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杂一些史实,纯属编造)
秋风萧瑟,边境的将士守望明朝疆域,依稀的灯火闪烁着,夹杂着烧火的噼里啪啦声。
明军的战士守护着明朝北方,瞭望台上的人打了个喷嚏,紧了紧衣服。这样的月亮不多见,一切都很寂静。
营帐里走出一个老将,他撩开帐布,拿着一壶酒,走到瞭望台不远处,对着上面的人高喊:“哎,下来吃个饭,喝个酒,能有什么事。”
上面的人四周眺望一圈,好像是确认一遍似的,没什么风吹草动,他才回应到“好,刘叔,给我留口酒。”说着就顺着梯子向下爬。老将笑着喝口酒走回营帐。
营帐里坐着十七八个人,都举杯畅饮,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就全都笑起来。
十几个营帐分散,但有规律的纵列。瞭望台上的灯火还在闪着,火苗在夜风中摇摇晃晃,随时都会熄灭。天边飘过一缕乌云,越积越多,仿佛随时就会倾盆而下。
夜更深,几个醉酒将士已酣睡起来。雨悄悄来了,一滴一滴,等待着更大的风暴。
“哗啦哗啦。”雨滴在地上溅起嘀嗒声,伴着的,还有来自蒙古的铁骑。远处密密麻麻的黑影伴着雨声轰然而下。
一个清醒的士兵打起战鼓,这一下,敲醒了不少人。但至多也就三四百人,还有很多浓酒未消。面对着即将到来的蒙古铁骑毛都算不上。
主守的主将将所有人聚一起,他站在最前面,雨打在他的脸上,和之下几百人脸上,他高喊到:“蒙古来犯,现在最小的站出来,骑着马去京城请兵。”
之前瞭望台之上的那个青年站出来,看起来他只有十七八岁。主将走到他面前,拍拍他的肩,俯到他耳边:“走吧。”青年抬头与主将对视,他眼里的坚毅让青年害怕。
主将又高喊到:“现在他们已经到边境了,哈哈,连封遗书都写不了啊。”雨中这句话却没人笑出来。连封遗书都留不下。“我守了这里十几年,没求过什么,现在我求你们,跟我守下去,我们挡不了多久,但我们不白死。”
主将指指青年:“有什么想说的跟他说吧,让他帮你们转告。”不少人都拿出自己标志性的物品,也有的说告诉谁谁谁……
铁骑越来越近,主将喊到:“准备,列队。”毕竟时间有限,青年也只收到十几个士兵意托。军队排列好,主将最后走到青年面前,拿出一块玉佩:“如果可以,把它给京都于家。”
青年手握玉佩,点点头。主将带着所有人冲上去,与蒙古军队厮杀起来。几百人终究不可能对抗万人。
青年骑着马,回头看了一眼,雨夹着明军将士的血泼洒在地上。他脸上也湿了,不知是泪还是雨。
蒙古军很快冲破阻拦,直上大同。他们身后有百具尸体,血流着,掺着雨。
青年骑着马奔走在路上,这里离京都很远,他不眠不休也要几天。他先上了大同,当地军队奋起反抗,他带些干粮换匹快马,继续上路。
过了几天才到京都,不过见天子哪有那么容易,他被堵在宫外,他拿出主将给的玉佩才进的宫,蒙古来犯才得以被知。
他又去寻了几个寄托的家,知道的无不是痛哭流涕,有的是失去儿子,有的是丈夫,有的是父亲……
青年也在京都做起生意。
宫里也有行动,王振在第二天早朝怂恿明英宗率兵退敌,明英宗当然听从这朝堂之上的“翁父”。领二十万大军亲征。
大军出了燕京就乏粮劳顿。数月后才到达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