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朱丽华娘家不在县里,而是县下的一个小乡镇,到那坐车起码要三个多小时路程,所以每年赵家三口都是初四回娘家,初六再回来。要出远门了,赵灵灵还是很兴奋的,印象里姥姥家的镇上每逢过年都有大集,里面有卖各种零嘴、百货的,还有踩高跷的,可好玩了。赵灵灵初四一大早都没让人叫就自己起来了,帮着爸爸妈妈把东西收拾好,一家三口囫囵的吃口早饭就出发了。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总是很骨干的。九十年代初期的交通情况还是真糟心,数九寒天,赵家三口在车站足足等了快半个点,脚都冻麻了,大巴车才姗姗来迟,车一来一大帮人便蜂拥而上,赵有志抱着赵灵灵、后面紧跟着朱丽华随着人群往上冲,那劲头挤得赵灵灵脸都变形了。好不容易挤上了车还没有座,只能坐在临时加在过道里的小马扎上,还好有个好心人看着朱丽华抱着孩子坐在小马扎上实在不舒服,便和她换了个座位,朱丽华连连道谢。
县城的道路和几十年后肯定没法比,但好歹也是马路,等到了乡下那就是土路了。不,也不能说是土路,应该说是马路和土路参在一起,一看就是豆腐渣工程的板油马路被来往的车辆压得坑坑巴巴的,要不是偶然可见的沥青色,还真不知道之前是铺过板油马路的,大巴车开在上面和坐过山车似的,坐在后排的都能颠得飞起来,还好赵灵灵没有晕车的毛病,不然不知得吐多少回了。
在几十年后也就不到两个小时的路程,此时的大巴车开了接近四个点才到,赵灵灵觉得自己都要散架了,面有菜色,再看赵有志和朱丽华也好不到哪去,尤其是赵有志,接近一米八的个子蜷缩的小马扎上近四个小时,下车就开始狠跺脚,估计是麻了...
赵灵灵真不知道小时候自己是怎么过来的,居然对去姥姥家留存的都是快乐的印象,现在觉得光是来回的路上就无法忍受。此时的赵灵灵更加坚定了信念,得快点想赚钱的法子了,等有钱了就买辆车,再也不想这么挤大巴了。
赵灵灵的姥姥姥爷有四个女儿,朱丽华是家里的老三,两个姐姐和妹妹都是初中毕业就不念了,早早的嫁了人,婆家就在镇里,离娘家倒也近,能够经常帮衬照顾着。只有朱丽华继续念了下去,中专毕业后因缘际会被分到了县里的印刷厂,后来嫁给了赵有志,也算是走出来了。
姥姥家的生活条件在镇上还算不错的,家里步行到市集那也就二十分钟的路程,算是镇中心了。姥姥一生爱干净,家里家外都收拾得整洁利落,虽然没有儿子但也少了娶媳妇的负担,四个女儿出嫁也都有彩礼钱入账,老两口的日子过得倒也富足。
朱丽华回来的时候不多,基本也就是过年才回来一趟。因为是直接从婆婆家来,不好带什么显眼的东西,只是提前在百货公司扯了各色的布,再带些纱巾、头花之类的新鲜配饰,最后从镇上买些烟、酒、肉、糖和点心之类的带回去。 因为朱丽华不常回去,所以初四一到,几位姐妹也带着家人早早回娘家等着,几个小字辈更兴奋了,年年盼望着这一天,因为在这一天这位嫁到县里的三姨总会给他们带好吃的、好玩的。
“三姐、三姐夫!”赵灵灵的小姨朱丽丽看见赵家三口的身影热情的跑了过来,和丈夫一起帮忙拎东西,迎他们进门。听到动静的姥姥姥爷、大姨一家、二姨一家也都迎了出来,满院子都是大家高兴的笑声,姥姥见了朱丽华先赶忙拉住她的手仔仔细细的看了一圈,又抹了抹眼泪。
赵灵灵看见姥姥眼睛也一下子湿了,记忆中姥姥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并不算多,但却是童年记忆里给她温暖最多的一位老人,姥姥总是那样的寡语且温柔,每次和赵灵灵在一起都会一脸慈祥的看着她,给她这给她那,总怕委屈了她一般,这让家里其他的兄弟姐妹很是吃味。
“这是灵灵吧!又长高了,比我家大丫头高不少呢。看来这县里伙食就是好呀。”小姨朱丽丽摸摸赵灵灵的头感慨道。
朱丽华笑道:“好啥呀,都一个样。就是灵灵不挑食,给啥吃啥,窜的就快。”
“行了行了,都别站着了,先进屋吧,饭早就好了,就等你们了,咱们边吃边聊。”大姨朱丽娟招呼大家进屋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