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第二节课,王浩从县城回来了,进门笑嘻嘻的。正在开火门准备做饭的王芳问道:“怎么了,捡着大元宝了?”“你还别说,就是个大元宝。”王浩洗了手,挽起袖子对王芳说:“今天晚上吃拽面如何?我来做。”“就知道夸口,不是没吃过你拽的拽面,宽一根窄一根的,厚得能当钎子撬石头。”王芳继续损着王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咋想开动手做饭了?” “想做。特想叫你看看咱的手艺,拉面,娶你前咱可是专门拜过师的。”
王浩逗她,埋头和面不说话。只见王浩取些盐,用温水化开,一点一点倒入面中和成面团,然后揣面,拳头蘸着盐水,左折一下右折一下,不停的捶面,然后醒面。看着王浩一脸得意的伸到自己眼前晃着的双手上,面丝儿不带,干干净的净的,王芳眼睛都瞪圆了。先前王浩和面,盆中二两面,怕不得就有一两半粘在手上。
不过,晚饭拽面还是没吃成——面醒了又醒,就是向中间抽抽怎么拽都拽不开。逼得王浩从包里拿出这次进城特意从新华书店买的《家庭面食100问》来,才找出原因:盐搁多了。
躺在床上,王浩介绍了面不沾手的经验:蘸盐水。说是经验,不如说是教训,成也盐水败也盐水,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昨天进城,是拿蓟州市首届“十大教学能手”评选通知,王浩是候选人。王芳从衣柜中拿出一个包裹打开,里面是一些大大小小的红皮本本,这些是王浩获得的校县市奖励证书。其实不用看,王浩也能清楚想起那些难忘记忆。算作一个小结吧,王浩动笔写开了事迹材料……
半夜时分,王芳喊王浩:“快来摸摸,孩子发烧了!”
伸手一摸,王涛额头烫烫的。“是不是着凉感冒了?”拿条毛巾蘸了冷水拧干,搭在儿子额头,王浩说道:“明儿个早起还烧的话,到卫生院看看。”孩子一夜低烧不退,唧唧咛咛的还说胡话。
一上班来到医院,大夫量了体温,快到39度了。孩子咳嗽、打喷嚏,咽部充血,难受的很。打针吃药,都不见体温下降。王芳着急,催着王浩往县医院。学校有辆工具车,领导一听是这么个情况,马上打电话叫司机。
到县医院的第三天,烧还没退,孩子身上一些部位出现许多小疹子,体温仍高烧不退。王浩王芳不停地往医办室跑,催主治医生想办法。真应了那句老话,紧病慢医家,年轻的主治医生老气横秋地总是一句话:“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急不得。”
这天王浩到医院食堂打饭,排队时有人喊“王老师!”王浩一眼认出,是牛俊丽,自己第一届学生,当年考的是卫校,前不久教师节还给自己寄过贺卡呢。
“怎么来医院了?”俊丽快步上前,询问老师缘由。王浩把情况简要做了介绍,问道:“需不需要转院,到蓟州去?”
这几天,王浩脑子里一直有这种想法,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误诊的事,总有那么一份儿不信任存在。
“等下午上班了我过去看看。”俊丽没多说,转身离开。
下午一上班,俊丽领着一位老医生进了病房。老医生姓崔,退休返聘。见崔医生问了情况看了孩子口腔后开始把脉,王浩想到:看来是位老中医了。一边把着脉,崔医生一边吩咐俊丽:“看看是那个医生负责这床,请来问问情况。”
不大一会儿,主治医生来了,科室主任也来了。王浩站在旁边注意听着他们的谈话。听华医生头一句就是:“这病治的跑偏了!”王浩吓了一大跳。当听到“看这情况问题不大,药不能轻易用了,我开个方子试试,这档口儿要特别注意观察,不出现并发的话,三两天当见好转。”时,王浩松了一口气。
崔医生扭头笑着对王浩说道:“小伙子担心了吧?放心,不出三天,保证见效!”
送走大家,俊丽留下来解劝王浩道:“别着急了,孩子不是过敏性感染引发的荨麻疹,老师您放心,麻疹用几天抗病毒药就能治好。”临走还叮嘱王浩:“你和师母注意感染。”还是误诊,王浩一脸无奈。两天,应该是不到两天,应该是药对症了,孩子病情明显好转。
想到上面催着要评选材料,王浩趴在病房那张小桌子上熬了个小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