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认得它,看着躺在盒子里的这把刀,陷入了回忆……
堂屋前,少年王浩脖子上围一块布,端端正正的坐在板凳上。旁边,母亲嘴里说着“别动,一会就好!”一边,手拿一把剪子,不停地修剪着王浩的头发,摸摸头发没那么厚了,放下剪子,拿起一把绞毛刀,拇指试试刀刃,然后小心地把王浩鬓角、后脖上的绒毛刮净……
王浩明白这把刀的用处了:村里有个风俗,满月这天,要给小孩子剃头,叫剃胎发,剃的时候有讲究,不能剃净,新生儿脑门上要留出方寸头发,叫“孝顺发”,也叫“聪明发”,剃下来的胎发要用红布包裹好,送到庙中,求神保佑长生不老。
孩子折腾半夜,好不容易哄睡。
王浩正在迷迷糊糊似睡非睡,只听见街上有人大喊:“着火了!着火了!快来救火!快来救火呀!”没等王浩穿好衣服,街门已被人拍得震天响,有人直着嗓子喊:“王浩快起来!你家门房起火了!”王浩出来时,火苗已经从门房房顶右角儿瓦缝儿中窜出,映红整个夜空。很快,左邻右舍有提水桶的,有端盆子的,呼喊着往房上浇水。
王浩家是老房子,门房是五间瓦房,四梁八柱的,靠右面两间堆着好多王浩结婚前翻盖耳房时替换下来的旧梁旧椽子,左面两间放着粮食和农具。火在蔓延,越烧越旺,一桶桶一盆盆的水浇上去,火并不见小多少。
慌乱中,不知是谁大声喊道:“王浩,你别泼水了,大门出不去,快点儿带着你媳妇孩子爬梯子上房,让他们从后房坡下去到邻居家躲一躲!”
接着,又对赶来救火的众人喊道:“大家听我的,一些人继续灭火,所有壮劳力拿家伙什儿拆掉门房,把火路截断,别让火烧到其他屋子!”
有人组织,连水浇带土埋,大家伙折腾到天明,火熄灭了。庆幸的是,除门房烧成废墟外,其他房子没受什么损失。
王浩满脸黑灰,看着堂屋檐下在那里站着的母亲,凄然一笑:“您说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二的,不用慌着收拾了,洗把脸,先去你姐家接他们母子回来吧,半夜三更的,肯定惊着了。”母亲催着王浩。
到了姐姐家,只见王芳趴在炕沿边儿,摇着拨浪鼓,小家伙躺在炕上,小腿儿一蹬一蹬的踢着小铺盖,半个右手伸在嘴里啃着,正乐着呢!
看到母子没事,王浩才顾得上打趣王芳:“你倒是沉得住气,都上房逃命了还不忘把拨浪鼓儿带上……”
家里出事了,王浩正要往学校捎信儿请假,礼拜一晚上学校却有信儿来了,让王浩尽快返校。
母亲宽慰着王浩:“不就是烧了几间旧房子,算不得多大事,天塌不下来,家里有你姐和亲戚里到的帮衬着,收拾的事用不着你伸手,回学校吧,看看叫你有啥事。”
看到王浩用棍子拨弄废墟中原先存粮食的地方那成堆的灰烬,母亲紧跟着说道:“粮食烧就烧了,你现在也上班挣钱了,不像以前,饿不着咱娘儿俩的!公家事耽搁不得,家里乱,带上她们娘俩赶紧回学校去。”
王浩到学校报到,刘校长还不知道王浩家中发生的事。见王浩进门,刘校长问了一句:“满月办完了?”
“嗯。”王浩回答的无精打采。
“回家一趟,怎么看你精神不振的!送走毕业班有一段时间了,还没恢复过来?”刘校长关心的看着王浩。
王浩挪挪椅子坐到刘校长对面,接过递过来的茶杯,回道:“这几天没休息好。您找我啥事?”
“不忙!你肯定有啥事,说来听听。”刘校长盯着王浩追问。
等王浩一五一十讲完家中的事,刘校长说了句“是学校对你关心不够了!”便沉思不语。
足足有一分钟,看刘校长还没有说话的意思,王浩先开口了:“来您这儿之前碰到马老师了,他问我还想不想和他搭班上课,说是新毕业班语文张老师调走了,我就猜出来,学校是不是有意思让我带初三,不知道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连送两届初三,累的前段时间还住了两周医院,学校也知道你那拼命三郎的做派,担心你再上初三身体顶不住,可……”
不等刘校长说完,王浩接过话去:“我年轻,顶得住,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