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设备,所以华夏把天文望远镜关闭重启,再次观察,可是结果完全一样。自己没有看走眼,设备也没有出错,这一切都不是海市蜃楼——一周时间,那个斑点群足足增大了一倍。
目测增大一倍是什么概念?华夏考虑片刻,得出三个结论:要么是目标移动的速度增大了不知道多少倍;要么是目标的大小增大了一倍;还有一种情况是两个要素都有增加,只不过每个要素增大的幅度要折中一下。
这是很严肃的三个问题,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意味着华夏一开始对陌生者舰队实力的低估,而在战争中低估敌方的实力是很忌讳的,这很可能导致己方的迅速败灭。
对于陌生者舰队如此大的变化,华夏不敢怠慢,立刻指令回归19号与回归18号对目标展开秒差距法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敌舰距离没有超出合理的范围,这样的结果让华夏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道真的是目标舰队增大了?
得出这个结论后,华夏把注意力集中到陌生者舰队的分布上来,因为有一种现象也会导致整个舰队体积增加,那就是飞船之间拉开了距离。华夏倒很希望就是这种情况导致的误会,然而分析结果却是令人沮丧的。
华夏撇开图形放大软件不用,而才用三维坐标模型来分析光斑的间距变化,因为这种分析更精确。
华夏调出了150年来每一周的观测样本,然后对图片进行坐标数字化,再把这些数组和标准坐标数字模型进行重合度校验,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光斑点距并非完全固定,但是误差没有一次是超过5%的,也就是说,分析结果把间距拉大这一条直接咔嚓掉了。
整个舰队的截面增大了一倍,而单艘飞船的间距维持不变,这样的情况说明了什么?华夏觉得,出现这种情况也有两种方式:一、飞船本体增大了;二、飞船开启了防护罩或者防护罩体积增大了;
两害相劝取其轻,二必选一的话,华夏宁愿是后者,因为可以增大飞船本体体积的技术实在太离谱了,一想到自己将要和拥有这样离谱的技术的文明战斗,说实话,华夏心里真的有点发毛——要面对一个即是侏儒又是巨人的对手,心里能平静吗?
那些光斑发出的光是很微弱,望远镜是在红外线模式下才观察的到,要是用可见光模式,几乎感觉不到。华夏判断,陌生者飞船一定没有开启什么能量护罩,否者不可能这么暗,而那一点点微弱的光亮应该是飞船推进器喷出的等离子尾迹。
一切佐证,都朝着华夏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归拢——陌生者舰队的飞船本体的确增大了。
得出这样的结果,华夏想了很多,华夏在做着各种方案的权衡:自己是不是要跑呢?距离敌舰到达还有150年时间,经过动力改造的回归号虽然额定速率增加了50%,但是和陌生者舰队相比还是慢了2000公里每秒。
这个速度差注定华夏是跑得了一时,跑不了一世的。只要陌生者紧追不放,过不了几百年,对方就会赶上自己,而几百年对于陌生者数百万年的寿命来说算不了什么。打个比方,如果把陌生者的寿命等比例缩短到我们人类的寿命的话,那么几百年只相当于我们一周时间。
而逃跑的话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华夏在孤岛星系里的优势将完全丧失。资源将变得非常有限,并且数量优势也将失去,因为运输船带不走所有家当。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被敌方逮到,那是必死无疑的。
当然,华夏也可以选择主动投降,只要现在发出投降的讯息,说不定陌生者舰队就能收到。但是华夏不会这样做,这是气节问题——这一次,就算要面对的是十八层地狱下面的魔王,华夏也决定跟它玩一次命。
华夏把内心的不平静压制下去,强迫自己把心思集中到发展技术上来。华夏要化压力为动力,要加倍努力增加自己的实力。
华夏把武备生产情况重新捋了一遍,决定把重点放在巨型机器人金刚上,其它型号则保持原定的生产进度就可以了。
华夏认为,就战力而言,金刚大致是普通战斗型机器人的20倍,这个战力比华夏觉得还远远不够,华夏打算进一步提升金刚的战力。
如何提升?材料无法提升,武器无法提升,那就提升防御力吧。对于金刚,华夏原先是不打算配置防护罩的,但是面对如此强敌,华夏改变主意了,所有金刚一律安装等离子防护罩。
这样的改装是很划算的,因为经过150年的改进与实践,防护罩技术现在已经非常成熟,华夏原先没有如此打算,或许也有担心防护罩技术不成熟的因素。
首批金刚装上防护罩后,华夏又安排了一次小小的“比武”,结果在20万公里的作战半径上,100个初级战斗型机器人不到一刻钟就被金刚扫荡一空。华夏继续考研金刚,这一次安排了100个高端战斗型机器人,结果双方实力相当,最后人数多的险胜,不过仅两人幸存。
金刚的高机动性、对实况的适应性、高防御性、火力的强大,华夏看在眼里,对原型机器人1:100的战力更让华夏计上心头:我何不设计一个金刚系列呢?金刚的第二形态是高速飞艇,能不能有第三形态、第四形态呢?
答案是否定的。通过初步设计,华夏立刻否定了这一方案。
华夏认识到同一机械体利用组成模块化实现多形态变化似乎有个极限,如果要突破这个极限,必须把机械体的组成模块细小化,也就是把机械体分成更小的组装单元。这样做有个缺点,机械体的强度会随之下降。试想,原先一只手臂是3截的,现在为了变形成其它东东,把一条手臂分解成6截,而要多变,6截就远远不够了,有时候可能要分解成18截。
这其实是一个机械复杂度的问题,允许变形的形状越多,组成模块就越要细小化。试想,如果你能把机械体的组成模块设计小到毫米级别,那么这个机械体将可以变形成任何形状,甚至变成一个大姑娘也可以。不过这样的机械体的强度可想而知,被人打中一枪,可能就散架了,除非你能想出用其它力来连接每个单元,反正用机械连接肯定是不行了。很显然,华夏现在还不具备用其它力来连接机械单元的技术。
以降低牢固度而增加形态种类,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不过华夏很快想到了一个变相的解决办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