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总有一个片段,是你没有办法用言语表达的。翻开往事,总觉得,有些话还没有说完,时间便在呼啸间过去了。可我心里实在太清楚,那些记忆里的人和事,都已经随时间飘散,不知落于岁月的何处。
有一段时间,我会努力回忆自己曾经听过的好歌,一点一点把那些名字记下来,理由竟然是,怕自己有一天会忘记曾经那些真实的感动。最开始,我真的嘲笑过自己的这个理由,可到后来,我承认了,我真的会忘记。太多留于记忆里的旋律,死都想不起来那是谁在什么时候唱的哪首歌,于是在各种音乐播放软件上搜索,搜索词,我只能输入“老歌”。
庆幸的是,记录名字的本子上并不是空空如也,我还是能够模模糊糊的想起一些稍显深刻的片段。
(1)
第一首,是梁静茹于2005年发行的《丝路》,那时,我们还处在用随身听听磁带的时代,连单曲循环的功能都没有。那时,我有一个红色的随身听,每天沉颠颠的放在衣服口袋里,反复的倒带,倒带,不辞辛苦。
“谁是谁的幸福,我从来不在乎,谁是谁的旅途,我只要你记住。”
我们总会无意间撞进谁的风景里,无意间留在谁的记忆里,无意间又落进谁的思念里,这些,似乎,我们从来都是说了不算的。懵懂的年纪,对于爱情的理解,该有多肤浅。可就算是再肤浅不过的认知,那也是来自一颗最真实跳动的心。所以,好像不能给年轻人下一个定义,说,谁没资格爱上谁,说,谁没资格离开谁。
到了十六七岁,总有大人说我进入了叛逆期,可从没有人告诉过我,什么是叛逆期。不听话吗?会提出质疑吗?还是对哪个人动了心思便是叛逆?懵懵懂懂间,走过的,似乎是一段虚无的时光。站在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时的自己,如此可爱。
“你是喜欢孙莹莹,还是喜欢李小蕊?”
“我喜欢你!”
“放学了为什么不等我?”
“我去给你买糖吃,你要不要!”
“都上课十分钟了,你还抱着本小说在那看看看,立马给我收起来!”
“笨蛋,我是在看你!”
“这次考试你又没考过我,你是猪吗!”
“猪就猪,我可不想看某人哭鼻子!”
“你在哪?”
“回头。”
“你不爱我…”
“又哭!再哭一下,可真不爱你了!”
“我要和你分手!”
“好啊,我同意!”
“你同意?”
“对呀!分了再追呗,反正你是我的!”
……
怎么,好像,有些对话,只属于十六七岁呢。
(2)
第二首,是徐佳莹于2009年发行的《失落沙洲》,那时,我已经可以拿着一个小巧的MP3享受单曲循环的便捷了。第一次听这首歌时,真的可以脑补出最悲凉的场面。
“我不是一定要你回来,只是当又一个人看海,回头才发现你不在,留下我迂回的徘徊。
慢慢的,我们都要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毕竟,不是每一个时刻,都有人陪。
总不能一直睡到脑袋昏昏沉的时候才晃到楼下的便利店买一包泡面吧,总不能一直胡乱的束一下头发就坐在电脑前等着老电影的开场白吧,总不能一直蜷缩着抱紧自己冰冷的身体想念那个已经遗失的温度吧。
“你什么时候能像其他女生那样,体贴一下,温柔一些,不行吗?”
“行。”
“你是把我当傻子吗?这样有意思吗?”
“没。”
“晚上要和哥们一起出去喝酒,不陪你了。”
“好。”
“真的很累,特别累,这他么不是我想要的爱情。”
“哦。”
“我们分手吧,这样的你,我爱不起!”
“嗯。”
“照顾好自己吧!”
“……”
怎么,好像,从来都不存在来不及这回事。
(3)
第三首,是邓紫棋于2014年发行的《后会无期》,最初被这首歌吸引,是因为它的词是韩寒写的,于是在MP3都已经被淘汰的年代,在手机里连续几天单单播放着这首歌。
“在每个繁星抛弃银河的夜里,我会告别,告别我自己。因为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和相聚之间的距离。”
总觉得,似乎遗忘要比牢记的速度快一点,韩寒在《三重门》里写了什么故事,怎么都记不起来了呢。
生活总能给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成长为我们从来不曾设想过的那种人。独自远走北京,于我而言,便是这样一个契机,一个如果能重新来过,我绝不会再去选择的契机。未曾踏出校园时,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勇敢的,离开后,才明白,还真有那种你无论多强大都无法克服的东西。比如,黑夜,比如,恐惧,比如,一盏灯惊一夜的无助。
老朋友说,妥协未尝不是一种勇敢。我不懂这话是否正确,我只知道,那好像从来都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事。渐行渐远的路上,慢慢将有关于青春与爱情的一切封存,然后取一缕烟香,便可无梦,安眠。
这样,真好。
“如果,这个排骨汤再多熬半个小时,或许会更好吃。”
“家里缺失什么都可以,唯独不可以停电。”
“妈,我一切都好。”
“怎么就找不到312路公交站呢,笨死了,笨死了。”
“北京的冬天,怎么都不下雪呢?”
“挫败感,满满的挫败感。”
“想回家。”
……
怎么,好像,不痛不痒的滋味,最难下咽。
(4)
老歌,旧旋律,似乎才与往事最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