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轩辕黄帝闻听俞伯禀报,说是燕后山周围洪水暴涨。
黄帝与众人冒雨出洞察看,凭借着电闪亮光向山下望去。
果然,洪水就像脱缰的野马奔腾着、咆哮着;
一股股泥流向山下冲去,一棵棵树木连根拨起,顺着山势向下滚动着、滑落着。
狂风暴雨又好像躁动的恶魔横扫竖卷,吹弯了树干,折断了枝杈,依然发出阵阵惊魂动魄的呼嚎;
浓厚的黑云,堆积成一座座山峰一般,直往地上压来,仿佛要压平这世间的沟沟坎坎。
那暴雨滂沱,似倾盆,如瓢泼。
天空中仍然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道道耀眼,声声震耳,看这雨似乎没有停息的迹象。
洪水不断上涨,若不及时疏导,只恐这方百姓就要遭殃,辛辛苦苦栽种的桑树也将被洪水全部淹没或冲走,情况万分危急。
且说,黄帝看罢心急如焚,众人几次劝他回洞躲避风雨,他却始终不肯,嘴里不停得连连问道:“这该如何是好?百姓们怎样了?”
这时,俞伯见国君焦急之状,他冲黄帝拱手请令道:“国君莫急,微臣愿往山下疏导洪水。”
黄帝见是俞伯请令,他要只身一人去疏通洪水,顿时眼前一亮:着哇!怎的把俞伯给忘了?
俞伯其人十分精通水性,在水面,他好似水燕可以踏浪而行;在水下,他宛如蛟龙能够翻腾畅游。
他在惊涛骇浪中穿梭行走,犹如步履平地一般,毫不费劲。
因他水性极强而著称一世,为此他成为当时黄帝的治水功臣,后来被封为:水泊神。
到了舜帝时期,水患猖獗,四溢泛滥,舜帝令大禹治理水患。
大禹号叫:文命,他走遍九州之地,凿山开河,筑堤造坝,疏通水道,却从未离开过水泊神俞伯的暗中帮助。
起初,大禹有一次在开凿水道时,遇到了困难,无法施工,洪水受阻,实难畅泻,他只顾心急之时,沿着陡峭河边观察水情,却一时不慎跌入了滔滔河水之中。
他在水里迷迷糊糊见到一人,那人及时把他抓住,一边向岸边推他,救他上岸,一边说道:“开通水道,须避实就虚,就低避高,方能使洪水畅通无阻,飞流直下。文命怎不通明其中原理?”
大禹定睛一看,原来是水泊神俞伯,急忙参拜。
俞伯将他托上岸去,大禹依照俞伯指点,重新开凿了一条水道。
果不其然,那洪水顺顺当当飞泻而下。
后来,沿着湖泊江河岸边及多地供奉祭祀于他,乞求其神灵保佑一年风调雨顺,旱涝保收。
所以,眼下洪水暴涨,就要溢淹民众,只有俞伯才有疏水本事,他出来请令,黄帝自然应允,命俞伯极早退去水患,解救民众于危难。
于是,俞伯冒雨冲下山去,纵身跳入了滔滔洪水之中。
再说,天放大亮,黄帝与众人彻夜未眠。
俞伯下山疏洪,黄帝心中惦念,他不时的向洞外张望,风还在刮,雨还在下。
他叫大家也不要等闲,摆放好供品和香炉,要与众人一同祈告上苍,尽快睛天罢雨,免祛这方百姓疾苦。
黄帝叹道:“我等别无良方,只能焚香乞求上苍,告知天帝此间灾情,速速罢雨,方可解救黎庶于危难。”
一句话提醒了梦中人。共工一直默不作声,他本是北极七重中天紫微大帝麾下一员部将,深得紫微大帝的器重与赏识,只因当年黄帝与蚩尤决战,紫微大帝这才命他下界,以助轩辕黄帝一臂之力,并让他保得黄帝天下,故此,他便一直紧跟黄帝左右。
刚才他见黄帝与众人跪拜在供桌前,一同默默向上苍祷告,他觉得国君为了天下众生,真是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不由得他从心里泛起了一股怜悯之情。
共工也与众人一同跪于供桌前面,闭上两眼,双手合十,默默乞求于上天。
忽然,只见他灵魂出壳,直向天宫飘去。
不多时,他便来到了南天门,守门的黄巾大士问道:“何人大胆敢擅自到此?”
共工施礼答道:“我乃紫微大帝部将,奉大帝之命下界辅佐轩辕国君,今有要事求见吾皇陛下,务请通禀一声。”
那大士知道他是紫微大帝部将,便上下打量一番说道:“你在此等候,容某通报。”
共工点头称谢。稍时过后,大士领共工至凌霄宝殿阶前。
共工不敢怠慢,毕恭毕敬抱伏进殿,但见这金殿内:
金砖墁地,红毡铺路;
两只丹顶仙鹤翘首阶下,一双白玉孔雀展屏池旁;
左设妆花白玉瓶,右摆玛瑙珊瑚树;
金炉内麝檀香烟缭缭升,列柱上赤须龙盘祯祯雾。
两班文武手持牙笏立于阶前,阶池上,正中宝座之上端坐着玉皇大帝,两位仙妃手持宫扇立于左右。
共工伏首上殿,倒身拜道:“臣孔壬参见吾皇陛下,愿吾皇陛下圣寿无疆。”
玉帝问道:“你不好好辅佐轩辕,来此何事?”
共工禀道:“启奏陛下,只因昨夜燕后山之地突降暴雨,导致洪水肆虐,民生不保,轩辕国君为此大伤脑筋,此时他率众正在祈天,不敢惊动,故此,臣斗胆上殿乞求陛下施令罢雨,以解这方黎庶之危难。”
玉帝闻禀,紧锁眉头又问道:“此处降雨,与你等何干?”
共工道:“臣随国君周游天下,而今正途经此地,国君仁慈,见此情景,岂有坐视不管之理?”
玉帝微微点头,他转向文班之首太白金星问道:“天相,孔壬所禀可有其事?”
太白金星出班回道:“陛下,雷公电母可能是按律行云布雨,昨夜之雨并未上报。”
玉帝道:“传雷公电母来见。”
传令官向殿外大声呼唤道:“玉帝有旨,传雷公电母上殿见驾!”
雷公电母二神闻听传唤,急忙疾步上殿,一起跪拜应道:“小神参见吾皇陛下。”
玉帝问道:“昨晚燕后山突降暴雨,你俩因何不报?”
雷公道:“回禀陛下,今年按照雨部之律,燕后山处该降此雨,臣等不敢违之。只是按律几时布云、几时行雨便是,无须再报。”
玉帝听了,虽说有些不悦,但也没有理由大发脾气,他只是口带埋怨言道:“雨部真是不长眼睛,非等这个时候降下暴雨吗?难道你们不知道轩辕正在这里巡视吗?”
雷公电母相视一眼,同声答道:“回禀陛下,轩辕至此,我等并不知晓。”
玉帝有些不耐烦地说道:“好了,好了,你们不必啰嗦。传朕旨意,速速召回布雨兵卒,罢雨晴天,不得有误。”
二神得令下殿。玉帝对共工说道:“孔壬,事已办妥,你下界去吧。”
共工谢过天恩,出了南天门,疾步驾云向燕后山嫘祖洞赶来。
且说,共工魂魄复体之后,见黄帝与众人仍在祈求上天。
忽然,暴雨乍停,云消雾散,天空晴朗。
众人见了无不欢天喜地,纷纷跑出洞来仰天长啸,感谢上苍恩慈。
黄帝急忙赶到山边向四下望去,却见洪水也已消退,心情自是舒适了许多。
再看,山径小路上,有一人正向山上走来,黄帝知道俞伯退洪归来,连忙走下去迎接。
俞伯施礼道:“拜见国君,臣将洪水泻走,回来交令。”
黄帝扶起俞伯,和蔼的笑道:“俞伯免礼,今日洪水消退,你当首功一件。快些回洞歇息去吧。”
这时,众人也都围了上来问候俞伯。
黄帝此情形,觉得不易打扰,便独自一人向山下走去。
黄帝要下山,众人当然知道,先是力牧抢先几步来到黄帝跟前,问道:“敢问国君,此时下山是否去体察灾情?”
黄帝用手一指山下桑林说道:“此间许多桑树被洪水冲倒,急需尽快重新整植才是。”
力牧点头称道:“是,请国君吩咐。”
他们来到山下时,却见许多民众动手扶植桑树,未加多想,便一齐溶于忙碌的人群当中。
轩辕黄帝身为一国之君,与民众同是一把土一把泥地劳动着,使这方百姓见了,倍受感动,无不更加勤快。
且说,一连数天,黄帝率众将帮助人们一起扶植桑树。
在这几天的劳动中,人们感到黄帝既是一位高大非凡的国君,又是一位极为平易近人和十分和善的老熟人,人们愿意和他搭话聊天,有说有笑,而黄帝也愿和人们东拉西扯、谈天论地,并不局一格地畅谈天下所有事情。
有时他向人们提问题,也有时人们向他提问题,一边干活一边解答,谈笑风声,十分亲热。
言谈中,人们得知国君率众正在周游天下,有人好奇地问道:“不知这天下到底有多大?你几时才能巡遍九州华夏?”
黄帝听了此话颇有些感触,心想:是啊,若大个九州华夏,自己曾立誓要踏遍三山五岳、五湖四海,这就是自己毕生之宏愿。
然而,在途经燕后山时,却遇到了诸多事情,转眼过去了多日,又该是登上新征程的时候了。
于是,他在返回嫘祖洞的山路上对力牧说道:“此间事情均已办妥,再过两日扶桑完毕,让众人稍作休息,便可动身他乡了。”
力牧表示赞同,他俩站在山坡上,回首望着燕后山一草一木,又看看脚下这条山径,力牧感慨地说道:“虽说在此间寥寥数日,但也总觉得有种惜别之感。此番一别,只恐今生再也无缘涉足于此了。”
黄帝当有同感,可他非常深沉地长叹一声说道:“苍天嘱托,众生期望,曾立宏图之志,天底下漫漫长路,誓必无不涉于足下。路自去,能有几多回程?只一次踏足,也可称一生之幸也。”
力牧知道,虽然国君乐道此说,但他对此地的情感要比自己深厚得很多。
至于皇妃嫘祖,此处则是她的根源所在:半生的荣耀功德,半生的喜恕哀乐,论情论理,比起其他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她为了天下苍生,为了能使夫君早日完成毕生大业,她又不得不忍弃离开这方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