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遐想(7)——安全与渴望
小光点这一次用了近百万年的时间来积蓄力量。当一大团晶莹剔透的蓝色胶状荧光体开始冲击冰层时,高温激起的白色雾浪瞬间形成一座雨岛,磅礴的大雨将方圆几公里的雪原浇灼成一座冰谷。
仅仅一个昼夜,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跃然出现在冰谷之中,温暖的水从洞穴深处喷涌而出。
三亿年后,半个星球的水与冰已被小光点融合成了蓝色的荧光胶。又过了一亿年,另一半的星球也变成了一片蔚蓝,整个星球都变得q弹软糯。
长时间的工作早已使小光点的精神疲惫不堪,不过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终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惜小光点发现这里并没有同伴,水底的最深处只有更加坚硬的红褐色固体。
“难道同伴生活在地下?”小光点安慰的想,“管他呢!无论如何都要休息一会儿了。”
从内心的深处小光点已经放弃了对故乡的执著,当自己过得不好时,故乡就是信仰、就是希望、就是梦,当自己过得不错时,故乡也就那么回事了。
休息之余,小光点也没闲着,一会儿鼓捣鼓捣这个,一会儿鼓捣鼓捣那个,对于那些红褐色的固体,小光点在尝试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身体竟然也能够与这种固体发生反应,只是融合的速度极端缓慢,融合的成品也只是一种粘合度极差的红褐色渣渣体,看不出有什么用。提高能量输送量倒是可以提高融合速度,还能使其变成一种粘稠明亮的红色液体,但只要减少能量的输出,这些东西很快又会变成坚硬的渣渣体。有时这些冷却后的渣渣中还会提炼出一些特别坚硬的银色小球,小光点估算真要将整个星球全面融合其能量消耗将难以想象。
这使小光点不得不慎重考量吃掉整个星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融吧,不仅消耗巨大,而且地底是否存在危险也是未知的。不融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而且最重要的是自己至今也没能达到质变,想不清楚的问题还是想不清,所以融合星球这一步早晚都是要走的,逃避也不是办法。
犹犹豫豫中小光点休息了三百年,没有目标的生活终究是乏味的,终于有一天他觉得实在太无趣了,还是忍不住开始了对地下世界的探索。
小光点分析自己与水的融合不过是自己作为光粒稀释到了水中,进而拥有了操纵水的能力,本质上还是一种寄生关系。如果自己的猜想没错,那么和这些固体土地相比,水作为液体时本身具有流动性,而土地融化温度太高,自己若不提高温度就直接融合操纵土地,会因为摩擦太大而需要大量光粒。如果想融化土地后再操纵,还是需要大量能量来提高温度。所以核心问题还是能量。
小光点有些挠头,始终没有什么好办法。顺着之前的分析他大概想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不提高温度,而是将土地磨成沙子,最后融合成那种粉粉的光流沙,但是考虑到地底的压力和地底成分的不确定性,这种方式的成功率并不高。
另一种方法是用大量能量硬灌,凭自己现在的能量储备估计只能吃掉赤色土地的一层皮,如果像之前那样通过吸收光来储存能量,想完全吃掉星球也许需要数十亿年,实在有些太长。但是小光点在以前融合水时发现越往深处水的温度越高,如果按照同理推断,地底很可能也具有较高的温度,如果推论成立那么事情很有可能会好办得多。
所以小光点认为对地底世界进行一次全面的初步勘测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考虑到当初毫无准备来到碟形星球时险些丧命的经历,以备不测的准备工作是断然不可缺少的。
首先,小光点带着碟形星球离开了危机四伏的小行星带,橘红色星球则因为引力也被拉扯了一段距离后才被甩开。
第二步,小光点带着碟形星球向大火球方向前进,经过反复调整,最终选择停留在一个能量充裕且粒子风暴又不会吹散大气保护层的位置。
第三步,清理轨道上的碎石、尘埃等垃圾。
第四步,小光点分离出一小块浓缩的淡蓝色荧光胶体,并以此为核心将那些刚刚收集的垃圾碾碎后全部粘贴在荧光胶体的表面,打算将其做成一颗卫星在自己专心工作时负责警戒和吸引周围的危险。
结果发现胶体又分离多了,碎石的厚度有些不够,只能又从自己的北极挖了一大块土地,碾碎后均匀的铺设在卫星表面,使其形成一层致密坚硬的红色保护壳,由于担心外壳不够结实,小光点还特意攥了一下,然后又耗费能量高温熔烤了一次。
第五步,为了预防卫星苏醒和叛变,小光点认为必须将卫星和自己连接在一起,使其与自己始终保持为同一整体。因此小光点决定使用不久前才研究出来的暗粒子连接线,这种粒子无形无质却又客观存在,用这种材料构成的线隐蔽性强并且极具韧性,不用特殊的方法极难扯断,算是相当可靠。而且这种粒子似乎还有很多其他潜力有待深入挖掘,只不过小光点时间有限,还没来得及做更多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