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不等到达素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首先来到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中山陵。真是应了那句话:如果没去中山陵,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
说起中山陵,马上会想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因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中山先生。
孙先生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主、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
世。享年59岁。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人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于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据说,早在1912年孙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灵谷寺的住持和尚就曾向他推荐过这块“前临平川,后拥青嶂”的风水宝地。当年
3月31日,孙先生为求南北和平统一,毅然辞去总统之职。4月初的一天,他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来到现陵墓所在地休息他环顾四周,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此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尽管孙先生在南京停留时间并不长,但南京对于孙先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