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中西部伏羲山东麓,有一处千年古县,岐山县。岐山隶属鹰城市管辖,地域广阔,辖7个镇,13个乡,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环山,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
在南城墙寿星阁附近有一条荒凉而破败的胡同,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1983年6月10日,岐山县城关镇寿星阁胡同王守诚家中又添了一丁口。他就是王守智,在兄弟中他排行最小。
父亲王守成家境相当贫寒,在其两岁的时候,母亲就走了。父亲是个掌勺的靠给饭店做饭把他养大,整日好吃懒做,顾不上家里。更没留下什么家产家业的,活了四十多岁得肺炎去世了。所以王守成也没什么文化,高小毕业,识得几个字。在家经常躺床上看小说,眼睛也熬近视了。到十六七岁时经邻居林师傅介绍到了厂里做学徒工,从锻工、钳工到车床、机修算是做了一辈子工人师傅。
王守智的母亲刘梅也是家中独女,家有一亩三分地,日子还过得去,读书读到高中恰逢**弃学。**结束后,给城西一所小学代课,后又到农村代课几年。嫁给王家后,就在家操持家务。七十年代先后生下俩小子,老大王守仁和老二王守义,这俩个娃从小被母亲管教的好,学习好,先后都考上了大学。
待到王守智上学时,家中要供三个孩子读书,家里境况愈发艰难。母亲常常要给人打些短工,外面摆摊,赚些收入补贴家用,就逐渐忽略了三儿子的学习。就这样守智边玩边学,马马虎虎的上了初中。待到考高中时,成绩离一高分数线差了10分,(那时高中比较难考,中师中专出来不好安排,都不愿意上)。当时一分就是一千块钱,差十分交个七八千块钱也能上一高,城里多数学生都是交费上的。守智家里实在是拿不出这么多钱,遗憾而又无奈,守智挨了不少家里埋怨。母亲电话向一农村高中教学的表妹打听,农村的高中分数线低。家里商量好准备过去时,路上碰到一要好邻居。听邻居说县城西北刚办了一所高中正招生呢,这样不用寄宿学校,在家好照看,邻居说他认识这校长,可以直接把守智带过去报名。守智的母亲听着不错,千恩万谢了一番。
就这样守智上了一所新办的高中,其实是县里一所中学和幼师学校新办的高中。这所学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新招了一批刚毕业的老师,很多学科还没有老师,从初中临时请了几位来代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