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6年,大魏始盛21年,长安太极殿,一群太监宫女们慌慌张张的进进出出,文武百官全都跪在太极殿前,为首的丞相张苍泣不成声,嘴里念叨着陛下啊陛下啊,边上的几个老臣也是一边哭一边搀扶着他。而边上一身材魁梧的青年,背挺的笔直,跪坐殿前,脸上也落下几滴泪珠,但他的脸上却闪过一丝狡黠。殿内,执掌大魏天下长达21年的魏高宗李晟静静的躺在龙床上,永远的闭上了双眼。床前一对孤儿寡母嚎啕大哭,年幼的太子李振拉着父皇的手,“父皇,你醒醒啊父皇,父皇,你不要睡了,你醒醒啊!”“振儿,父皇抛下我们娘俩走了,永远的走了!”皇后陈飞燕把头埋在李晟的怀里,“陛下,你好狠的心啊,抛下我们娘俩可怎么办啊!”
三天后,魏高宗李晟举行葬礼。葬礼一结束,文武百官便聚集于大殿之上商讨国事,已是太后的陈飞燕带着太子坐在上方主持。“启禀太后,先帝突然驾崩,虽未立遗诏,然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先帝已安葬,应当立刻迎立太子殿下登基,挑选一吉日举行登基大典”
“启禀太后,臣以为太子殿下现在如此年幼,恐无法担当的了一国之君。楚王李显,乃先帝胞弟,又正值壮年,且先帝这几年龙体不佳,常常卧床不起,一直是其监国,政务处理的也相当妥善。臣愚见,应当先由楚王登基为帝,暂领朝政,待太子殿下长大了,在还位于太子殿下”“臣附议”“臣也附议”“臣等附议”
“你们,你们如此对得起先帝的在天之灵吗?”丞相张苍悲叹道。
陈飞燕一脸为难,她知道自己势单力薄,除了丞相张苍和少数大臣,其他的都是楚王的党羽。李晟非常信任和宠幸自己的这个亲弟弟,一直把他留在自己身边,让他一起参与政事,边关有战事时也会派他去出征。这几年,李晟身体不佳,又命他监国,这下让他在朝堂和军队中都有着很高的威望。
见太后沉默不语,张苍又站出来说“启禀太后,自古以来,帝王家只有父终子及,岂有兄终弟及啊!太子乃一国之储君,在有太子的情况下尔等却另立新君,这就是大逆不道啊!可以让太子殿下先登基,然后由楚王辅佐朝政。
张苍的肺腑之言并没有打动在座的大臣,在座的大臣们都静静的没有出声看向太后和楚王,等着这俩位表态。
楚王一个大步上前,双手作揖拜道“臣资质愚钝,不能担此大任,臣觉得丞相言之有理,臣愿意辅佐太子殿下登基”
楚王谦让的表面下,包含着巨大的野心。陈飞燕心里自然清楚,久居深宫中的她,看人很准,自然能看到楚王的野心。她也提醒过李晟,奈何楚王城府太深,在李晟面前,就是一副忠心耿耿绝无二心的样子。加上李晟的母亲,也就是太皇太后对楚王也是疼爱有加,临终前再三嘱咐李晟要照顾好这个唯一的亲弟弟。陈飞燕心里清楚,现在大半个朝廷都唯他马首是瞻,甚至禁军都掌握在他手里,如果让太子登基,让他辅佐,难保他不会对自己这对孤儿寡母下手,而且李晟突然驾崩,没有留下遗诏,甚至没有留下一句话,让年幼的太子登基天下人必然不服。事到如今,只能退让,在不情愿也只能把皇位传给他。
“楚王不要推脱,振儿年幼,无法主持大局,现在只有你能统领朝廷,震慑四方诸侯和北方蠢蠢欲动的鲜卑诸部。就挑个吉日,举行登基大典吧,振儿,请王叔不要推脱。”
年幼的李振还沉浸在失去父皇的痛苦之中,他十分懂事的听了母后的“请王叔不要推脱”
眼见太子太后都发话了,众大臣一起“请楚王殿下不要推脱”只有张苍冷着个脸,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既然太后和太子还有众位都这么说了,本王也不好在推脱了,本王就替太子殿下暂领国政,待太子殿下成年之后必然将皇位还于太子。本王一定竭尽全力,不会辜负众位的期望。”
满朝文武“殿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