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俩从西楼出来,出校门要从东楼穿过去,没成想迎面正碰上了跟着老师抱作业本的李想。
李想愣了一秒,还真没想到在学校里还能碰到唐凯,“姥爷,您怎么来学校了?”
“哦,念念被叫家长了。想想是班长吧,还帮老师收作业呢!”唐凯对李想也是真心疼爱,一见他就分外热情。
李想老师一看见是李想家长,也表现得很热情,“李想家长,您家这孩子培养的真优秀啊,孩子聪明又懂事,学习还好,平时数他最招老师喜欢呢!”
瞧瞧这态度,和刚才王老师形成天差地别的强烈对比,乖学生是老师的心头宝,更何况是李想这样长得可爱还成绩优异的学生了。
唐凯情商高,看老师欣赏李想,接话说:“那也是老师教导有方,多亏有您指导照顾,想想才能学得好啊!”
看这家长多讨喜,还客客气气的恭维着老师,老师对李想也越发的满意,酝酿了一肚子好词,开始长篇大论的夸李想了。
什么聪明可爱,机灵能干,成绩优异,乐于助人,勤劳善良……同学的好榜样,老师的好帮手,也是家长的骄傲……
从外表夸到内在,从成绩夸到品德,简直让人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
唐凯从没听过还有这许多褒奖孩子的话,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坏了,嘴角快扬到天上去了。
原来不仅有别人家的孩子,还有别人家的老师呢!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唐念要不是因为昨天被李想影响了心情,也不至于怼那个麻烦的王老师,现在李想又变成了人人称赞的完美天才了。
既生想何生念?
唐念从没发现课间的十分钟还可以如此漫长,看李想老师这架势是不打上课铃决不走了。
唐念心里已经默默把这次的叫家长事件归因于李想了。
李想对他们的夸奖表现的波澜不惊,但他一向罕言寡语,打断老师又显得不礼貌尊重,只好静静地做一个聆听者。
老师对此称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不骄不躁”;唐凯觉得李想是对这些称赞司空见惯、习以为然了,毕竟李想是“别人家的孩子”。
只有落在唐念眼里变了个味儿,唐念只觉得“这小子真能装啊!”
终于,总算是让唐念等到了“盼望已久”的“铃铃铃~”
上课铃真是这世上最美妙的音乐啊!
老师不得不依依不舍的和聊的投机的“李想家长”告别,回去上课了。
唐念松了一口气,如释重负,狠狠赏了李想一记白眼。
李想看见了,可也只能抿唇回看唐念,表示“不是我让她说的啊,我也很无奈!”
唐念攥拳比划了一个要打他的动作,表示“炫耀什么!找打啊!”
李想又比划了一个对她投降的手势。
之后的几天,李想都跟着林珑住在一起,虽住对门,还在一个学校里,但毕竟不在同一个楼里上课,再加上唐念上学晚,迟到几分钟也没人管得了小霸王,李想要迁就林珑的上班时间,到校早,也没再碰到过。
再见面就是周末了,唐念的十岁生日。
唐念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自是不用说了,表哥们,甚至在b市的姥姥姥爷、舅舅大姨都过来了,还邀请了唐念的好朋友于仙洋,一起为小公主庆生,李想母子自然也在受邀之列。
在a市最豪华精致的酒店,庆生宴热闹无比,在场的都是唐念最喜欢的人,点的也都是唐念喜欢的菜,布置的也按唐念喜爱的风格来。
一切都是唐凯和苏婕(唐念妈妈)提前安排的,唐念事先完全不知道,往年的生日最多也就是买块蛋糕叫唐念许愿吹个蜡烛,从没这样声势浩大过。
唐念被父母深深感动着,临上台穿上妈妈苏婕给准备的长裙,精致灵动的五官配着优雅漂亮的真丝裙,宛如童话世界的小精灵闯入人间,又似不谙世事的仙女误入凡尘。
此刻站在铺着红毯的舞台上,浓密卷翘的睫毛湿润,藏在星河般闪亮有神的眼睛泛红,毫无准备的握着话筒,微微哽咽却没有一丝胆怯的举措不安,吸了一下翘挺的小鼻子,落落大方的开口:“大家好,我是唐念,谢谢大家参加我的生日宴会,在这里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的爸爸妈妈,谢谢你们为我准备的惊喜,我真的太感动了,更谢谢你们这十年来对我包容与照顾。”
一滴晶莹的泪水从右眼滑落,唐凯没想到一向以顽皮任性示人女儿会有如此温婉懂事的一面。
唐念擦了擦眼泪继续说:“我一直都很顽皮,我知道你们没少为我操心,我学习也不好还总闯祸,其实我每次也认识到错误了,可我就是不好意思承认。以后,我会尽量做一个乖孩子,像想想那样的乖孩子,我也想…成为爸妈的骄傲。”说着唐念哽咽了。
妈妈苏婕在台下也感动了,和唐凯一起走上台接过话筒:“念念,你一直是爸爸妈妈的骄傲!”
一家三口抱在一起,留下幸福的泪水。
其实你不必努力成为任何人,你善良孝顺,懂得感恩,乐观阳光,坚强勇敢就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只要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就是爸妈最大的希望。
唐念看似傲娇任性,其实她待人真诚,洒脱爽朗,内心充满阳光与美好,这才是懂她的人真正爱她的原因。
看亲朋动容落泪,唐凯安排的活跃气氛的小品演员上台表演。
毕竟是生日宴,也不好搞得太严肃,大家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小品、唱歌、舞蹈,一系列节目精彩有趣,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又恢复到一开始的欢快氛围,接着到了正宴。
不亏是a市最著名的酒店,饭菜是一流的,众人纷纷赞不绝口。
孩子们吃的快,吃完就开始聚在一起玩游戏,上至二十岁的表哥,下至一年级的李想,正式人多才热闹呢,开心的不亦乐乎,笑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