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序星是恒星生命周期里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也是维持时间最长的阶段,一般行星上的生命是在母恒星发展到这个阶段出现的,原恒星(恒星胚胎期)和恒星寿命末期的环境都极其恶劣,不适合孕育生命。
恒星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稳定的阶段是由于核反应区氢聚变产生的热压、辐射压的合力与坍缩引力产生了平衡。这时候恒星成为炽热的气态结构,处于流体静力学平衡状态,满足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这段平稳期的时间跨度很长,一般在1000万年到10000亿年之间(太阳是100亿年),这是由具体恒星的质量大小决定的。
恒星主序星阶段的结束也并非突发的过程。由于氢燃料消耗殆尽,热压、辐射压不足以支撑引力而发生坍缩,导致核心区温度上升而点燃氦聚变,这时候恒星是先收缩变亮,然后快速变大,最终直径会增大到原来的数千倍。体积增大导致温度下降,核反应减慢,引力再次占据上风,导致恒星体积快速收缩,然后又再次增大。这一过程一般会反复出现,就像恒星的直径在震荡一样。
虫形人描述的应该就是这种恒星直径增大的阶段,但是他们的恒星从发现异常到爆发只经历了几个月时间,这让人无法理解。天体变化的时间对于生命来说是漫长的,从恒星收缩变亮到体积增大爆发,整个过程一般要延续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怎么可能几个月就结束了呢?另外,一种生物只进化到初级文明,他们的母恒星就寿终正寝了,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正当华夏深入思考虫形人的遭遇在何种情形下会发生时,警报响了.......
警报是前方探测器发来的,根据探测器发回的信息显示,前方900万公里处发现一片星际弥散物,其横向尺寸有8千公里,纵向尺寸2万公里,厚度3千公里。
根据探测器反馈数据,该弥散物在可见光部分不可见,说明自身不发光。其星光反射率低至1%以下,说明是真正的黑体,几乎不反射光线。不过该弥散物却发出超声波,正是由于这种超声波才被探测器提前发现。根据蓝移幅度,华夏计算出弥散物和飞船的靠近速度是1100公里每秒,考虑到飞船速度是500公里每秒,那么该弥散物的速度达到了惊人的600公里每秒。如果飞船不避让,将在135分钟后相遇。
600公里每秒比飞船最大速度还要快100公里每秒,这样的移动速度对于一片星际尘埃来说似乎快了点,这都已经赶上整个银河系在宇宙中的移动速度了,不过这里在不在银河系内还不好说,对于银河系外的自然现象华夏也不敢妄下结论,但这还不是最让人费解的问题。
星际弥散物是一些就近的尘埃、脏冰晶、氢氦物质以及碳钙等重元素集结在一起形成高浓度的云状物质团,这些物质是恒星的早期原材料,但是会发出超声波的星际尘埃华夏还是头一次碰到。
华夏对超声波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超声波包含了数量繁多的频率段,但总的频率跨度并不大,总是在200000—300000赫兹之间徘徊,也就是说这些超声波是由无数个非常接近的单一频率组合成的。华夏之所以用无数个来形容,是因为组成个数太多了,初步估计有上千亿个。难道是每个星际沉埃都各自发出频率非常接近的超声波?
这个问题不是重点,重点是减速穿过这片尘埃区还是转向避让?两者都不是华夏想要的,但必须立刻做出选择,因为时间只剩下130分钟了。华夏最后决定转向,因为减速时间未必够,而且在尘埃密度未知的情况下穿越是有很大风险的,而避让最多浪费一些时间而已。
华夏即刻开始转向,飞船开始慢慢偏离那团黑云,5度夹角足够和它交错而过了,华夏总算松了一口气。但是好景不长,华夏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但是探测器发回的数据明摆着,那团黑云居然也跟着转向了。
华夏又把飞船转回来,华夏不相信一块自然物会老是跟着自己,但是事实出乎华夏预料,黑云也转了回来,看样子它是认定飞船这个目标了。难道它是一块有意识的云?
华夏派遣左右方向的两台探测器前往现场查看,要看看它是何方神圣,华夏在心里自语。35分钟后,探测器发回一段近距离拍摄的红外线视频,不过这段视频只显示了十几秒钟就断掉了。这不是暂时中断,而是彻底黑屏了,再也没有恢复,也就是说,华夏失去了和探测器的联系。
华夏再次发送连接讯息,但是不论如何联系,前方探测器都毫无反应,如同石沉大海一般,这只有一种解释,探测器损坏了。华夏立刻利用飞船电脑强大的计算力展开分析。
太空里除去人为因素,能够导致设备损坏一般有两种情况:能量密度较大的粒子流(也叫星风)或者突然出现的陨石群,不过射电望远镜只发现了一片模模糊糊的东西,难道那不是星际尘埃,而是能量等级较大的星风?
星风是恒星爆发时外层气态物质抛向太空的高能粒子流,这种粒子流一旦超越逃逸速度就会挣脱恒星引力向宇宙空间散发开来。如果星风能量强劲,将导致飞船电子线路烧毁。为了确定真相,华夏立刻调集上下方向的探测器赶往事发地再探究竟。
从发回的影像来看,刚刚到达目标附近的探测器受到了强烈电磁干扰,图像抖动得厉害,但仍然可以看出那是一团云样的东西。那团东西迎着飞船而来,像滴进清水的一大团墨汁向飞船蔓延,边界处左冲右突,东拉西扯,但始终连成一体,就像一团不断变换形状的黑色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