绮善看中了民女骆少,欲强娶为妾。这骆少枝与秦淮碧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秦淮碧进京赶考,骆少枝望眼欲穿。瑞华派人来抢,踢死骆母,骆少枝跑进寒山寺,衙役们又尾随而至守在寺外。海川心中大怒,他心生一计,抽刀横于在旁劝解的婆娘颈上,“我扮成娘子,随轿回府,你要声张,看我一刀宰了你。”婆娘吓得跪地道:“不敢,我也是受人指使,请壮士留命。”海川从怀里摸出银两分一些给她,把余下的给了骆少枝道:“我走后,你马上逃生去吧!”骆少枝听了,感动得热泪盈眶,跪下道:“多谢恩公!”海川穿上女装,遮了盖头,随那婆娘,装出袅袅娜娜的样子,进了花轿,来到苏州府。绮善一见,乐得手舞足蹈,忙叫丫环领海川到后面房中。一擦黑时分,绮善喝得醉醺醺的推门进来,海川看得清楚,一个“猛虎掏心”,一掌正中绮善的胸脯,绮善惨叫一声,气绝身亡。海川连忙脱下女装,乘着月色,越墙而去。
苏州知府被杀一案震惊朝野,一时夜行人乔女杀知府一事成为街谈巷议,甚至入了武侠小说。此时董海川已离开江苏地界,来到河南开封。这天上午,他来到相国寺里,这里原是战国时代魏公子信陵君的住宅,北齐时改为寺庙。山门上悬有唐睿宗御书“大相国寺”匾额,寺门前,石狮宝塔,相对而立。此时庙内人声杂沓,百艺云集。海川正在听评书《精忠岳传》,忽见有人扯他衣襟。回头一看,是个小衙役。小衙役道:“我家夫人唤你。”说着带海川来到一座花轿前,轿窗里露出骆少枝。原来那日骆娘子逃出苏州,便到无锡舅舅家避居,恰逢秦淮碧考中进士,又中了榜眼,被委任开封知府,秦淮碧派人找到骆娘子,接到开封,与她成亲。
骆娘子把董海川带到开封府,见了秦淮碧。秦淮碧十分欢喜,备酒席款待海川,二人谈论五湖游兴,六朝韵事,民间冤屈,江湖风险……甚是投机。最后,秦淮碧请海川任开封府护卫总管。海川见他谈吐不俗,一团正气,欣然应诺。董海川在开封府担任护卫总管后,协助秦淮碧擒拿巨盗,平反冤案,百姓悦服,声名大振,河南人尊他为董公。
这天晚上,董公办完公差,又困又乏,倚窗而睡。恍惚中,见飞燕姗姗而来。飞燕道:“董公,你没有辜负师父心意,为民办事,师父差我向你道贺……”董公听了,又惊又喜。飞燕道:“你那掌谱如今安在?我想借去一阅……”这时一阵清风徐来,董公打了个寒噤,定睛一瞧,哪里是飞燕,原来是蒋山青。董公怒道:“你为何来此胡闹?”一招“黑熊反背”,蒋山青躲过,夺窗而逃。董公紧追不舍,谁想蒋山青早在窗外设下暗弩,弩头有烈毒,蒋山青暗按机关,一支弩正中董公右臂,董公“唉哟”一声,栽倒在地。蒋山青见状欢喜,急忙抽出飞龙剑,回身来斩董公,正巧有两个护卫巡院路经此地,大声呐喊来占蒋山青。一时间护卫纷至,蒋山青见势不妙,翻墙遁去。
此时董公面色铁青,躺在床上**不止。秦淮碧忙请来相国寺铁禅法师,法师看了董公的伤势,叹口气道:“暗弩上所配毒药是烈毒,只有铁拐道人才有解药,只是如今到哪里去找铁拐道人呢?象董先生这样的身体也只能维持三十天左右。”这时从旁边闪出一个叫侠香的小衙役,他道:“前几日,我听少林寺一个和尚讲,铁拐道人一个月前到北京白云观去了,我进京找他索药。”秦淮碧道:“事到如今,只有如此。”说着,叫人牵过一匹快马,叫侠香骑马驰京。
侠香到北京后,向人打听了白云观方向后,便朝西北而来。此时天色已晚,他出了西便门,看见有一寺院,上前敲门,没人开门,于是翻墙而入。只见有一挺拔修美的高塔,塔下部须弥座,有壶门浮雕,座上有斗拱勾栏平座和三层仰莲瓣。塔身设半圆形券门,有金刚力士和菩萨等浮雕。侠香见塔座上有个人影,想上前问他铁拐道人下落。没想刚走了几步,“噗嗵”一声,掉进陷井,那翻板有乱钉,可怜侠香被钉得遍体鳞伤。
原来这寺庙是白云观对面的天宁寺,这天宁寺为何设机关,原来有一段故事。隋朝迎释伽牟尼佛骨到中国,后将三粒佛舍利藏于北京石经山云居寺藏经洞内:明万历皇帝的母亲信佛,令人将佛舍利迎到宫中供养,以后,云居寺法师迎佛骨归山,可是少了一粒,只得以珍珠代替。后来遗失的那粒佛舍利辗转到康熙皇帝的母亲手里,这位信佛的老夫人死后随那粒佛舍利一齐埋在天宁寺塔下。以后,盗宝的强盗络绎不绝,天宁寺黑风法师在此设下各种暗器机关,保护佛宝。没想到侠香误来此地,反遭暗算。此时侠香心如刀割,气息奄奄。说道:“董海川,一代英才,没想到竟误在我的手里……”这一席话却被两个侠女听见,只见一红衣女子从塔后来到侠香面前,问道:“你可认识董海川?”侠香挣扎着点点头。“他如何?”“我从开封府来,董先生身中毒弩,生命垂危,特来白云观找铁拐道人寻解药……”那女子一听连忙拖起侠香,没想到他双目一闭,已经死去。
这两位女子是吕飞燕和翠珠,她们奉清虚道长之命,来京找铁拐道人。原来清虚道长常与反清志士秘密往来。洪秀全闹金田起义后,自号太平天国,在南京定都;洪秀全近日派部属钱江到九华山找到清虚道长,请他联络八卦教和天地会。铁拐道人与清虚道长是老友,又是八卦教的领袖。此时吕飞燕和翠珠已经在白云观找到铁拐道人。今晚,姐妹二人乘月色到天宁寺来看佛宝,没想却碰见侠香。当下,飞燕和翠珠急忙返回白云观,她们来到后园的云集山房,来见铁拐道人。铁拐道人郭济元身着烟色道袍,系一条火红带,正伏首写信,见飞燕火急火燎地进来,忙去抄那龙头铁拐。飞燕把董海川受伤一事讲了,铁拐道人道:“董海川艺高胆大,刚直不阿,是个了不起的豪杰,日后能成大事,应当赶快救他。”说着从锦匣时取出解毒的药丸递给飞燕,飞燕告辞出观,买一匹骏马,火急南驰。
吕飞燕赶到开封府时,董海川已昏迷不醒,飞燕忙用热水给了服下药丸。第二天一早,董公顿觉精神大爽,神志如初,他知飞燕守候一宿,露出感激的目光。秦淮碧夫妇热情款待飞燕,董公又带她游了禹王台、繁塔等名胜古迹,二人缠绵悱恻,飞燕因急于回禀师父,于是二人又依依而别。
岁月飞逝,不久,太平天国内部发生杨韦内讧,力量削弱。太平军在清兵、湘淮军的联合夹击下,处于风雨飘摇之势。八卦教、天地会起义也均告失败。开封知府秦准碧为人正直,平时得罪不少官僚,这时有人乘机上奏朝延,参他与八卦教暗中往来。此时,已是咸丰年间,咸丰帝立令将秦淮碧罢官解京,在午门外斩首,骆娘子也悬梁自尽。董公含愤避居乡野,伺机复仇。这天,董公探得河南巡抚荣毓去洛阳白马寺烧香还愿,事先埋伏于大雄宝殿佛龛后。正当他持刀欲出时,却被一位瘦老道拦信住,董公低声问:“你是何人?”那老道一场铁拐,机警对答:“铁拐道人郭济元。”说着,把他拉到一个僻静处,董公又惊又喜,“您老找我一定有事。多少年我找您找得好苦。”郭济元道:“天王洪秀全知你艺高胆大,有要事相托。”
二人历尽艰险,乔装突破清兵江北大营,来到南京。洪秀全在天王府御花园设宴款待二人。洪秀全看董公演了一回掌法,赞叹不已,也举剑助兴。酒过三巡,洪秀全举杯对董公道:“董义士,朝廷无道,天下人共诛之!太平军正想乘胜北伐时,发生内部政变,力量大减。我想请义士入京伺机刺杀咸丰,太平军借机休整,再图北伐。”董公慨然道:“天王如此倚重,为了天下百姓,我董海川万死不辞!”说着将酒一饮而尽,洪秀全紧握董公双手,欲说还休。
董公告辞洪秀全,与郭济元一道北上。一路上董公琢靡如何接近咸丰,将到济南,郭济元要到泰山联络会党,分手前见董公苦思苦索,便对他说:“咸丰深居简出,不易接近,我倒有一计,不知可行?”董公道:“先生恐怕与我想的一样,不如各写手掌之上。”二人各写于手掌,然后一齐伸出手来。只见都是“太监”二字。董公道:“只有自阉为宦,才能混入王府。”铁拐道人叹口气,只是要苦了飞燕姑娘了……“董公一听,眼圈卫红,”为了天下百姓,我只有走这步了,这些天我已想好了,说完,跪于地上,仰望南天,叫道:飞燕姑娘,我们只有下世结缘了,董海川对不住你了……
董公与郭济元分手后,来到北京,先在砖塔胡同刘家割了阉。养愈后,便来到安外大街上,他见路旁有座王府,上书“四爷府”。这时正是月明星稀之时,董公一个“松鼠扑食”,跃入墙内。
这王府有五进院落,后院有个佛堂,董公钻入佛堂,席地而睡。
第二天一早,四爷府管家何六进佛堂清扫,发现董公,挥帚便打,董公醒来,将扫帚折为数截。何六问道:“胆大奴才,竟敢潜入王府!”董公笑道:“我毛遂自荐到本府当护卫,已经割阉。”何六诧异:“既已割阉,为何又长胡须?”董公道:“留须在前,割阉在后。”
何六带董公来到爱日堂见四爷溥,溥正倚在床上抽大烟,四太太在一旁给他捶背。何六上前跪安,说道:“奴才禀告王爷,这个叫董海川的要来本府当护卫。”溥斜睨了董公一眼,“你有什么本事呀?”董公将身一纵,贴壁而立,双脚悬空,来了个“贴壁挂画”功。他一瞥见溥脚旁有个瓷坛,一躬身钻将进去,来了个“缩骨法”。董公从瓷坛中钻出,又来到院内,适时天下霏雪,地铺白絮,董公走了几个来回,未留半点痕迹,这叫“踏雪无痕”功。溥叹道:“你的轻功不错啊!”董公见旁边有个石碑,一个转身掌,石碑迸裂。溥和何六目瞪口呆。从这天起,董公便在四爷府当了护卫。
后来,溥的七弟鹤七爷听说众人夸奖董海川,心中不服,来到四爷府。这天董公左手托茶具,右手提开水壶,到后园戏台给四太太送茶。路经三道院垂花门时,只见鹤七爷手持一柄长穗花枪从门后跃出,照着董公连刺三枪。董公一招“玉女穿梭”,那枪不但未沾董公衣服,而且手中壶水未洒一滴。鹤七爷一看心头火起,又猛扎三枪。董公一招“旱地拔葱”,从垂花门上越墙而过。鹤七爷的花枪扎在墙上,折为三截。这时正七四太太过来,尖声叫道:“老七,你别碎了我那茶壶,那是乾隆爷赏给咱们老祖的。”鹤七爷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含怒进门去了。自此,董公在京城名声大震。
满清王爷在年少时一般都要到雍和宫学喇嘛拳,所以王爷也懂些武功,在众多王爷中,要数肃王爷华丰的武功最强,他两臂有千斤力,每天下朝后都练踢柏木桩子,腿功极佳,有“神力王”之称,武林高手多被他所败。如今肃王爷听说董海川武艺超群,便把他叫到肃王府比武。董公稍展技艺,连连化解了华丰招数,华丰诚服地击掌认输。第二天,他亲自坐车到来四爷府,用重金说服溥,请董海川到肃王府任护卫。董公想肃王爷比四爷接近咸丰的机会多,欣然答应。不久,肃王爷又奏请朝廷封董海川为四品护卫武职。
董海川此时研究融汇历史名拳精粹,在清虚道长所传雏形八卦掌基础上,正式创六八卦掌全宗,并开始收徒传艺。
董海川名声传到海内,一些江湖侠客,寺庙名僧纷纷来京与他比武,都被降服。京城武林名士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纪栋、梁振普等五十六人先后拜董公为师,学习八卦掌,八卦掌自此广为流传。
这日黄昏,董公随肃王爷从南郊鹿苑狩猎归来,路经一个叫垂杨柳的村庄,猛听背后风响,他知有暗器袭来,一招“青龙回首”,只见一只袖箭飞来射死一个护卫。董公见土丘后红衣一闪,忙追过去。只见一个红衣女子朝村里跑去。董公紧追不舍,直追到一个土地庙,才将刺客抓住,“原来是你,飞燕……”
吕飞燕杏眼圆睁,气得樱唇抖动,“好一个董海川,你这个两面三刀的家伙,师父十五年的心血培养出一个国贼!你卖身投靠王府,甘当清廷走狗!呸。”吕飞燕扬手打了董公一个耳光。
董公倒退几步,强忍住泪,没有说话。吕飞燕颤巍巍从怀里摸出锦匣,抖出一柄鸳鸯雌剑,折为两截,摔到董公脸上,然后,飞跑出去。
吕飞燕为何来京,原来不久前清兵上九华山捉拿清虚道长,放火烧观。清虚道长为掩护吕飞燕和翠珠等撤退,率领道徒与清兵血战一昼夜,壮烈牺牲。吕飞燕和翠珠星夜奔驰入京,没想到一进北京,就听说董公新任清朝四品护卫之职,登时昏厥过去。吕飞燕打听确实后,决计杀董,这日董公随肃王爷狩猎,才潜伏途中行刺杀之事。
却说吕飞燕踉跄回到京城,在崇文门外花市一家酒楼喝得酩酊大醉,人事不省。这时走进一位风流倜傥的中年秀士,他嘿嘿冷笑几声,一声唿哨,两个大汉进来,将飞燕拖进一辆马车,飞驰而去。
飞燕醒来时,已是掌灯时分。屋内彩床锦裘,红绡翠幔。她下床推门,只见门被反锁。她朝窗外望去,只见竹影摇曳,两个大汉正在踱步。门锁响动,蒋山青笑吟吟进来。他身穿金黄碎花绸衣,湖蓝缎裤。“飞燕,没想到在此幸会,董海川抛弃了你,我念在旧日情份,仗义救你,够朋友吧。”吕飞燕一见,气得发抖,呼地冲上前,骂道:“你们是一丘之貉!姓蒋的,你放我出去。”蒋山青笑道:“门里门外都是我的弟兄,如今我重返绿林,手下也有个三四百人,正缺个押寨夫人……这是一条阳光道,还有一条路,你是刺杀雍政皇帝的吕四娘之女,要是送交衙门,要骑木驴的……好吧,给你点寻思的时间。”说完,拂袖而出。
吕飞燕自知陷虎穴,难以脱身,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便想寻死。她吹灭蜡烛,扯一条幔帐,拴于房梁之上。不知怎的,她一连踢了几次木凳,那木凳纹丝不动。就在这时,蒋山青持烛进来,“贤妹,你为何自寻短见?”吕飞燕飞起一脚朝蒋山青小腹踢来,蒋山青闪身躲过,吕飞燕酒后乏力,“噗嗵”一声栽倒在地,蒋山青纵身上前挥拳便打,只听“唉哟”一声。
蒋山青骑在吕飞燕身上,举拳欲打,忽觉身后冰凉,一只“铁莲花”穿透心肺,血喷如柱,身一歪,倒地身亡,只见董海川从床下钻出。原来董公一直尾随飞燕,方才乘飞燕昏睡,藏于床下下。董公不由分说,背起飞燕,夺门而逃。那两上守门大汉上前来拦,都被他打倒。
跑了一程,飞燕从董公背上挣脱,恨恨道:“你不要假仁假义,我从此不再见你!”说完,飞跑出去,一会儿便无踪影。
董公如呆如痴,一声喟叹,朝肃王府走去。
过了三天,董公正在弟子史纪栋家,一个家人送张纸条进来,董公见那上面写着:“董先生:飞燕姐万念俱灭,身甘堕落,已入前门外天香楼为娼,念在旧日情分,我约你今晚同去那里救她。翠珠。”董公看罢,沉思良久,想飞燕蒙在鼓中,一时糊涂,又入歧途,不禁怜惜。
晚上,董公换一身夜行装束,来到天香楼,此时正是绿酒红灯之夕,那个个粉头妙妓,倚门偎窗,飞眉挤眼。董公看了心里一阵难受,他走进楼内,问那鸨奴,并未见飞燕踪影。这时只见鸨奴引三个人进来,当中那个与众同,帽上缀一粒明珠,背心独是玄色,上有一精致金黄龙团。只听旁边一人对那人悄声道:“万岁爷要在此地耽搁多久?”那人正色道:“此地不要照旧称呼,须隐姓理名,就叫我老爷好了。”董公一听,大吃一惊,原来那人正是咸丰皇帝,咸丰乔装来此偷香窃玉,真是天赐良机。
董公随那一行人来到后院,只见西厢内一个粉头绿黛的妙妓翩翩出出,将咸丰迎到里面,鸨奴退去,两个护卫隐到竹中。董公灵机一动,来到中院,用银两买通两个妙妓,让她们把两个护卫带走,然后破门而入。咸丰正在津津有味地听妙妓娇莺啭谷,猛见闯进一个蒙面人来,唬得面如死灰。这咸丰也会几手拳脚,他拽过妙妓做屏障,一边与董公周旋,一边杀猪般大叫。董公有点性急,他接连劈掉咸丰的瓜帽,又削断了咸丰的长辫。咸丰乘机将妙妓往董公身上一推,夺门而逃。董公一招“鹰击长空”,夺窗而出,挡住咸丰退路,咸丰顺手抄起一块太湖石,朝董公面门掷来,董公躲过。这时,负责天香楼安全的保镖们和咸丰带来的两人护卫赶来,咸丰狼狈不堪,乘机溜走。
这时,保镖和护卫将董公围在核心,董公毫无惧色,接连劈死几个保镖,咸丰的一个护卫悄悄掏出“血滴子”,朝董公后背掷来,只听一声大叫:“董先生!”一个夜行女飘然落下,一推董公,那“血没子”深嵌进她的胸膛,血染前胸。董公一看,正是翠珠,他一掌劈死护卫,背起翠珠,翻过墙头,朝南飞跑。
跑了一程,追人甩远。董公把翠珠放下,只见她脸色苍白,气息奄奄。她微笑着说:“董先生,你是好人,只可惜飞燕姐姐……已经到峨嵋山……出家了……”说着,双臂无力地垂下,闭上了眼睛,董公悲痛万分,泪如雨下。
原来翠珠以为董海川变心。又见吕飞燕愤然出家,想将董海川骗到天香楼用暗器害他,她刚才一直伏于房上,后见董公追杀咸丰,才恍然大悟。
光阴如白驹过隙,董海川终因壮志未酬,在光绪八年抑郁而死。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有人在北京东直门外五里沟小牛房村南董海川鹤发童颜的老道姑在夕辉中默默伫立。一忽儿,她从背囊里取出一柄鸳鸯宝剑轻轻地放在墓前。然后双膝跪地,嘤嘤哭诉,在秋风中,那哭声是那么凄凉,悲怆……
剑柄上清清楚楚铭刻着三个镏金小字:“吕飞燕”。
残阳如血,远山如黛。一行大雁啾啾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