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宋灭亡元朝建立以来,湘中湘南一带抗元起义不断。先是宝庆的张虎起义。接着是常宁瑶族的吴天保与扬留总起义,发展到数十个县州、路,长达十余年之久,迫使衡州路增设元帅府,征剿起义军。到了元末,衡州、郴州、宝庆、武岗与湘乡、湘潭(今日湘乡、双峰与娄底一带)的绿林抗元起义,在几年间波及数个州路及几十个县。当时衡州、宝庆、湘乡三地之间,就有史记载为四十八寨起义,实际高达百余个山寨响应,曾一度夺取宝庆,攻克武冈,接着又取郴州、湘乡,湘潭,给当时湖广的元朝官府以极大的打击,并惊动朝廷。朝廷被迫派重兵据守衡州,征伐衡宝地区的抗元义军。义军头领孙碧云、副头领易华、刘尚与军师冯平率领义军英勇抗敌,不但打破元军对铁顶寨的围攻,并主动三次攻打衡州路,并在天完帝徐寿辉的大将倪文俊的授意下,直至夺取湘南重镇衡州,最后归顺陈友谅的大汉政权。遗憾的是,这支义军和孙碧云、刘尚、冯平等一大批首领却没在青史留名,史料上只是略提到湘乡义军头领易华抗元一事,而衡州这支起义军由于当时投靠倪文俊,后转投陈友谅这短暂的大汉朝,由于历史学者的偏见,官府与百姓对绿林好汉视为强盗土匪,是十恶不赦的杀人放火之徒。何看又是一个妇人为头领,被历代官府和历史学者称为妖妇魔女,在那男尊女卑的时代中,女人造反乃大逆不道,更难被史学者提笔留墨加以歌颂,而且这孙碧云又是在起义中途阵亡,更无法留下记载。加之在归顺陈友谅的大汉时不久,这批头领幸存者感到元朝将灭,起义抗元将终,后见起义军内部纷争不断,深感厌恶,分别隐居山林,过起与世无争的日子来。
这批义军不恋权势,不贪富贵,在新立朝之际,急流勇退,纷纷离去,所以便成了在反元史上昙花一现。然而在民间,孙碧云、易华、刘尚与冯平所领导的抗元义军驱元杀鞑子的事迹在衡宝一带广为流传。直到现在,铁顶山、碧云峰、东落寨等地还残存建寨的瓦片遗迹。如义军首领孙碧云自葬入铜姑寨后,当地百姓为纪念她,便把铜姑寨改为碧云峰,所建的道姑庙也被称作碧云庵,其名流传至今。天师观(当地人称天师岭)、麻土岭大道庙,虽说历经兴衰劫难,到现在仍然香火绵延,观、庙之中的木鱼声、钟声数百年来长鸣不息。只是当初建庵最早、规模最大的碧云庵和忠义殿早已名存实亡。传说在雍正年间,一场大火把忠义殿与碧云庵一时烧得精光,化为白地,碧云庵和忠义殿的百余尊雕像无一幸存。从那时开始,过去那种供果如山、香客如潮的情景再也不见了,仅仅保留了一座小庵和重新雕塑了一尊碧云像,再没人出资还原一百几十尊义军头领之像了。到了公元一九五二年止,碧云庵更显得冷清凋零。当最后一位道姑老死后,那尊重塑的碧云金身也不知去向,碧云庵也就消失了。
文中的牧云寺,曾一度风光无限,历朝历代都是西湘最大的寺庙,有僧房经殿数十余间,衡州志早有记载。最兴旺时僧人有百余众,香火不断,初一十五时,往来香客如蚁如潮,炮竹钟声不绝于耳,世代如此。
笔者作为从小就生长在铁顶山寨之下的一位山民的孩子,幼小时就听说关于铁顶寨义军抗元杀蒙人的传说。到了中晚年之时,离职闲居,对当地的百姓传说很有兴趣,于是便对传说中的绿林起义之地走访,考察了数十个县市和当年绿林好汉所据扎的山寨,经过近三年多时间。收集到一些关于衡州、宝庆、湘乡、湘潭及湘南等起义军的素材,便提笔记载六百多年前一段如火如荼的抗元故事,让其衡州抗元事迹重现天日。因元朝历史不长,很多正史资料难以取证,史料依据不多,除衡州路府总管外,其他有关路府、州、县的官吏、守将以及山川、人物、地景志地与当时当地真实史料不符,或故事情节有雷同之处,请读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