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时有个翰林院侍读,名唤王庆祺,乃是顺天人氏。
生得姿容端丽,人才潇洒,才年科第,又是家有万贯之财,便风流自喜,专在妇女身上用功夫,京城里的花街柳巷,没处没他的踪迹。他更有一种特别本领,便是善于谄媚,他对于同治皇帝和他的上司职官,果然逢迎得无孔不入,但是他对于妇女方面,也有一种手段,能够使得妇女人人爱他,人人要和他亲近。人家因为他不过三十来岁,身体又不很肥胖,所以都唤他小王。这小王的名词,在窑子中间,无人不晓,没人不知,提起了真比皇帝还要名高。他本是承值在南书房的,现在同治皇帝虽多年不进书房念书,但这种官职,仍是不废的。事有凑巧,同治皇帝本来是不常到南书房的,有一天,忽然的来到南书房,小王忙的迎驾。
原来南书房本有四名侍讲,六名侍读,但因同治皇帝常不到此,所以只剩小王一人,仍是承值在这里,其余的侍讲侍读,都回到翰林院去当差。小王独自留在这里,不过敷衍塞责罢了。
这时同治皇帝天天在窑子中间走动,虽结识的窑姐儿着实不少,但和玉仙更是相好。那天同治皇帝忽然想起南书房的侍读王庆祺,少年貌美,心想时常独自游逛,总不很有趣,便想和王庆祺并做一起。所以走来相见。
且说小王见同治皇帝驾到,磕头迎着。同治皇帝便想先用些话去打动他的意思,乃道:"当初道君皇帝微幸李师师,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小王听着,便把宋徽宗的事情,详细地说了一遍。同治皇帝道:"道君皇帝究竟不可说是十分昏淫的国君,只落得结果被金兵掳去,国破家亡,死作异乡之鬼,未免太可惜哩!"小王又奏道:"陛下说徽宗不是昏君,话实不错,但依臣的眼光看来,从古以来,万乘之尊,微服私幸,又何止徽宗一人?即使微服私幸,也未必便是昏暗之君哩!总而言之,国君无道,决不在乎这种地方,况且古来名妓,也未必都是下流贱妇,只看梁红玉的嫁给蕲王,便可明白了。"同治皇帝听了,心想风流人才,究属说话漂亮,便欣喜的答道:"卿言极是。这也不是徒务虚名的人,天地间倘果有梁红玉,李师师辈,朕无论怎样,总当前去和他们周旋一番,才不枉人世。只是尘海茫茫,这种人才,竟是踏遍铁鞋无觅处,那才无法可想的哩。"小王听着,知道同治皇帝也有冶游的口气,便把话凑合道:"陛下说'踏破铁鞋无觅处',这话未必是的。常言道:'得来全不费功夫,'不过陛下没曾在外面走动,所以不很知道哩。
所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以臣愚见,却有一人,这人的才德名望,虽不及梁红玉,却也不愧为李师师。只是没有道君皇帝其人,也枉生那李师师了。"同治皇帝听小王说出这话,知道小王也是此中老手,一时得意忘形,便忘了自己乃是皇帝,竟脱口的说道:"你说的那人是不是那玉仙吗?"同治皇帝说到这里,才知道嘴巴太直,不打自招,着实懊悔起来。但语既说出,不可再收,只得碍着头皮,不再隐饰。那小王原是非常伶珑,十分狡猾的人,起初小王说话,乃是探听同治皇帝口气,果然妙计小试,同治皇帝的隐事,已是和盘托出,心中不觉大喜。便再放出谄媚手段,以为既然同治皇帝有了这种情形,倘得和他凑在一起游逛,酒肉之交,当然非常亲爱,那么,前程远大,都在这个窑姐儿的身上了。小王想到这里,欢欢喜喜的说道:"陛下说的玉仙,乃是本京人氏,臣说的那人,乃是苏州女子。大凡北方美人,无论脸蛋生得怎样的美丽,那个腰肢总不很柔软,所以走动的时候,没有娉婷的体态。臣看遍上林名花,只有那人,才是独一无二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