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主旨是创造人物,刻画人物的性格。
可是人物是千差万别的,环境也是瞬息万变的,这其中就需要仔细的捉摸了。
时过境迁了,人物难免会变;人物一变,那么周围的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虽然环境是主体,人是其中的客体,可是环境是人作用下的产物,人不能和环境变化毫无关联的。
人分善恶,却不是绝对的:世界不能是只论是非,不论功过的。
功过是千秋的,是非是一时的,所以功过才是最后评判一个人的标准。
常说,任何人的功过都是盖棺后才能定论的,那些是非都随风而逝,唯有功过才会长存。
想那汉武帝,穷兵黩武倒是属实的,可是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他穷兵黩武,那么匈奴一族势必日益坐大,不断侵扰中原,那么大汉王朝可能会覆灭在匈奴手中,四百年基业也就是痴人说梦了。
功过是主要的,是非是次要的,所以武则天留下了无字碑,曹操留下了七十二疑冢,同样是英雄人物,都是死后任人评说的。
功过自在人心,是非随风而散。
儒家可说是中华文明之产物,光华璀璨之余,却也是害人不浅。
是非观念太重,势必会影响功过的判断。
三从四德,坑死了多少人,功过之论,倒成了不足道的题材。
无数英杰死于是非,却有无数人为功过付出鲜血和生命,却未见得可以扭转是非的误判。
杀神白起,杀了战国其余六国几十万人,杀孽固然过重,可是,那秦国的基业就是靠着这接连不断的杀戮,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白起承担了是非之恶名,秦始皇却给笼罩上了千秋万世始皇帝的华彩光环。
这是极为不公的。
小说中的人物,也是如此,功过才是主要的,人性是复杂的,三言两语都是难以尽述的。
七情六欲是人的本性,谁都挥之不去、
克制自己的本性,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才是为人的根本,不然就与野兽无异了。
武侠虽然是虚幻的,一招一式都是杜撰出来的,可是,那人性却是彰显无异的。
善恶不足夸大其词,是非不足以掩饰功过。
这是人命运轨迹的两条平行线,可能永远都不会相交。
功过相抵是影视剧常常听到的话语,可是,这是说个人的功过,一旦是杰出人物的功过,那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抹杀的,甚至是影响深远的。
千年驶过,万代人物飞逝,是非如烟,功过沉沦,这都是历史的作用。
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万千人物的是非功过,是非令人警醒,功过使人深思。
口诛笔伐,倒是文人常用的手段,可是那是无用的,事实就是事实,历史就是历史。
一切不会因为口诛笔伐而变迁。
武侠中的人物,常常如此,空口白话滔滔不绝是没有的,实力才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始皇帝焚书坑儒,埋葬了六国的祭祀,可是依旧挡不住六国后裔的颠覆行动。
不是秦失去了民心,是失去了维系王朝稳固的实力。
实力是分软件和硬件的,那硬件就是军事实力,软件则是那整体的凝聚力。
盛世由盛转衰,由强到弱,都是顺着纸条脉络走下去的。
故而会有那“楚虽三户能亡秦,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的喟叹。
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 情节也是虚构,可是那其中的曲折离奇的人性变化,却是令人扼腕的,
功过,是非,都是令人值得品味的。
不能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