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顾龙婷,带领众弟兄完成特训之后,待众人完全休息下来之后。宇浩才肚子坐在床边,翻开顾龙婷送过来的这本封皮已经破损略显发黄的手。
翻开扉页,除了浓浓的魔香味之外,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宇浩知道,这股残留的淡淡的清香,一定是顾龙婷留下的。轻轻摇了一下头,宇浩会心的一笑,暗道:“想不到,这小姑娘还挺有毅力的!”
其实,这本已经破损的书,不应该称之为书!因为,不管是从样式还是笔体来看,都只能算作是某人的个人传记或者手稿之类的东西!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收藏在白鹭学院藏书阁内!
书页的扉页写道:余纵横沙场数十年,经历大小恶战不下百余场,后入朝从政,不想遭奸人所害,此乃余一生的经历,实不忍毁去!此书,除去余一生的经历之外,尚有余对所经历之事的感悟,望后来者知余之名,不再重蹈余之覆辙!此书包括: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系我一生之心血,望后知者善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只望后世不再有战事,只望后世之人不再经历兵灾!李哲英!
“李哲英!”看着扉页最后的署名,宇浩轻叹道: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只可惜又有几人能善终呢!这李哲英,想必曾经也是一个位极人臣的人,可惜到头来只落得靠一本书留名!可悲!可叹!可怜!又无奈!只不过到最后,他能说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只望后世不再有战事,只望后世之人不再经历兵灾!”这样的话,也算是不枉此生!
翻过扉页,赫然写着作战篇三个大字!而后,就是李哲英对作战的总结,同时也写着李哲英所经历的典型的战役。李哲英将作战篇的精髓阐述了一遍,又通过实战让作战篇的精髓在战争中得到体现和应用。
手捧着依旧残留着浓浓墨香的书,嘴中咀嚼着李哲英简短、精辟的字句,宇浩的心神已经驰骋在李哲英所记录的战争中。
看完作战篇,宇浩重重的合上书本,只感觉一股热血上涌,沉睡在宇浩血液中的军人的血脉像是瞬间被唤醒一般,军人天生对战场的向往让宇浩恨不得降生在李哲英所在的那个年代。
李哲英书中所记录的战事,太过引人入胜让宇浩有些不能自拔。只见他站起身来,仰着头将书本中记录的战事和李哲英对这些的总结在头脑中过了一遍之后,宇浩这才重新坐了下来。
作战篇宇浩已经看完,引人入胜的战争、奇思妙想的兵器和攻城之法,这些完全不同于宇浩头脑中***的战争,让宇浩对这个还处在冷兵器时代的大陆的战争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幻想。
作战篇已经这么精彩,让宇浩忍不住继续看下去!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一篇接一篇的看了下去,让宇浩血脉喷涨,恨不得立刻投身到战争去实践这些诡异的计策。
除了对不同战争的解析之外,李哲英的这本书中还记录了各个国家的军力分布、军械种类以及各兵种之间的配合情况,当然也将各国国家的军力作了比较,分析了他们的优缺点。至于各个国家的地理情况,尤其是那些影响到战争的关山要隘和军事重地,李哲英的这本书中也有详细的记录。
看着这墨迹斑斑的文字,宇浩就好像跟随李哲英一起游历这逍遥大陆一番。
翻到最后一篇,也就是第十篇《谋略篇》,只见开篇写道:“上兵伐谋,善用兵者,当不战而屈人之兵!余深感为将者,须知谋略!谋为首,兵力次之,士气为三!三者缺一不可!”紧接着,李哲英用简短而明了的语句《,将谋略在战中中的作用充分做了阐述。
作为特种兵的宇浩,深知谋略对战争全局的影响!只是,前一世和平年代的他们并不是战略的制定者,而只仅仅是战略的执行者。
李哲英将《谋略篇》放在了十篇的末尾,可见李哲英对《谋略篇》对战争的影响的重视程度!只可惜,李哲英对《谋略篇》的阐述,并没有做过多的阐述,只是一些总结性的文字。
毕竟,兵法万千,运乎得当,凭的是为将者对战局的把握和认知。
翻过薄薄的《谋略篇》,就是李哲英记录的用来解析《谋略篇》的战争实例。
相比较呆板、晦涩的总结性文字,宇浩心理上跟喜欢这种近乎于故事的实例。
只是这一次当看到《真实的下托叶玛城之战》的标题后,宇浩整个人一下呆住了。再仔细看了看之后,在这个大标题下还有一行小字写道:西秦帝国衰落的悲歌。
“这难道就是苏叔叔一直不肯告诉我的真相吗?”抚摸着这已经略显发黄的纸张,宇浩一阵激动心中默默的想到。
想到自己一直迫切想追寻的答案就在眼前,宇浩迫切的心竟有些犹豫,既兴奋又害怕的心理,让他那有些颤抖的手竟不敢继续翻下去。
兴奋的是,答案就在眼前,下托叶玛城之站的真实情况第一次被人披露!害怕的是书中的记载会和传闻的一样,骄傲自大的东方乾丢失了西秦百年来一直占据的下托叶玛城,致使东方家满门被抄斩、强大的西秦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越是这种心理,宇浩的手越发抖动的厉害。
最终,宇浩还是慢慢翻开记载了下托叶玛城之战的书页,略显发黄的纸张、凌乱的笔迹,不同于其实实例的叙述方法。这一次,李哲英没有仅仅从阐述谋略篇的角度出发记载下托叶玛城之战,而是从下托叶玛城之战的最初一点点的记载真实的情况。
没有了先前的兴奋与激动,沉浸在与自己家族兴衰有关的故事中,宇浩第一次真实、真切的触摸到下托叶玛城之战。
历史证明,正如李哲英在大标题之下所列的小标题一般,托叶玛城之战正是大凉国君臣运用超凡的谋略,给强大的西秦国唱响的悲歌。只是这悲歌的主角除了西秦国的边关要塞下托叶玛城之外,还有西秦国的柱石东方家和东方家闻名于世的黑甲军。
李哲英的书中是如此记载:百余年来西秦国坚如磐石的基础,此刻由于内部愈演愈烈的朋党之争所带来的看不见的却足以致命的裂痕已经出现。西秦内部愈演愈烈的朋党,由对王位的继承问题引发,东方家功高盖主,却不参与任何一方。由此,引发了多方的排挤!这是其一!立国百年,西秦国的民风淳朴彪悍的民风,渐渐被奢靡腐化所代替,这在西秦的官员中最为明显,攀比之风日浓。这是其二!其三,我大凉国君臣同仇敌忾,决心一雪前耻,士气空前高涨,这是其三!有此三点,大凉国君臣觉得大事可成矣!为统一大陆,完成大凉国列位先王的遗愿,同时拔出一直高悬大凉子民头顶的利剑!大凉国君臣决定动用全国之力趁机夺取下托叶玛城、逼降西秦东方家为大凉所用。
看到这里,宇浩不得不佩服大凉国君臣的魄力,以一国的兵力换取一城一将的得失,这需要何等的魄力!
这里不得不说,尽管宇浩在藏书阁内读完了所有有关西秦国的书籍,同时也知道下托叶玛城对大凉和西秦的重要性。可宇浩毕竟不是大凉国的臣民,也没有经历过大凉与西秦之间百余年来不死不休的战争,所以他不可能理解大凉国君臣对下托叶玛城这个军事要塞的渴求以及对一直阻挡大凉国入主中原的东方家的憎恨。
以一国的兵力换取一城一将的得失,看似荒诞不经、异想天开,可团结一心的大凉国君臣做到了,看看现在天下的四道险关,大凉国已占据其三,凭借超强的骑兵随时都可以统一大陆。
李哲英的书中接着写道:有此谋略,以三年为期,大凉国君臣决定通过一切手段买通西秦朝堂之上的重臣,利用西秦内部愈演愈烈的矛盾,设法调离驻守在下托叶玛城熟悉军务将领和士卒。后,再通过一切手段将东方家推到西秦国各种矛盾的风头浪尖,彻底的孤立东方家,使其无后援之力。
写道这里,李哲英的字迹不知为何同开篇的字迹相比开始有些凌乱和潦草,像是情绪上变得有些激动。
他的书中继续写道:半载之后,所有的计划进行的异常的顺利,西秦内部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即使不用大凉出手,西秦的败亡迟早也是一种必然。首先,一直驻守重兵的下托叶玛城,在东方家强烈的反对声中只留下区区一万人驻守。其次,下托叶玛城的太守被换成了我大凉早早就打入西秦内部的一个不懂军务的文官。再次,在西秦内部为继承问题而产生的矛盾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东方家态度暧昧一直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在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原则下,东方家在西秦的朝堂之上渐渐被被孤立了起来。三载之后,大凉国臣均感时机成熟,决定按照原定的计策实施。于是,震惊陆大、影响大陆格局和各国实力变化的下托叶玛城之战开始了。
迅速的翻过书页,体内热血激荡不已的宇浩,急切的想知道战争的经过。
翻过来的书页上,字迹更加的潦草和凌乱,宇浩费劲的一个字一个字往下看。
书中继续写道:五千人对十万人,即使有闻名于世的下托叶玛城做掩护、即使有当世名将东方乾带领,在大凉三载的秘密筹划下,西秦下托叶玛城五千守军全部战死,东方乾被围。
当写到东方乾这个三个字的时候,李哲英的字迹顿时变得遒劲有力,尽管依旧凌乱潦草,可从笔画上还是能感受到李哲英写这三个字时的样子,那应该是一种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感觉。
果然,李哲英的书中写道:闻名于世,西秦国的柱石,东方家这一代唯一的男子东方乾,手执黑色的长缨组织尚余的守军在城破之后且战且退直至城中的一角,在劝降失败之后,力战至死。下托叶玛城终被大凉所得!。
最后一个死字的最后一画,李哲英像是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力气一般,力道之大犹如一把利剑划下一般。
“力战至死!”这是李哲英最后对东方乾这一生最后一站的总结。
看完之后,宇浩不断起伏的心绪久久不能平复,泪水无声的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捧着手本的双手有些扭曲的抓着书本。随即,宇浩将书紧紧的抱在怀里,心中同时高声喊道:“他没有丢失下托叶玛城,他没有丢失下托叶玛城!他是像英雄一般死去的!他是像英雄一般死去的!”
宇浩紧接着道:“不,他不是想英雄一般死去的,他就是英雄!西秦的英雄!我的父亲,就是英雄,西秦的英雄!即使是敌人,也对他充满了敬意!”
此时,宇浩真的很想告诉每一个西秦的国民,下托叶玛城之战的真实经过,告诉他们他们冤屈了东方家,冤屈了这个曾经保卫过他们的伟大家族。
只是当这个想法出现在头脑中时,因得知下托叶玛城真相而带来的喜悦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白鹭学院这个大陆藏书最全最丰富的藏书阁藏书情况来看,尽管离下托叶玛城之战远去的日子还不是很久,可是在某些人某些势力的影响下,下托叶玛城之战这段尘封的历史,已经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之中。要想让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真相大白、重见天日,宇浩知道凭现在的实力和外部环境,是不可能实现的。
唯一能做的就是:除了韬光养晦、积蓄力量,还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