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回顾:郑、淳于、夏三人林中初相识,但二人并不知道夏其实是个姑娘。夏旻之的性别为什么会是一个秘密
淳于将军府。
“哎我说太子殿下,这棋你要是输了,有什么惩罚呀?”叶一脸坏笑的看着对面的人。郑璞抬头笑了笑:“就这棋,谁输谁赢还真不一定。”端起手边精致的茶盏品了一口,“你家的小厮烹茶的手艺还真是不错。说吧,你又看上我宫里什么了,晚膳前我叫人给你取来便是了。”“嘿嘿,郑兄敞亮!那……”“可是你输了呢?”郑璞玩味的看着眼前的这位小兄弟。“怎么可能,我赢定了!”
“那要是我赢了,你当着大家的面叫我一声哥哥可好?”说着郑璞修长的手指拎起一颗棋子摩挲着。
“没问题没问题!你先赢了我再说,哈哈!”淳于叶的言语中是藏不住的自信。
“吧嗒”是清脆的落子声,少将军的脸上微微有些僵。
“吧嗒”又是落子声,少将军收起了微笑。
“吧嗒”屋里再也没有少将军的叫嚣声。
晚膳之前,少将军还是很高兴的,因为他惦记很久的太子殿下宫里那个进贡来的弩终于到手了。但是据传话的小厮说,少将军突然觉得肚子有些不舒服,晚膳就不跟大家一起用了。大将军还责备少将军不知礼数,毕竟太子亲自来了府上。但是太子完全不在意的样子,毕竟那声“哥哥”他还是如愿听到了,不过没有在众人面前就是了。
其实说起郑璞与淳于叶的关系,真的一点也不像一般的储君与臣子。原因很简单,太子和少将军是从小到大的玩伴。淳于叶的父亲是驰骋疆场后来又在灭掉儋国时立下战功的大将军淳于卫,虽不是皇上的亲兵,却被下令只能接受皇上的调遣,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上也不过分。淳于大将军出身并不是什么达官贵人,能一步一步走到现在靠的全是自己的胆识。淳于卫的父亲只是军中一名不起眼的马倌,六岁母亲病逝后便跟随在军中吃住,长大后子承父业就也参了军,但是因为军营里将士们也拿他当亲侄看待,时常教他些武艺,时间长了便有一身好功夫,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做马倌。可是军中并无女子,淳于卫又常年征战沙场,一直到父亲去世淳于卫也没能娶妻生子。好在有一次打仗时捡了一个还没断奶的小娃娃,看那孩子生的可爱就留在了身边做养子。皇上见淳于卫履历战功,赏赐的美女看不上眼,划分给他豪宅也不怎么住,千万的金银财宝他也不在乎,只是整日待在军营练兵,便只能对淳于卫的孩子好,并特别允许他在父亲出征时自由出入宫内,从小与太子一起玩耍学习,所以说淳于叶跟太子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至于太子,这个看起来温文尔雅的少年其实背负了很多这个年纪他不应承受的煎熬。当年他跟着刚刚登基的郑英明进宫时才四岁,朝中上下没有一个人不怀疑他这个皇子身份的真实性,虽然只要不是老眼昏花都能看出来郑璞长得像极了幼年时期的郑英明,但还是不断有人提议皇上丰实后宫再生皇子取代他的位置。
论才学,郑璞的储君之位当之无愧。让大家议论的不过是因为郑璞的出身不光彩——他是郑英明还是太子时在外面的私生子。
当年为了树立威信,刚封号的太子亲征前往边疆征服蛮族,在路过中原一处村落休整时,无意中结识了村里农夫的女儿。虽然只是驻扎了几天,但是郑英明始终忘不了那个淳朴勤劳的姑娘。于是战胜回京时郑英明使了一招苦肉计,故意从马上跌下摔伤了腿,又回到那个村中休养。为了这件事,朝中上下还嘲笑了太子很久,都说当今太子殿下驯服敌人是一把好手,可就是驯服不了自己的马。郑英明在村子里待了好长一段时间,不只是为了能多跟那个姑娘在一起,也是为了能说服姑娘跟自己回皇城做太子妃。但是姑娘不断以父亲年老体弱为理由拒绝,无论郑英明许下怎样的诺言,就是不肯跟他走。无奈之下,郑英明依依不舍的回了皇城,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一件事情是,他不只给姑娘留下了联系自己的方法,还留下了一个小生命。
当郑英明收到消息派亲信赶到村子时,当年那个姑娘已经是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看到来的人不是郑英明,那双曾经水灵灵的大眼睛里的光越发暗淡像是罩了一层阴翳,没有半点生机,只是死神降临前的最后一点挣扎。姑娘把只有四岁对郑璞交到亲信手里,仿佛是用尽最后的力气摸摸他的头,说:“璞儿,以后不在娘身边要听爹爹的话啊!”便撒手人寰,留下了年幼无知的郑璞。郑璞被接回宫后的,看着这个像极了自己的小孩子,郑英明悔不当初,如果能早点带这个姑娘回宫,兴许……
郑英明没有办法,他知道带一个孩子回去已经足够引起一阵轩然大波了,更不可能带这具尸体回去。于是命人在他们相遇的那片田地旁立了个亭子以怀故人,从此郑璞的记忆里他的亲生母亲便只剩了一个“王氏”的称谓而已。
郑璞印象里觉得自己的童年可能比看起来要好一些,毕竟父皇怕后宫和大臣们有什么刁难,马上就将自己继给了皇后张氏,自己是后宫里唯一可以叫皇后娘娘“母后”的人。虽然母后信佛,平日里看起来高高在上不近人情的样子,但郑璞知道她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事实证明郑英明的做法是对的,皇后知道郑璞的出身和他的生母的一切事情,不但没有对郑璞有任何为难,而且视如己出。郑璞稍微懂一些事情之后,皇后便把王氏的事情对郑璞和盘托出。给他看了宫里供奉的生母王氏的牌位,并嘱咐要自己时常来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