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好久我才知道,我们所住的地方叫杨家桥小区。可是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和小区联系起来,因为在我接触“小区”这个词的时候,就一直被疏导了一种认识,就是小区就一定要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园子,而且要有很多个大门后门什么的,正门要有保安24小时看着,并且还有一个电子眼盯着,把你的一举一动都记录在保安室的那个大机里,门旁边要用镏金写上某某小区。走进门,你得看到至少五层以上的现代化楼房,无层算是最低标准,楼房要分几栋几号几楼几室。楼的前后要有很多绿化带,各种常青树桂花栀子花茉莉花到处都是,一块大草坪上还要有各种健身器材,每个夕阳,老头老太老爷么老娘么黄毛丫头毛头小子会走路的不会走的,全都在此享受夕阳无限好,只是健身器太少,一片其乐融融。
可杨家桥小区可算独立风格,首先你找不到他的大门,靠马路边上有一道比要姚明矮一个头,比我高俩个头的墙,原本连墙都没有,但自然是小区那能没有围墙,于是它便很快诞生,但为了节省成本,在墙的高度上多了很大降低,我估摸着,跳高爱好着一个跨越便能轻松而过。后来小区里发生了几起越墙偷盗事件,据说一个小偷竟然抗着摩托车能和刘祥跨栏一样轻松自如来回在墙上跳,一个星期他跳走了四辆。于是小区管理处决定做些防范措施,后来有人看到一老头带着一群老头围着墙转好几圈,两天后他们挨家爱户的募捐酒瓶子,说现在小区经费紧张,没办法加高围墙,所以就募捐些玻璃瓶,砸碎了粘墙头上。可预防一阵子,至少可以起到一个威慑作用。几天后墙头改善完毕,果真后来的那些日子里,在也没有丢过摩托车,到是那些玻璃一夜间都不翼而飞。后来听说那之前偷车的原来是收破烂的。
其实在墙砌好的几天后,发现应该留一个像样的门,于是有拆掉了一部分,在中间按上了一个大的铁转门,并在墙角边上刻上“杨家桥小区”几个字,当天晚上又发现,人可以通旋转门,可车子过不去,于是又拆掉一大块。就这样,杨家桥算是有了院墙了。
对以一个小区来讲,有了墙当然是必须的,但是墙里得有建筑。杨家桥里的房子那可是真的是有年头了,据说是几十年前比较有眼光的人在此卖地开发,搭来几间二层小破楼,就等着几十年侯的今天,一下子变成富人。可没想到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黄花大闺女一下子变成了六七十的老太太,几十年的生活过的还不错,几十间房子,光房租就够让子孙啥事不干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但遗憾的是,当年的初衷并没有一下子实现,成为富人的梦想还有些距离,而且还有点越来越远的趋势。可毕竟房租还比较可观,所以还是足矣的。
这里的房子在这里方圆数里内绝无仅有,被新时代赋予名词曰“私房”,言下就是又老又丑又脏又臭又乱又杂的难民区,穷人的地盘。而围绕它四周的建筑那简直就是现代化的典范,首先是高,每栋楼都有二三十层。其次是造型别具一格,啥形状都有。还有就是夜晚灯火辉煌,不像我们这里黑灯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