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争辩
第二天,早朝之上。
“启奏万岁。昨日京城内各大粮店均无存粮。恐怕今天便会全城告急。”掌管京城粮食的官员是刘墉的一个亲信,他只是了解到昨晚关城时,各大粮店的粮食都被和珅给买了,然后从西门运出,开始给京城到山西沿线穷苦百姓发放。他并不知道在关城门之后,又有大批的粮食运到了东城门外等候进城。
“启奏万岁。不知者不罪。昨晚关城门之后的戌时,已经有大量的粮食从经运河运到了东城门外。”和珅一派的专管守城的大臣说道。
“启奏万岁。经微臣了解,和珅和大人他已经和京城内各大粮店定好协议,要购买大量的粮食。和珅只不过是一品大员,一年俸禄不过也就是
两白银。他那里来的那么多的钱财来购买大量的粮食?微臣认为此事应当深查!”刘墉说道。
“启禀我主万岁。微臣从乾隆三十五年开始受到太上皇的宠信以来,共计一十五次受到太上皇的赏赐,折合成白银总计约一千万两。现在大米官定每石二两银子,我从各大粮店购买的粮食巨大。他们都免费给我负责运送。我的封赏一千万两白银能够购买五百万石的大米。每架马车能够运送一石的粮食,现在每天也就是能运送发放将近万车粮食。我购买的那五百万石的粮食,也需要最少五百天才能够运完。这是微臣各年来的各次封赏数目。还请吾皇过目核查。”说着和珅便拿出一张纸条来,双手奉上。
“多年以来,和珅家里花销甚大,即便是有太上皇的封赏,加上他的俸禄,还有他经商所得的钱数,并不能支撑他的开销,现在又哪里有能力一下拿出这么多的钱财来购买粮食?”纪晓岚又说道。
“那你们是不是认为我是收受贿赂,挪用公款,贪污受贿了。”和珅说完之后,满朝的大臣,加上嘉庆皇帝都默默不语。好像是在默认一样。
“好!既然大家都认为我的钱财来路不明。那么我问问大家!什么是清官?什么又是贪官?”和珅见到所有的大臣都默不作声,便大声的问道。
“大胆和珅!在朕面前高声喧哗,你以为朕真的就拿你没有办法么?”嘉庆大声喝道。
“微臣不敢!”和珅赶紧跪倒在地说道,“微臣只是一时头脑发昏,叫刘墉和纪晓岚给气的。还望殿下恕罪!”
“这次朕先饶过你。你有什么要说的,便当着满朝文武和朕的面,一起说清。”嘉庆压了压火气说道。
“微臣只是想和刘墉和纪晓岚辩解一番。还望圣上首肯。”和珅祈求道。
刘墉和纪晓岚在朝中是有了名的明辨,和珅只不过是受到了太上皇的宠幸才在朝中站住脚跟的,如今他自己非要和他们二人一起辩解。你这是自己找死怨不得我。嘉庆想到这里便赶紧降下圣旨,叫众人转移到书房进行辩解。当朝各位三品以上官员旁听,其余退朝。
当朝三品以上官员大部分都是刘墉和纪晓岚的门生,叫他们旁听明显是偏向刘墉一方。不过和珅并不在乎这些,怎么着自己也是二十一世纪的高材生,对于刘墉和纪晓岚的事情,那早就是知道的一清二楚。哪怕他们的一些脾气秉性,和他们同一时代的和珅也是一清二楚。
“开始吧!”嘉庆端坐在一张龙椅上,喝着茶水说道。
和珅和刘墉、纪晓岚分两旁站立。其余的大臣则是站在后面旁听,时不时的讨论一下。
“启禀万岁。一会要是争辩起来,可能会有时控制不住情绪。会惊倒圣驾,还望皇上海涵。”和珅先是给嘉庆请罪说道。
“准奏,到时你们尽管放情争辩,不用担心会惊驾。”
有了皇上的圣旨,和珅便谢恩,来到刘墉、纪晓岚二人面前。
“当时,我在朝上因为心情激动,惊了圣驾。现在已经得到了皇上的首肯。我再来问你们二人,你们认为什么是清官,什么又是贪官。”和珅面带轻视说道。
“清者,廉也!”刘墉先说道,“为官者,只有廉洁奉公,为皇帝着想,为百姓做事,方能称为清官。而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的便是贪官。”
“你是贪官还是清官?”和珅接着问刘墉说道。
“我虽不自认为事事为皇帝着想,为百姓做事,但是公道自在人心。天下百姓自然知道我是清官还是贪官。倒是和大人你,在百姓中的评价,还望你有时间去探听一下。”好厉害的刘墉,短短几句话便将自己的画在清官之列,还不自己说出来。
“好一个公道自在人心。我且问你,人心要是认为你是贪官你就是贪官么?”和珅问道。
“人心所向。不能凭你说一句,就会是你说的那样子的!”刘墉继续说道
“那就是说你是清官了!”和珅继续问道。
“我早就说了清官是由人心公认的!”刘墉抓住要害继续说道。
“刘大人,你刚才也说了,清官、贪官公道自在人心。那我说人心都说你是贪官,你不承认,现在我说人心说你是清官你又不愿意。那你说的公道自在人心,也就是不对的了?”和珅将自己在大学时候所学的黑马白马论,拿到这里来忽悠刘墉了。
“我说的公道自在人心,当然正确。只是你说的不对而已!”刘墉有些犯晕了。
“刘大人,你先歇息一下。”纪晓岚在旁边提醒说道。
“和大人,咱们现在说的是贪官和清官,请你不要岔开话题!”
“那我问你,纪晓岚。你两袖清风,忠于皇上,爱戴子民。你是清官。你为百姓做过什么呀?”和珅先将一顶高帽子扣在纪晓岚的脑袋上说道。
“我奉命修编四库全书,为世间文人墨客做好典范。我查处贪官污吏,减少百姓的负担。”
“天下文人多,还是不识字的穷苦百姓多。天下饿死的百姓多,还是被贪官污吏害死的百姓多?”和珅又将箭头指向文人和百姓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