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渤海之滨。
此时,正值阳春三月。
夏日炎炎。
一群村民坐在田坎上,看着绿油油的稻田,一边抽烟一边聊天。
“这朱村长真是大才啊,没想到,盐碱之地里居然还能种水稻。”
“听说这水稻能亩产万斤,也不知是真是假。”
“你还担心真假?去年你不也是不信那土豆能亩产千斤吗?结果呢?!”
“哎,这土豆怎么都好,就是太多了,咱都吃吐了。”
“最近几年一直闹旱灾,很多地方已经开始饿死人,若是朱少爷这水稻能发出去,肯定能养活不少人!”
“李老二,你管其他人死活干什么,咱们自己都不够吃饱饭呢!”
“就是就是,干好自己活就行了!”
……
听着村民的话,远处的朱庆笑容满面。
现在是崇祯十二年,正值内外交困之际。
外有外族入侵,内有洪涝旱灾。
在这个年间,老百姓的诉求还真是简单。
只要能吃饱,就万事大吉了。
但对于朱庆来说,他的想法远远不止于此。
他本是后世的一名普通白领。
每天的工作,就是看守快递仓库。
结果回家的路上,被一辆大巴车给撞飞出去。
醒来后,发现自己穿越到另外一具身体上,名字也叫朱庆。
和前身不同,自己老爹在燕京当官,官位不详,一年半载很难回村一次。
所以朱庆很小就被当地村民领养,对于自己老爹印象很是模糊。
结果这些年又是旱灾,又是水灾,村民们食不果腹。
而在这危难之际,朱庆发现,那座快递仓库也跟自己穿越来了。
里面的东西大部分都还在。
朱庆从中找到一麻袋新鲜土豆。
总算解决了村子的温饱问题。
不到一年,村子里的人口开始多了起来!
而朱庆,也被大家推上了村长的宝座。
这可是破天荒,头一回。
要知道,只有德高望重之人,才能担任村长位置。
可想而知,朱庆在村民心中的位置有多重。
今天,是春播的好季节,朱庆召集所有青壮年,进行播种杂交水稻!
“村长,你在哪,你父亲来信,要从京城回来找你了!”
朱庆正在视察水稻的时候,路边忽然跑来一名青年。
“我老爹终于回来了?”
闻言,朱庆不禁一喜。
说实话,他对这个老爹还真没什么印象。。
据他了解,他老爹在京城当官。
但一直得不到重用。
而朱庆也是一个不甘平凡之人。
他一直等着自己老爹回来。
共谋大事。
……
与此同时,距离村落不远处,一名中年男人正大阔步的向前挺进。
身后之人,是一名嘴不沾须的白面男人,年纪约莫五十来岁。
“承恩啊!朕有一事不明,你说这河南贼寇一事,为何会越剿越多?”
“朕不是让人开仓放粮了吗?”
“启禀圣上,贼寇之事,自古以来就有,跟陛下无关,若非甘肃地区持续出现旱灾,而朝廷粮仓数目有限,也不会出现这般事情……”
“朕知道,但朕不甘心啊,朝廷中几十位大臣,居然没有一位能为朕出谋划策的!”
为首中年男子,声音里带着一丝悲戚。
似有不甘,更有恼恨。
此人便是当朝皇帝崇祯!
而另一个,正是陪伴了崇祯三十年的当朝太监王承恩!
提到文武百官,朱由检很是愤恨。
他不恨百姓,只恨这些诶文武百怪。
当初他诛杀了魏忠贤,本以为朝堂能上下一心。
没想到,他困难时向这百官捐银子的时候,居然一个人都拿不出来。
那些贼寇更是越来越大,无一人可阻挡。
若非正是用人之际,他早就将这些官员尽数诛杀!
内心沉闷的朱由检,也不知是犯了哪门子经,居然离开京城,来到这渤海之滨。
“承恩,出宫之后,你我即是普通人,喊我老爷就行。”
接着,崇祯忽然想到什么,提醒道。
“是!老爷!”
王承恩常伴崇祯左右,当然也看得出来,朱由检是怒了!
这些年来,朱由检承受了多少压力,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甘肃旱灾,河北水灾。
起义军并起,朝廷举步维艰。
朱由检有心救灾,却无力拿出更多的银子。
朝堂上,那些往日心比石坚的大臣,如今让他们拿银子出来,居然一个个都跟自己哭穷。
就在二人心思各异的时候,已经到了村子门口前。
看着田野里到处种植的禾苗,朱由检震惊不已。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渤海之滨是一片盐碱之地。
作物很难生存。
可如今,居然有人在盐碱地里种水稻。
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里不是渤海之滨吗?为何会有水稻种植?!”
朱由检虽然是天子,但也懂农业,自然知道,只有南方和北方一些地区,才能种植水稻。
“回老爷,这里确实是渤海之滨,是一处渔村,可小人记得,这里貌似不产水稻!”
王承恩也是茫然,这里距离京城不远,所以,他对这里熟悉。
“真是怪哉,莫非这些水稻真能长成?走,去村里问问!”
朱由检惊疑不定,带着疑惑,和王承恩走了进去。
两人刚进村子,就看到一个年轻人迎面走来。
青年大约十五六岁,气质非凡,样貌堂堂。
“爹,你终于从京城回来了,儿子我等你好久了。”
开口的第一句话,直接就把朱由检二人搞懵了。
爹?
王承恩看向朱由检,又看向朱庆。
怎么回事?
难道这是陛下在外的私生子?
可没听过陛下在外宠幸过哪位女子啊?
王承恩是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
但朱由检更是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
自己什么时候多出了一个儿子?
王承恩刚想解释,却被朱由检一个眼神止住了。
眼神犀利的朱由检发现,在这个少年身后,居然站着的是里长。
明代实行的是里甲制度,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
而管理者便被称之为里长,等同于现在的村官。
而现在,身为一方之主的村官,居然还对一个少年言听计从。
看来,眼前的少年不简单啊。
“呵呵,最近京城事务不多,所以我便抽空回来看看。”
朱由检轻轻一笑,算是认了这个儿子。
“爹,你在京城做官多年,辛苦了。”
朱庆这话比较真心。
瞧瞧这老爹,穿着居然这么朴素,随从都才一个。
看来,在京城混得比较惨啊。
不然也不会连个像样的马车都没有。
连儿子,也是寄养在村里。
“呵呵,不辛苦,不辛苦。”
这话一出,朱由检二人恍然了。
两人都是聪明人,知道眼前的年轻人是认错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