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宗的话让徐诚忻大感欣慰,看来宋代的皇帝也并不是个个都懦弱怕事的。一个国家强不强硬关键还是要看他的领袖,既然哲宗有这样的雄心,再辅以合理的治国方略,国家总会逐渐强大起来的。
高太后非常迷恋权力,到死也不肯放手,重文轻武的朝臣们也与她志趣相投,甚至给她取了个“女尧舜”的雅号。徐诚忻却是大大地看不起她,你要不懂治理、阻止改革,再清廉、再公正又有个屁用。最让人气愤的还是对外的软弱政策,整天以圣人前贤为借口,前怕狼后怕虎,还“女尧舜”呢,你妹啊!
“陛下,打仗最耗的是钱粮,我朝虽然富庶,但消耗极大。不象辽人平时放牧、战时为兵,向来是以战养战、轻装上阵。若陛下真想与辽人一战,须早做打算努力发展经济、充实国库,鼓励挖掘能工巧匠、提高效率,最后才能建设整治军队......”
徐诚忻对宋代的几个大毛病了如指掌,苦于没办法去改变。在杭州时他就应杜子骞的要求写过“万言书”,这些文章当然早已被哲宗看过了。哲宗主要也是看了这些文章才会这么看重他,因为徐诚忻的观点与他的父皇宋神宗变法有许多相似之处。
此时听徐诚忻将这些观点娓娓道来,更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叹道:“朝中似你这样看法的人实是不多啊,早年章惇、范纯仁之流倒是挺维护变法的。可自太皇太后听政以来却越来越沉默隐忍,眼下秋试在即,朕也想乘此机会遴选一些忠勇进取的有识之士听用。”
“变法之途艰辛曲折,陛下既然下定决心要做个改革之君,的确应该多多收用一些志同道合的能臣。章、范二位大人都是注重经济的能人,陛下有机会可多多请教他们。他们现在隐忍不发,多半也是因为在朝中势单力薄,难有做为。”章惇与范纯仁都是历史名臣,徐诚忻大体还是了解一点的,所以敢向哲宗推荐。
“爱卿言之有理,可能是我太急了。”哲宗扬了扬头又说:“待朕亲政之时,便要将那些阻碍变法的顽固派一一清除,让我大宋真正成为傲视天下的中央之国。”哲宗早慧,虽然只有十七岁,但心智早已成熟,对那些蔑视自己的朝臣痛恨不已。
“陛下圣明,”徐诚忻趁热打铁,道:“自古以前想要改革都是千难万阻,陛下只要有这有股狠劲,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哲宗面泛红光,握了握拳头,心中对自己设定的方向也是充满了希望,恨不能马上就去实施。最后目光扫到桌子上刚才看的那份地图上,才想起今天找徐诚忻来的目的,忙把他叫过来。
“刚刚我看了,易州一带深入辽国腹地,我军驻防官兵也较多。广信、安信、永宁三军共十万有余,此处退可守,进可攻。我们铁卫营就去易州应该不会有大碍,徐爱卿到那以后可伺机剿杀辽军,打几个胜仗。”
徐诚忻听出来了,哲宗的意思是铁卫营此去做秀大于实战,关键要打几个胜仗。一来可以鼓舞全军的士气,二来也好堵了那些持反对意见者的嘴。这样一来,徐诚忻心里的压力大减,这差事明显是去捞功劳的。身后有八万守军帮着掩护,自己只需找准机会打几个突袭或者伏击战,杀他几百上千的,再让哪个文人鼓吹一下,一件大功唾手可得。
当然这种功劳水份很足,哲宗皇帝心里有数,徐诚忻也不想当真。不过,这样也好,铁卫营正缺少实战经验,就当是给他们练练胆,检验一下这几个月来的训练效果。
但是据易州送来的消息称,那边的辽军并不多,到时会不会找不到人打仗。想到这,徐诚忻建议道:“陛下,易州僧多粥少,我怕去了那里没我们什么事。不如让我们去代州吧,反正那里也缺人,我们正好可以帮帮他们。”
“不可。”哲宗一口否定,说:“代州虽然紧急些,但铁卫营才五千人马,去了作用也不大。而且辽军太多,铁卫营的机会就不容易找到,还是去易州更稳妥一些。”他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铁卫营对哲宗来说意义很大。这是第一支完全安他的要求建立的新军,就算打不了胜仗也决不能让别人当笑话。
如此,徐诚忻也就不坚持了,不过让他白白地捞一份功劳也是有些不太情愿的,总感觉心里怪怪的,象是偷了东西一样。
商定完毕,哲宗又问道:“依你看,这次辽人来袭会不会有大的企图?”
“应该不会吧,”徐诚忻不记得高太后期间与辽人有大的冲突,说道:“早就听杜子骞说辽军兵马调动较多,他们要是想打进来早就动手了,岂会闹得天下皆知还不出兵攻城的。当然,为保险起见,还是要做好二手准备,陛下最好能提前准备好军队粮秣。万一前方烽火燃起,能马上发兵北上,也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有理,朕也只能尽力而为了。”哲宗想起高太后不由皱了皱眉头。又道:“我之所以让你去易州,还有一个原因是杜子骞曾在那边经营过一段时间。李江北与袁汶二人虽难堪大用,但易州把总曹方甚是忠勇,也许是个可用之材。”
说起杜子骞,徐诚忻多少有些遗憾,本来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可以二人一起去前方杀敌,偏偏他在这个时候受了伤。而哲宗也是很看重他的,杜子骞年幼时曾是哲宗的侍读,关系自然非同一般。现在事情也商议得差不多了,便让徐诚忻顺道去看望一下杜子骞。
“爱卿即刻回去准备准备,三日后开拔北上,待你得胜归来,朕亲自设宴为铁卫营庆功!”
“谢主隆恩!”
拜别了哲宗,已经过了戌时五刻,大约现在的晚上八点多。想想今天的事有点多,干脆让两名亲兵先回营地,告知刘武自己明日再回。
徐诚忻离开皇宫直奔杜府而去,一路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正是晚上最热闹的时候。徐诚忻一路看着满街的行人,忽然有些迷惑起来:自己一个现代人,阴差阳错地跑到古代。现在又要为了这些古代人上战场,与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打仗,我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我一个局外人参合进来有必要吗?历史会因为我的这些行为而发生改变吗,又能有多少改变呢?
算算自己来宋朝也已经差不多一年了,对后世的各种记忆越来越淡,各种语言、行为习惯也越来越符合一个宋朝人的习俗。只是他的骨子里还是将自己与这个时代划分开来,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都是汉人、都是炎黄子孙。一开始只是努力想让自己活下来,过得好一点,随后又一步一步被逼着往前跑,他甚至没有仔细想一想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最后他又想起了自己在这个时代交的朋友,还有最亲密的家人沈晚晴、紫瑶、月儿等,瞬间为自己找到了前进的动力。他觉得自己已经属于这个时代了,因为这里有许多关心他、在乎他的人,就算为了他们也要保护这片土地、保卫这个国家。
“这当然是有意义的,”徐诚忻自言自语地说:“不管我能改变多少,至少要保护好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说罢,他抖擞精神,挥起马鞭直奔杜府。
杜子骞的杜府位天瓦林巷北段,与徐诚忻的新家相比显得冷清了许多。按现在的房产标准徐诚忻那儿是市中心,杜府只能算三环的样子,但这里更适合居住。
杜子骞的老爸杜中师现为正三品开国伯诸正大将军,听着威风,其实也是个闲职。因为自澶渊之盟后少有战事,偶尔有些边境冲突朝廷也不放在心上,根本用不着将军出马。也就是仗着年轻时立下的一些功勋,他才不致于被朝廷遗弃。
杜中师也是个聪明人,如今的世道没有他的用武之地,只能夹着尾巴做人。朝廷之中从上到下都是重文轻武,同品秩的文武官员在大街上相遇,向来都是武官让道,让文官先行。这已经是朝廷的一种制度,所以当年范仲淹受命北上抗辽时,硬要以文官的身份去指挥战斗。
这已经不是谁重谁轻的问题了,简直就是在歧视军人,在这种制度下怎么可能有强大的军队,怎么能不被人家欺侮。徐诚忻也是因为长期呆在铁卫营,又不用跟各处官员打交道,所以体会不深,否则以他的脾气早就跟人家干起来了。
杜府的下人一见徐诚忻也没通报,直接将他带进正厅,不一会儿杜中师便面带微笑的迎了出来。徐诚忻对这样的老将军还是很尊敬的,规规矩矩地行了礼。二人先后落座,丫环上茶,寒喧几句便进入正题。
“贤侄今天可是来辞行的?”老杜竟然一语道破他的来意,让徐诚忻大感意外。
“咦,老将军神机妙算,莫非你还学过算命?”
“哈.....”老杜笑道:“老夫还能猜到你是刚刚见过了陛下,然后才来的。”
“晕,”徐诚忻叹道:“老将军,我拜你为师吧,这招教我得了。”
老杜摇摇头也叹道:“老夫在家中枯坐十余载,每日冷眼旁观这京城的大小之事,若连这点玄机都看不透岂能领兵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