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厅里,李同书和蔡景芝安坐。
李同书身旁,李天烨静立;蔡景芝身旁,李宇光静立。
李宇光外出游学三年,今天刚到家。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小儿子游学三年刚回来,蔡景芝和小儿子有说不完的话,李同书多数时候都是默默喝茶,偶尔才搭一句。
这时,黎晓华进了大厅。
看到黎晓华,李宇光双眼放光,顿时就忘了蔡景芝这个老娘。
心里骂了一句,蔡景芝叹了口气。
即使没有李天烨,黎晓华也不可能嫁给小儿子,原因无他,小儿子配不上黎晓华。
蔡景芝头脑极为冷静,她下判断,不会因为关系远近而受到干扰。
小儿子只是普通人,但黎晓华不是普通人。她蔡景芝当得起女中豪杰,而黎晓华则是绝世人杰。黎晓华是大才,是足以安邦定国的大才。
丈夫是绝对不会容许黎晓华嫁给小儿子的,丈夫容不下这种事。
对李同书和蔡景芝施过礼,黎晓华刚要和李宇光说话,李宇光就忍不住抢先道:“华妹,你更漂亮了!”
小儿子也太上不得台面了,蔡景芝皱眉。
黎晓华温婉地道:“二哥什么时候回来的?”
李宇光道:“我刚到家。”
咳嗽一声,李同书道:“小华,你也该出去游学了,明天就走。”
李同书和蔡景芝身旁,李天烨和李宇光都大急,但李同书说话,他们俩谁都不敢插嘴。
看了一眼李天烨,黎晓华躬身道:“是,师父。”
李同书又道:“天烨。”
李天烨大喜,躬身道:“师父。”
李同书道:“明天你跟我外出游历。”
李天烨张嘴,然后道:“是,师父。”
李同书带着黎晓华和李天烨出去了,李宇光刚要走,蔡景芝沉声道:“小光,娘有话说。”
耐着性子,李宇光道:“娘,您有什么话?”
沉默片刻,蔡景芝道:“你不要再想着小华了。”
眼睛睁大,李宇光激烈地道:“娘,我为什么不能想小华?”
看着小儿子,蔡景芝道:“娘已经问过小华了,她说你们只是兄妹。”
愣了片刻,李宇光红着脸,大声道:“我不相信!”
“你不信?”沉下脸,蔡景芝道:“小光,别说李家,就是整个坤阳,未婚男子哪个不想娶小华!你觉得你比得上李金辉,还是比得上寇云山?”
李金辉和寇云山都是坤阳年青一代出类拔萃的天骄翘楚,比之李金辉和寇云山,李宇光连两人跟前都凑不上去,差的太远了。
憋得满脸通红,好半天,李宇光道:“小华会听娘的话!”
摇摇头,蔡景芝道:“小光,就是小华同意,你父亲也不会同意。”
眼中有疯狂之意,李宇光道:“为什么?父亲为什么不同意?”
眼中厉色渐起,蔡景芝道:“小光,我们家容不下死缠烂打这么丢脸的事。你父亲容不下,娘也容不下。只要有一次,你就不要再想花天酒地了。”
刷地一下,冷水浇头,李宇光的精神头没了。
夜了,屋子里,坐在椅子上,李天烨愁眉苦脸,黎晓华在给李天烨收拾衣物。
一会儿,李天烨站起身来,走过去,搂住黎晓华的腰,脸贴在黎晓华的背上,轻声道:“姐,我舍不得和你分开。”
等了一会儿,黎晓华拍了拍李天烨搂着腰的手,轻声道:“男子汉大丈夫要拿得起放得下,师父要你做男子汉,做大丈夫,姐也是。”
听黎晓华提到李同书,李天烨松开了搂着黎晓华腰的手,没精打采坐回了椅子。
拿得起,放得下,这是李同书一直严格要求的。
对李天烨的教育,看着不显山不露水,但实际上,李同书呕心沥血,他几乎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对李天烨的教育。
太小,不懂事,李同书用戒尺告诉天烨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及至大了,懂事了,李同书就再没有动过李天烨一指头,而是用人格力量让李天烨更不敢违背他的话。
天烨睡了,一墙之隔,黎晓华听到天烨轻柔的呼吸声。每天晚上,只有听到天烨熟睡,黎晓华才会入睡。
现在,黎晓华却睡不着。
虽然没有明说,但师父的意思,黎晓华明白,师父希望天烨是她的丈夫。
为什么?
还有,表面上,师父对天烨的态度很正常,但实际上,师父对天烨是多么看重,或许只有师娘和她知道。
为什么师父如此看重天烨,却不让人知道?
天烨不是孤儿!
天烨来到李家不是偶然的,甚至成为师父的徒弟也一样。
天烨是谁?
天烨是谁,似乎大爷也不知道。
天烨是谁,能让师父这样?
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
清晨,一叶扁舟,载着师徒三人顺流而下。
坤阳地处偏僻,但在李家的经营之下,凭一己之力,使坤阳极其繁华。
坤阳的繁华,一小半都在坤江上。坤阳是生产基地,货物的吞吐量极大。
江里,大船多如狗,小船密似蚁。
两个小时后,在李天烨恋恋不舍的目光下,黎晓华上了岸。
岸边,有两个二十来岁的女子等着黎晓华,她们是黎晓华的伴游,而实际上,暗中还有保护的人。
黎晓华上岸后,小船继续顺流而下。
不知不觉,小船变了样,人也是一样,李同书和天烨都易了容。李同书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而天烨则成了一个小姑娘。
到了码头,上了岸,两人坐上公交车,去了火车站。
隆隆的火车声中,游历正式开始。
第一次外出,很快,天烨的心神暂时从黎晓华的身上转开,他兴奋地看着窗外的山川大地。
李同书带着天烨游历,先从南方开始。
每到一地,李同书都把当地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发生在这里的历史大事给天烨详细讲述。其中,尤以阴谋诡计、官吏欺上瞒下为重中之重。而且,每一件事,李同书讲解的角度都不是一个,他着重培养天烨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
每到一地,李同书的讲述有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崇祯大帝。
对崇祯大帝,李同书没有任何主观倾向,完全中立,只是如实地给天烨讲述历史,连历史影响都不讲,他要天烨自己想,自己悟。
此前,李同书告诉天烨真实的世界是怎样,而现在,李同书让天烨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跟着李同书,天烨看到了人世百态。
天烨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恶行,一个人可以无耻到什么程度,可以坏到什么程度。
同样,天烨也看到了淳朴的善,简单的美。
再有,不论见到什么样的恶行,天烨多么愤怒,他都不能干预,李同书教给天烨最重要的一课,忍。
天烨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