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个叫镶白正旗的地方,“旗”是内蒙地区独特的县和镇和地区称呼。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小规模的县城。这种地名的称渭是从建国初期留传下来的。
在距离镶白正旗十公里的草原上,独立的矗立着一座用石头砌成的三间小屋,小屋周围有两个用木头围成的牛、羊圈,房子的主人是一位近八旬的满脸胡须脸庞刻满仓桑的老牧民,老人具说没有大名,牧民们都叫他巴特叔,巴特叔的妻子在三十年前就去世了,为他生养的一双儿女也因为疾病,没有条件医治而双双夭折了。没有儿女和亲人的陪伴,巴特叔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由于生活比较贫困,草原上没有女人愿意和他一起生活,他所居住的房子是以前修路的工程队留下的,当地政府考虑到他孤身一人,生活困难,就把这座石头房让他居住,为了他能够维持生活,政府还给他一头奶牛两只绵羊,勤劳的巴特叔,经过精心的饲养,用这一头奶牛两只绵羊不断的繁殖发展,现在,他家的牛圈里一直保持着二十多头奶牛和几十只羊,巴特叔每天把牛奶羊奶挤好,等待奶站的收购,每年他所饲养的奶牛和绵羊都有很多头出栏,巴特叔没有忘记党和政府对他的关爱,每年拿出一部分钱资助牧民的学校和贫困牧民的孩子。年轻的时候因为贫困没有女人跟他,年龄大了习惯了一个人生活,他每天哼着低沉的草原长调歌声,干着那些每天重复的放牧,挤奶,清除圈舍,给牛羊准备饲草伺料的劳动。
有一年,草原遇上了百年一遇的干旱,牲蓄缺草又缺水,牛羊每天围着主人的帐篷哞哞的叫,巴特老人急的没有办法,只能每天赶着牛车到几十公里外拉水和买些牧草回来救急。
一天一只灰色身上带有黑红颜色的野兔出现在了他家的屋前,也许习惯了每天看到老人一个人生活,野兔并没有恐惧感,而是在牛粪当中寻找那些未被消化的玉米杂粮,而后抬起前腿抬头望着老人,像是在企求着什么?巴特老人理解了野兔的意思,从屋里拿出了一盘儿水,放在了屋前,并后退了几步观望,野兔儿犹豫了一下来到了盆前喝起了水,而后抬头看了一眼巴特老人,跳跃着跑向草原的深处。
这样,这只野兔每天傍晚时分都要来巴特老人这里寻找食物喝水,二十几天过去,旱情有所缓解,几场雨水过后,草原的绿草发芽了,低洼之处又有了存水,巴特老人己经几天没有看到这支野兔了。老人正在琢磨,莫非这只兔子被狐狸和草原狼叼走了?
一天上午,太阳高挂在天空,草原上一片郁郁葱葱,老人提着铁锹正要干活儿,忽然看见惊喜的一幕,那只野兔蹦跳着来到了他的屋前,身后不远处还有五只可爱的小兔子慢慢的蹦哒着跟了过来,老人看到这一幕真是喜上眉稍!五只可爱的小兔子在大野兔的带领下,没有一点儿俱怕人的感觉,甚至还好奇的围在老人脚下嗅着看着,小兔子一个个呆头呆脑,毛茸茸的,小眼睛在太阳光的赢照下红红的,真是太可爱了!老人明白了这一切,母兔为了喂养这几只小兔子,在干旱的情况下实在没有办法才来求助于老人,现在领着的小兔子来报答老人了。
从此己后,这一家小野兔就住在了老人家的牛棚里,还在里面挖洞筑巢,年复一年,野兔家族已有几十只,这个野兔家族早晨出去觅食,晚上俏俏的蹦跳着进到洞里。和老人和谐相处,从不祸害老人的庄稼和蔬菜,牛、羊、野兔、老牧民平安相处,形成一幅和谐美丽的景象!成为游人和周围牧民参观的景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