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回来已是十点,明天六点起来这时间真是够呛的,如果做长期的话我想这样的工作时间我是受不了的(其实长期工时间没那么紧,八点开工人家七点起来洗刷就可以了,因为临时工要去劳务公司那里集合)。
打开网站进去查阅,令我错愕的是作品竟然被屏蔽了,那么一刹那怒火中烧,想来思想活跃的创作能手有可能就是因为这些限制而埋没人间。生气归生气,冷静下来后想想自己又能改变什么?政府的规范无可厚非,只是那些人执行的时候难免因为自身因素而一键否决,就像这个网站。忍不住查了下,原来是百度旗下的。怪我一时发热,写后面那一段干嘛?
洗完澡,肚子空空的,赶紧煮碗面条吃,若是来点家里的辣椒酱就好了!翻出那篇《论兄弟关系》,我也该进入状态了。
“兄弟,即是至亲之人,也是敌对关系,换句话说是亲情和利益之间的冲突。生活中,兄弟不和睦的事件看过不少,耳闻过不少,历来发生的更不可数。作为一个父母亲,最不想看到的争斗,莫过于孩子之间的手足相残。
思索万千,引发兄弟仇视的原因有很多,但大体主要集中在成家这个概念上。没成家之前,兄弟是亲密的,此时你有脾气,兄弟也是以一种爱的宽容来对待。但成家后,角度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由亲人转变为争斗者,围绕几点而争,而斗。它们分别是:一、利益分配。二、赡养父母。三、妯娌与妻。四、子侄。五、兄弟尊严。六、日常摩擦。
首先说利益分配,它包含土地分配、房屋分配和财产分配。在古代,土地乃养家之本,天下大乱之根源,历来朝代不敢轻视的民生大问题。现如今,虽然没有土地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如城市里的人。但敢说没人不想拥有一亩三分地的,即使你再有钱。假如只生活在金钱的世界里,哪天金融刮了一场风暴,等待你的也许只有穷困潦倒。同理,拥有土地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更多的事情。在农村,饿可种粮;在城市,富可投资(如房地产)。怎么说有放弃土地的理由呢?
于是,问题就来了,这地该怎么分?林林总总无非就围绕那四大论点:大与小、多和少、如何定界、地的位置。这其中,分界是争论时间最长,最多,也是最为激烈的,很可能会伴随一生。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放眼世界,动物为分界而斗,国家间也因此厮杀。究其原因是土地争端中的边界随时间流逝而出现被模糊的可能,从而制造乱象。人越线是因为出现自私的念头,如果是国家行为,那就说明此国有政治派在进行政治冒险。不管哪一种,皆说明越线是发生争斗的起因。
二,房屋。房子可以说是人的立家之本,没有房子你如何成家,又如何安家?对于当下没有能力另起一炉的人来说,继承父母的房子是有效而减少许多烦恼的重要问题。只是有个兄弟也要来分这一厅三房,事情就难做了。谁都想住得宽敞而独立,如果天天要面对兄弟一家,就很容易发生摩擦,这就不得不说为什么要分家了。可以与妻住,可以与子女住,也可以和父母住,唯独不可以和兄弟住。论其原因,妻与子女都是构成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遗憾,兄弟不是。
三,财产分配。属于父母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子女可继承的财产,小到生活用品,大到公司股权。其中金钱的重要性无需多说,这是可以让兄弟反目成仇的诱因。
然后到赡养父母的问题,主要是父母失去劳动能力,无法自理的纠纷,这时将涉及五个人,考量的是四个人。第一个是父母,第二个是个人,第三个是兄弟,第四个是妻子,第五个是子女。首先,有些父母因为各种原因偏爱一方。钟爱这个儿子,喜欢这个儿媳或喜爱这个孙子孙女。这就很容易造成其他人的不满,他们有理由在父母晚年的时候因为他们过去的做法而把责任推到兄弟身上,而兄弟则认为都是为人子弟,怎么就不关他们的事了?于是争吵就围绕父母的偏心展开了。第二,个人的原因。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作为子女最怕的就是父母生病了,特别是需要长期护理的病。也许你可以轻松说出要让父母安享晚年,但到了那个地步,你就会被烦躁支配。不能工作,要清理身体,要忍着恶臭,紧绷着神经……
我无法评论,但我要说的是,赡养父母是我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这是不可争辩的。每个人有年轻的一天,也有老去的一天,现在不可一世的你,到了晚年你就体会到,你父母曾经的状况就是你未来的写照。我听过一个故事,有个为人父的人,他父亲生了病,躺了床,他叫儿子拿来一个簸箕,一起把他生病的父亲抬山里扔了。丢掉后,他儿子说要把簸箕捡回来,这人问为什么?他儿子说等他老了也和儿子用簸箕把他抬山里扔了。这人一听吓了一跳,赶紧把他父亲找回来。这个故事说明,你现在对你父母的方法,也可能是未来你孩子对待你的方法,这叫上行下效。你都不养自己的父母,凭什么要求你的后代赡养你?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推行赡养父母的文化,一是传播老有所养的观念,减少社会矛盾。二是区别于野兽,我们是有感情,懂感恩的文明人。
第三,兄弟因素。所以,你对你父母的态度影响兄弟对你的态度,兄弟的态度反过来又影响你的态度,养不养与争不争同在。养,不争,不养,争。
第四,妻子因素。所谓“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在外忙赚钱,妻子则主事家里各种麻烦事,其中照顾老人最为闹心了,一有什么情况都有可能被别人指责。都知道婆媳很难相处,这有父母原因,有妻子原因,也有兄弟和妯娌之间的原因。
接着是妯娌和妻子的问题。“亲兄弟,仇妯娌”这句话说明兄弟是亲的,但妯娌是仇视的,为什么?很好理解,妻子除了你和孩子,其他人对她来说都是陌生人,谁都无法保证能和陌生的人产生亲情感,你兄弟俩都能因为利益反目成仇,请问,她们有什么理由可以做到相亲相爱?又有什么理由在利益分配的时候顾及谁的感受?这是没道理的。
这就造成不和谐的气氛,此时如果你不出面,妻子会埋怨你,如果你出面,兄弟又看着你。所以,最好的办法显然是不要火上添油,尽量淡化每一次矛盾,不使其有扩大的可能。不是重大问题就不要介入她们的争论,但要时刻观察事态发展,做到了如指掌为妙。
再到孩子和侄子的问题。正常下,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对自己孩子什么态度的人,也将影响他们对你什么态度。堂兄弟在一起玩耍,出了争吵是正常的,有些人显然溺爱过了头,会呵斥侄子的不是。这样做,不仅让兄弟大为不满,也干涉了他们堂兄弟的关系。孩子们在一起玩久了,矛盾是会发生的,作为父母当然有护子的理由,但要了解是非曲直,然后是以理相教,目的是让他们化解仇恨,重归于好,而不是增加他们的隔阂,这样对孩子,对你也不好。要知道,孩子也是记仇的。
来到第六个问题,兄弟尊严。每个人都有尊严,都不喜欢被别人指指点点,特别是来自兄弟的中伤。从小到大,我很少见到有人在与别人讨论时维护自己兄弟尊严的,多是在指责兄弟如何对不起自己。更有甚者,自己富裕了,然后无情地诽谤和羞辱自己的兄弟,在外搬弄是非。以为自己在哪买了房,做起了生意,然后无需回到老家,无需再面对兄弟眼色,也无需那穷兄弟的帮助(事实可能如此)。
最后,是日常摩擦。不管是谁,只要生活在一起久了,都会发生摩擦。旁人如此,父母如此,妻子如此,兄弟也如此。一次小孩争吵你处理不对,一次共事你做不好,一次让帮忙你不帮,一次借钱你不借;一次利益有关的事,一次仅因为一句话的事,一次小脾气……
等等一次次日常事务对决,都可能把兄弟化为仇人。如果把兄弟感情比作一个蛋糕,那日常中的每次矛盾都是一枚霉菌,不知不觉中,蛋糕发生了霉变,最后被化掉。
以上,便是构成兄弟不和的总体因素,这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可逃避的现实。有人说分开居住就可以了。的确,这不失为一个办法,但这也会减少兄弟之间的感情。想那姐妹关系,一个东一个西,相见的时间随时间流逝而以年做单位,想得到对方的帮助还不如求助于近邻。我们为什么要维护兄弟的目的之一,就是兄弟是得到最快的援助之一。
故,我的感悟是,矛盾可以有,但以兄弟感情为大。古往今来的人们,拍了多少人的肩膀来称兄道弟?这就说明兄弟关系是人们追求最铁的关系,作为一母同胞的兄弟有何理由反目成仇?不过是那几大问题罢了,这也不是不可以化解的。
首先,要克制自己的脾气,凡事不要做得太过头,特别是要顶住来自妻子的压力,要想办法把它化解掉。要知道,造成兄弟诸多不和的因素,大都是妻子对你发的每句牢骚。也许无意间是你鄙视的话,但你不知不觉中已经记在了脑海里,待争吵的时候被唤起时,这就变成了你恼火的来源。所以妻子对兄弟的好坏,间接影响你对兄弟的态度,我也有理由得出结论,妻子就是兄弟之间的一堵墙。
妻子除了对兄弟,对其他亲人也一样的效果,她影响了丈夫所有对外社交。当然了,在兄弟关系上也不能说妻子担上所有的责任,她只是个人最大的影响者,你自己才是最大的决策者,如何决定兄弟关系走向的那个人。
有人和我分享了他如何搞好兄弟关系,他的弟弟以前脾气非常急躁,而且很倔的,一言不合就暴怒。按正常来说这样的人是没人喜欢的,我记得他这样跟我说:“他是我兄弟,那死脾气就这样你能怎么办?但叫我放弃他,不闻不问不管那是不可能的,他脾气硬来我就来软的,像一块黏胶一样粘上去,让他甩也甩不掉。如果他因此发脾气,大不了把脸靠过去,我就不信他打了一巴掌还能打出第二巴掌。”
太精辟了!
无论如何我也想不到这样的做法,他最后那句话对我太有冲击力了。一个对你好的兄弟,就因为你不耐烦的脾气主动给你打一巴掌,然后他还能笑着把他另一张脸伸过来。老实说,这样的事我做不到。所以我看到了,他们兄弟是和睦的,虽然他弟弟还很急躁,但有一天他对我说:“我和哥哥做生意,我大嫂和我老婆是不敢过问我们的事的。我知道我大嫂有时对我不满,但我兄弟俩就是做到不让她们管我们的事。”
这,就是事实。
事实证明要想保持兄弟感情,就必须牺牲一些东西。比如你的性格,你的脾气,还有一些利益。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抱怨,如此才不会有那么多仇恨,才可能做到一致对外。”
再次浏览完这篇文章,很显然这不是我想要的,我的意思是说它写的不够完整,真的在我众多想象中一点都不完整,可是我该怎么修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