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怀岭,悠悠渐水。这美丽的风景说的就是怀集,也是我家乡。怀集,是一个山环水绕,拥有着2000多年历史文化,历史文物、历史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的岭南古镇;是极具怀岭文化特色的文化古城。
众所周知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地名和别名,怀集也不例外。怀集地名怀集,别名燕都。对于古人起怀集这个地名其实是有争议的,在以前是有三种说法的。旧县志乾隆本卷一称:“以县西有怀高岭得名,或以民瑶杂居,欲长民者绥怀而聚集之地。”同治本卷一称:“怀高岭,城西半里,县之得名本此。”民国5年本卷一记载亦同。另有《郡县名释》一称:“有怀溪水,晋因置怀化县。”其意即由怀化改为怀集。虽说法不同,但答案一致。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历史渊源,当然,怀集也有。秦前,曾属百越地。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秦置四会县,辖区包括现在的四会、广宁、怀集等市县的全部或部分,隶南海郡 。公元226年,时北部(现怀集县一带)属荆州临贺郡 。公元351年,置16县,分隶4郡,统属广州。即怀化县(今怀集县)隶南海郡属广州。424~453年分封立永固县(现永固镇),地望为今怀集县南、西南部。479~502年分封阳县立洊安县,属临贺郡,地望为今怀集县西部和北部。589~617年怀集县属南海郡。621年置齐州、威州分别设治于洊安县、怀集县。唐朝贞观元年(627年),怀集县、洊安县属南绥州。唐朝开元二年(714年)并永固县入怀集县。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四会、怀集、化蒙、洊安4县隶广州 ;唐朝至德二年(757年)改洊安县为洊水县。五代(907~960年)怀集县、洊水县属南汉兴王府(现广州)。宋朝开宝五年(972年)并洊水县入怀集县,自此形成今怀集县的基本境域。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怀集县隶广州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怀集县改隶湖广中书行省贺州。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隶广西梧州府,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怀集县由梧州府改隶平乐府信都厅 。 民国元年(1912年)改隶广西梧州府。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隶属广西平乐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1月24日怀集解放,仍隶广西省平乐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5月托广东省西江专员公署代管。1952年3月划归广东省,属西江专员公署;同年12月属粤中区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2月属高要专员公署。1958年11月,怀集县与开建县合并称怀建县,1959年1月复称怀集县,属江门专员公署。1961年4月分出开建县,仍称怀集县,隶属肇庆专员公署。1968年3月属肇庆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属肇庆地区行政公署。 1988年1月~至今,属肇庆市管辖;县人民政府驻地怀城镇。长长的历史渊源,述不尽岭南古镇——怀集。
以民瑶杂居,欲长民者绥怀而聚集之地。怀集县地方虽小,但人口多且民族也多。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怀集县人口有10个民族,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人口和户籍人口时,发现全县拥有汉、壮、瑶、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满、侗、土家、黎、佤、畲、土、仫佬、仡佬、撒拉等21个民族。怀集的下帅乡就是这些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而且这也是肇庆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
以县西有怀高岭得名,且有怀溪水。怀集,位于广东省西北部,肇庆市北部,绥江上游;东接阳山、广宁,南连德庆,西界封开和广西贺州,北邻连山、连南,是广东省西北隅通桂达湘的要道,也是国内大西南川、滇、黔三地通粤而达港澳沿海的门户。由于区位所定,怀集曾是岭南岭北的民族文化交往走廊,也曾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一个对接点。是东达穗、港、澳,西越桂东而及大西南,南抵肇庆,北过连山而入两湖的交接点。怀集县四面环山,域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60余座,是肇庆市县域最大的县。一江两河二十一水,一江指的是绥江,属北江支流,自县城东南而远流珠江入南海;两河指中洲河和凤岗河;二十一水是马宁水等一二级支流的二十一条河流。这就是怀集的山、怀集的水。
怀集的山,怀集的水诉说着怀集的语言风趣。据《怀集县志》记载,怀集县内人们交际的语言有粤语、标话和壮语。使用粤语的人最多,约占八成,人们通常称的“怀集话”是指粤语语系广府语言次方言——上坊话和下坊话。当然怀集话其实是分为上坊话、下坊话、诗洞话、永固话、桥头话等。上坊指的是梁村、大岗、岗坪、冷坑、马宁、蓝钟等镇,下坊指的是怀城、闸岗、坳仔、甘洒、汶朗、凤岗、洽水、连麦、中洲等镇。怀集话中话与话之间其实是有很大差异的,但是上坊话与下坊话却在语音和词汇上只是稍有差异。如:喝茶,诗洞话读作“南波”,而上下坊话都是“饮茶”;而鸡,上坊话读作“鸡”,下坊话则读作“街”。怀集的语言讲述着怀集的魅力。
关于我的家乡魅力其实没有上个几天几夜是说不完的,如果可以的话,我想邀请大家来我的家乡感受我的家乡魅力,体验怀集的人文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