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霓衣感到一丝凉意袭来,她吩咐彩云去拿毛绒披肩。云霓衣站了门口一小会儿,她感觉肚子无缘无故地一阵绞痛,云霓衣痛得扶在门框上。疼痛源源不断地侵袭,云霓衣支持不住,她直接坐到地上。云霓衣想叫宫女,但是她喊不出来。她痛得快晕过去了。
彩云刚好拿着披肩走出来。她看到云霓衣跌坐在地上,云霓衣身下有血水流出。彩云惊慌地喊道:“快传太医,太后摔倒了。”
宁启薇和梁景在御书房议事,宁绒在旁作笔录。侍者惊慌失措地破门而入御书房,他顾不上眼前的气氛跪倒在地大声喊道:“皇上,太后娘娘晕倒了。”宁启薇问言大惊,梁景镇定地说:“皇上是一国之长,遇事莫惊慌。”梁景随即向侍者问道:“太后现在情况如何?”侍者颤抖地说道“太医在为太后诊断。”梁景对宁启薇说道:“皇上稍候。臣去去就来。”梁景起身朝宁启薇作了个揖,随侍者离去。
宁启薇放心不下云霓衣,她匆匆地出了御书房的大门。许昌紧追其后而去,此时还有一个身着御林军队服的小孩跟着宁启薇的步履匆匆而去。
宁启薇跑步来到紫苏宫外,宁启薇远远望见梁景站在云霓衣的寝宫外的屋檐下。寝宫的大门紧闭。宁启薇心中一紧,她快速地跑向梁景。
守护在寝宫外的侍卫和梁景看到匆匆而来的宁启薇赶忙下跪行礼。
宁启薇无暇顾及其他,宁启薇急切地问道:“太后情况怎么样?”梁景答道:“皇上不必担心。太后即将分娩。”“哦!”宁启薇松了一口气。
那末,宁启薇发现梁景和侍卫还跪在地上,她觉得很报歉:“快快平身。朕疏忽了。”梁景和侍卫们应声而站起来。
这时几个宫女大声呼喊:“快看,天上好像有人在飘。”宁启薇和众人纷往天上看去。只见天边霞光之处有一个人站在一朵飘浮的云朵上,那朵披着金色的霞光朝宁启薇她们所在的寝宫方向而来。金色云朵带着梦幻般的笛声,有种王者临驾的气魄。
金色彩云缓缓而来。云彩上的人影愈见模糊。彩云围着寝宫绕了几圈,一群金丝羽雀盘旋在寝宫上方。彩云凭空消散开来。众人惊讶于眼前的景像时,寝宫的门被打来。一个宫女欣喜地走出来,跪倒在地:“皇上,?太后生下龙子。”梁景大松了一口气,似乎是有一种摆脱困境的感叹。
良久,寝宫内传来一声洪亮的婴儿啼哭声,彩云匆匆赶来报喜:云霓衣生了个男孩。众人都沉浸在惊讶和喜悦之中。宁启薇发现了一个所有人都未曾发现的细节,那就是跪在地上的那个宫女在彩云来报喜之前她就预知这一喜讯,似乎有未卜先知之术。
宁启薇示意跪在地上的宫女平身,宫女也无答谢便站了起来走到宁启薇身侧。宁启薇仰头打量着这名宫女。一身普通宫女装扮,额头前下垂的发丝难以掩盖她的眉宇之间一颗发着萤光的痣。
宁启薇认定此宫女必定不凡。宁启薇拉拉这个宫女的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宫女答道:“我叫凌云。”声音带有一丝水波荡漾的感觉。凌云!宁启薇看着天边即将消逝的金色云彩,她似乎恍然大悟。
宁启薇转过身去,抬头对梁景说道:“梁丞相可否借一步说话?”梁景疑惑地看着宁启薇,答道:“好,皇上请。”宁启薇走到紫苏宫内的一口池塘边停下来,梁景紧随其后而来。宁启薇说道:“丞相,朕想将那名叫凌云的宫女任命为御前顾问。”梁景疑惑地问道:“历代官员名录并没有御前顾问这个官职。臣斗胆请问御前顾问这是做什么的?”宁启薇暗道,该死,怎么忘了顾问是现代社会术语语。宁启薇搜询梁景可能听得懂的术语:“额,额…就是御前秉笔。”宁启薇说完这话不禁暗自吐吐舌头。“皇上,把一名宫女擢升为御前秉笔。这是一个荒唐的举措。恕臣斗胆直言,之前的招考已令百姓不解。若是再行不合定制的举措必招致众臣的不解。”
宁启薇微微一笑,说道:“这些朕略有耳闻,但说到此,朕还没好好谢谢梁丞相。您的儿子可是曾经救过朕一条命。丞相不可否认他们存在价值。”这…皇上,这并不能忽略他们带来的弊端。”梁景义正辞严地说道。
宁启薇佯怒,说道:“丞相未免有些太顽固不化了吧!”“皇上忘记先皇曾经授臣教皇上业。先皇如今还躺在床榻上。臣不能先皇失望。”宁启薇很是懊恼:“丞相难道不曾发现凌云有未卜先知之能吗?”“臣认为这仅仅是巧合。不足为证。”
宁启薇沉思片刻,说道:“丞相,朕与你做个约定。若是凌云真有未卜先知之能。丞相不能阻挡朕的决定。但是凌云需留在朕身边以作观察。丞相以为如何?”梁景认为宁启薇只是小孩心性便与宁启薇作了这个小孩与大人式的约定。
“睿儿,你站在那儿干什么?出来。”宁启薇循着梁景的目标,她看到梁睿正站在他们身后的一棵柳树下。梁睿怯生生地朝他们走来。
“睿儿你不好好巡视。你跑到这里来干什么?”梁睿带着纯真的童声:“我是来守护皇上。我怕皇上有危险。”“胡说。这里有很多侍卫叔叔。皇上怎么会有危险!”“可是上次皇上落到水里。”这个梁睿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尽管宁启薇觉得有些感动,但是她觉得很没面子:“你放心!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梁景微笑地看着宁启薇和梁睿像两只公鸡那样地斗着。梁景替他们解围:“皇上,太后已无大碍。外朝有许多事待臣处理。睿儿,好好巡视。皇上,臣先行告退。”
翌日的早朝,宁启薇与众臣商讨宁府国喜得皇子的庆贺大典,梁景认为宁府国几经波澜,百姓久不见喜气。为了与民同乐,大典就设在宫外的宁府广庙场。众大臣纷纷附议,宁启薇点头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