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96100000022

第二十二章 名校

此篇以一个非专业人士的记忆,来聊聊庐州城里几个名校的那些年的故事,先从小学和初中说起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说到合肥小学的教学资源,毋庸置疑南门小学肯定排在第一。地理位置好,政府也重视,刚刚开始搞电教化教学实验的时候,合肥市教育系统为数不多的教学用电脑全都分配给了南门小学。

其他小学孩子要想学计算机,必须拿到合肥市三好学生,每年暑假,南门小学会为全市三好学生免费开班。尽管用的还是DOS系统,CCED、BASIC语言,简单的游戏需要自己编写小程序,孩子们依然玩的不亦乐乎。

但是那时候的家长们好像还是比较青睐长江路第二小学,长江路第三小学,安庆路第三小学,不仅市内,包括合肥市二环外工厂区的家长,到处托关系找人,哪怕天天风里接雨里送,也要把孩子往这几个学校塞,趋之若鹜。

这倒不是说像市区内永红路小学,红星路小学等等其他小学不行,这里面有个原因,因为上面这三个学校考进四十五中、四十六中重点班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而只要能进了这两所初中的重点班,基本上半条腿已经迈入合肥一中的大门了。

如果能进合肥一中,在那个时候,合肥一中大学录取率就已经是百分之百了。

八十年代合肥小学毕业考试后还会有一次全市小升初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自然三门课,满分250分。如果想上四十五中、四十六中重点班,最低录取分不能低于235分。四十五中、四十六中每年招生都在240人左右,重点班1-2个,每班40到45人,如果240分以下考入重点班的,成绩只能算中等偏下。

学校为重点班匹配了最好的师资资源,平日严格教学,寒暑假老师还免费为孩子们补课,孩子们一直处于一个紧张学习的环境氛围内,成绩自然不错。比如1987年四十五中招了一个重点班,大概四十二三人,从初一到初三,基本霸榜全校前50名。1990年中考,参加中考的被一中录取26人,剩下的都去了六中,八中,还出了个全市总分第一。

1989年,四十五中、四十六中各招两个重点班。1992年中考,中考满分560分,或许是卷子简单了吧,这些孩子们愣是把合肥一中录取分数线从1991年的480分左右提到了502分。当时有个孩子考了501分,接到成绩单全家欣喜若狂,一起去海南旅游去了,等到回来,一脸懵。

四十五中八十周年校庆上,当年的班主任依然一脸自豪:“我一辈子潜心教育,最高兴的,就是曾经带过的两个重点班,出了两个中考状元。”四十五中严于管理,老师认真负责的作风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孩子多了,校区也多了,但各个校区的模式作风基本都能看到传承的影子。

四十六中也是如此,不仅教学严格,早在八十年代,学校就有了自己的英语角,不亚于现在的各类培训机构。

八十年代中考,重点高中第一志愿只能从合肥一中、六中、十中三所中选一个,合肥一中每年全市(含三县)招生300人左右,六中,十中也差不多。但十中在东市区,离市区有些远,并且重点高中里还排在第三,所以感觉自己成绩没把握报一中的学生大多会报六中。

而不管第一志愿填一中还是六中的学生,普通高中第二志愿必定首选八中,因为八中就在距离市中心不远的长江饭店边上,师资不错,学习氛围也好。因为几分之差,没被一中、六中录取的学生成绩又会差到哪去呢?于是,合肥八中的分数线往往比十中还高。由此,现在的一、六、八中格局逐步形成。

当然,那个年代一中、六中、八中也是有初中的,但可能是这些学校更重视高中教学的原因吧,几个学校初中升入本校的学生比例一直比不过四十五、四十六包括四十八等等学校,于是,逐步就把初中部取消了。

到了本世纪末,教育政策放开了,鼓励民办教育。四十五中的老校长退了,想想还得发挥点余热,于是找了一帮退休教师,办了个民办中学,居然越做越强,后来迁到了滨湖,折腾出了另一个名校——寿春中学。

早年从一中、六中、八中退休的部分教师在一起也办了个民办学校,起名叫168中学。于是,又一个名校崛起。

同类推荐
  • 我的家乡,我来执笔

    我的家乡,我来执笔

    通过饮食位置文化来描写一个发生过翻天覆地,焕然一新的河南。通过文笔描写河南如今的现状,也为河南崛起助一份力。
  • 被时间遗忘之无限循环

    被时间遗忘之无限循环

    城市化进程中,古老的村庄正在消亡。那里承载了太多人的回忆。高阁庄生活着一群粗俗的人,人人都会的庄家把式竟然是江湖绝学。再好的东西你若不知它的价值,和泥土没有两样。他们只为活着而活着。其实他们在守望着牛山,守望着一个千年的秘密……大雨之夜,一道闪电劈向巍巍牛山,紧跟着一青一白两颗流星落下。第二天高老九家门口出现一个男婴。他的成长见证了高阁庄的衰亡。崔万山一生中出现三个重要女人,高若梅、白静、周姑。龙傲说:三界争夺的玄武圣衣,高阁庄人都得到了,但没人修成正果。玄武圣衣不是得到,是舍弃。可是谁又能做到呢?何所有说:我清楚昨天经历了什么,今天的我正在重复昨天,也大概率清楚自己的明天。每天周而复始重复相同的事,我把一辈子活成了一天。
  • 游子归乡,如痴如醉

    游子归乡,如痴如醉

    主要讲我的家乡云南曲靖的乡土人情及美味佳肴
  • 我的家乡在黔西

    我的家乡在黔西

    我的家乡我来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沉的感情,家就是我们肉体和心灵的归属,家乡就是我们的家的地方。家乡的发展和振新与每个游子息息相关,无论身在何处,总有回家的一天,总有回家乡团圆的时候。当与家人过过节的时候不是最美好的时光吗,而此时,你发现家乡有哪些变化了吗,风水人情有了什么变化呢?我觉得如果能够把我的家乡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的家乡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这里有汉、彝、苗、布依等18个民族,人口上少数民族占1/4。在这里有许多美好又幸福的生活习俗和美丽而迷人的锦绣山川,我将尽我所能为您描述她的美。比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八,是我的家乡苗族彝族乡一年一度的花坡节(跳年节),苗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新春佳节。每年的3月初,百里杜鹃的杜鹃花满山怒放,好不美哉。还有……
  • 我心中的那片土地

    我心中的那片土地

    本篇所讲述关于作者我对于家乡的介绍,以及对于我心中那片土地感情的挣扎。
热门推荐
  • 奶团三岁半:七个哥哥的小心尖又糯又甜

    奶团三岁半:七个哥哥的小心尖又糯又甜

    三岁的凤九月是副将凤炎之女,却因父亲为国捐躯,被恶毒女仆马翠花带回了家,过上了一眼到黑的苦逼生活。得上天眷顾,父亲的好友江诀如光出现,身后年仅十岁的江云尘冷颜冷峻:“我来带你回家。”回到江府的凤九月受长辈疼爱,得七个哥哥宠爱。可她始终喜欢躲在江云尘身后,轻唤一声:“尘哥哥。”江云尘转身看着凤九月,弯身俯耳,声音酥软:“乖,唤夫君。”
  • 至白情书

    至白情书

    就像书名一样,这是我写给她的一封情书,也是我蓄谋已久的表白,本书记载我暗恋的历程,书中情节均为现实中的事改编,这本书的结果就是我表白的结果。注:现在还未表白,结局还未知
  • 非正常海域

    非正常海域

    一切是如何诞生的?我来自哪儿?夜澜石自车祸后做了一场手术后便遗忘了所有自己那头奇怪的白发与暗灰色的竖瞳眼眸似乎更显示了这个世界的不正常发狂的伙伴,诡异的非正常生物.......这一切的根源究竟是人类的贪婪还是自然的物竞天择?
  • 许你空笙之夏

    许你空笙之夏

    重考上军校,随之祁夏的复仇即将来临。严肃的教官一次又一次的破坏她的计划,祁夏只能乖乖认命……
  • 大唐星辰录

    大唐星辰录

    22世纪中叶是一个全民义肢的时代,也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一个年轻人恰巧存在于这个时代……
  • 大周天策府

    大周天策府

    大周天策府传奇!!!!!!!!
  • 星星守梦者

    星星守梦者

    由于《星星守梦者》这本书在番茄小说签约,所以从今天开始,删除在17k的所有内容,如果大家喜欢我的作品,可以去番茄免费小说搜索《星星守梦者》或者赵屿乔(我的笔名),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
  • 太玄之境

    太玄之境

    少年秉天地异象而生,身怀不世功法,从微末而起,历千难万险,终悟天地正道,成就太玄之境。
  • 我当创世神的那些年

    我当创世神的那些年

    (万界流,非创世流,第三人称,非第一人称)我从凡间来,更到凡间去。不拘名利场,却在红尘中。血染刀剑未沾衣,滚尘扑面不留痕。仙佛神圣难敌手,移星易宿谈笑间。英雄美人帝王将相,却难免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怪力乱神魑魅魍魉,也不过蝇营狗苟小肚鸡肠。呜呼!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入凉

    入凉

    关于流浪的楚国质子与惨遭灭门的沈家小姐的古代架空甜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