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曹操看到汉献帝的圣旨,也就知道蔡瑁已经暴露了,此时再也不能对蔡瑁抱有任何幻想了,迫于形势之下,曹操不得不让手下兵马加速前进,而徐晃被曹操拜为先锋大将,领兵两万到达颖水支流处,却前后两次被赵云部队伏击,损失不小,只能等待曹操大军抵达。而颖水支流上多出来的浮桥让曹操对于进退之事颇有迟疑,心中稍定之后与赵云约定三日之后渡河,曹军众将皆是云里雾里。
中军营帐的众人虽然大多不理解曹操的意思,但依然有几个人隐约猜到了曹操的用意。其实三天之约不过是曹操缓兵之计,他并非要真的想要渡河与赵云决战。之所以曹操不愿意与赵云在此决战,也是从整体战局上面来考虑的。三军齐进的曹军,加上已经暴露的蔡瑁部队,若按照计划进行,则可以对汝南已经形成包围之势,但如今蔡瑁部队已经暴露,想要彻底包围汝南已经无法实现了,但曹军的实力依然占据上风,因此曹操心中并没有太大的担忧。汝南的北面有颖水支流的阻挡,从赵云之前的行为来看,刘备军在此一定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曹操即便是想要渡河,也绝不会那么轻松,很有可能会在渡河的过程中遭遇到赵云的阻击,而赵云之前的言辞和行为,在曹操看来不过只是激将之法而已。可若是让曹操就此放弃颖水北岸的话,他也不愿意,因此曹操想到了一个两全之策,而与赵云的三日之约,便是这两全之策的铺垫。
曹操虽然并未将自己的全部想法告知众人,但大体上的思路也算是说了出来,说完之后众人才恍然大悟,接着曹操便开始安排手下将领们各自要执行的任务。这一次,徐晃依然是曹操安排的前锋部队,只不过他的任务不再是渡河,而是顺着河流向西达到颖水支流的上游,从上游渡河之后,尽快与从宛城出发的夏侯兄弟汇合在一处,共同进攻汝南的西面,之后又安排张辽领兵六万则率领大军尾随徐晃,作为攻打汝南的第二梯队,至于曹操本人,则是留在本地。
起初众人并不同意曹操留在此地,因为实在太过危险了,但是曹操很清楚,若是自己离开,那么赵云很可能会发现己方的动向,如此一来便有机会识破自己的计策,因此他才执意留下来。当然为了不暴露军营中的真实情况,曹操还是做了不少的安排,而此时他手下的兵马也有近两万人,虽然不能渡河对战,但守住颖水北岸的任务还是可以完成的,同时曹操也要佯装造桥渡河,以此来麻痹对手。曹操的真正计划也并非是一直留在此地,毕竟他作为三军主帅,若是不前往前线,还是有些不放心。他只需要在这里佯装一段时间,然后假装渡河,与赵云交战无法取胜,然后形成僵持的局面,最终确保徐晃、张辽的部队能够顺利地与夏侯兄弟汇合即可,而到了那个时候曹操本人就可以离开此地了。
曹操在颖水支流北岸停留,为的就是牵制河对岸的刘备军,曹操可是率领了十万兵马来到此处。而刘备军的确可以仰赖颖水支流的地理优势,但若想在此处阻截自己,至少要投入三万以上的兵力才有可能,而以曹操对刘备军的了解,若是赵云带领三万兵马驻扎此处,那么刘备剩余的兵力绝不会超过五万之数,而徐晃加上张辽的兵力就有七万之多,再加上宛城出发的五万兵马,在数量上完全压制了刘备军,一旦汝南西面告急,那赵云在此驻防的士兵必然军心大乱,不得不前往救援,而曹操安排在颖水支流北岸的部队,甚至不需要真的发动进攻,只需要装作要进攻的样子,就足以威吓汝南北面,让刘备军顾此失彼。
再一想到武平的于禁、李典,曹操觉得即便是失去了蔡瑁的支持,他依然有足够的力量完成对汝南的攻击。同时,他也不得不嘲讽一下刘备军的部署,若是易地而处,曹操根本不会分兵各处,而是选择集结优势兵力,打对方的立足未稳,就比如在颖水支流处,便可以提前渡河埋伏,甚至可以全歼徐晃那支冒进的先头部队。同时,曹操并不认为在河对岸设置重兵是好计谋,而正是因为曹操识破了对方存在的隐患和错误,才能做出适时的调整。
不得不说若是一切都按照曹操所想的那般,汝南的确就危险了,可是曹操虽然用兵如神,但却有些忽略了他的对手。诸葛亮,那可是《三国演义》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不论是识天、认地、辩人,真可以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等情节,都是被无数人熟知的内容,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面对汝南如此大的危机,怎么可能犯下曹操所说的那些错误呢?而吴晨正是基于对于诸葛亮的信任,才愿意相信诸葛亮可以帮助刘备化险为夷,而吴晨在了解了诸葛亮的排兵布阵之后,更是从心眼里佩服这位著名的军师。
诸葛亮的一切布置,都是基于吴晨早先所提供的情报,蔡瑁偷袭的情报,曹操出兵的情报,甚至是曹操三路大军的部署,皆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而这些情报起到了改变战局的作用,毕竟在战事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对方的动向,这对于战略的部署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他才能够如此轻松的布划全局,除了应付汝南之危以外,吴晨所提供的情报更是让诸葛亮有了能够扩大战果的机会,毕竟汝南这么小的一个地方,还不足以支撑刘备未来的发展,而刘备在接触了诸葛亮之后,就已经知道了诸葛亮整个的战略部署,而在诸葛亮对于全局的部署中,荆襄之地,绝对是他的核心,因此诸葛亮对于荆襄之地的控制欲望,远非其他人能够了解。而对于荆襄之地的图谋,诸葛亮并未向吴晨细说,尽管吴晨知道一些,但绝没有想到诸葛亮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非常细致的规划,这些事情此时暂且不提。
再说曹操那边,送走了徐晃、张辽的部队之后,曹操也并没有闲下来,毕竟只有三天的时间,他需要准备充分,以此来迷惑赵云,为徐晃、张辽争取时间,同时曹操也必须做好战斗准备,毕竟三日之约可是实实在在的。
再说赵云这边,其实诸葛亮在颖水支流的南岸是安排了重兵,统一由赵云统帅,而之前赵云之所以能够顺利的战胜徐晃两次,也是因为诸葛亮提前做好了部署,不论是最初的伏击还是后面的拆桥、搭桥,都是诸葛亮计谋的一环,为的就是让曹操起疑心,而不敢贸然进攻。当然,诸葛亮为了保险期间,还是布置了重兵,万一曹操手下将领耐不住性子真的冲过河来,那赵云的部队一样可以迎头痛击对方,因此赵云与曹操相见时,那些山林中的旌旗、尘土并非是疑兵,而是实实在在的部队,甚至可以说刘备军的主力就在此处,因为这里可是囤积了刘备近五万的兵马。
只不过曹操前来打探并与赵云约定三日再战之后,这五万兵马就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关平领兵两万,顺着颖水支流而上,前往关羽所在之地。第二部分则是由周仓领兵两万前往汝南的南面,支应关羽、关平两支队伍,同时能够起到牵制出兵宛城的夏侯兄弟,而第三部分则是留下的不足万人,由赵云统领,一方面是为了让曹操相信此处留有重兵,而另一方面也是确保汝南北面的安全。而这里自然还需要交代一下关羽,在曹操出兵的时候,关羽就已经领兵两万前往颖水支流的上游等待了,他所等的正是曹操派来与宛城夏侯兄弟汇合的曹军。诸葛亮预料到曹操会调集重兵绕过颖水支流,与夏侯兄弟汇合,因此才早早布置关羽在此等候,同时为了确保关羽的安全,又调关平来此处支援,只要关羽、关平父子二人能够再次阻击曹军,那么后面的战斗将继续朝着有利于刘备军的方向发展。
虽然诸葛亮做了很多的部署,但实际上他并不想就此彻底击败曹军,因为他需要曹操的帮助,若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击退了曹操,那各路诸侯甚至来不及出兵相助,自然也就无法实现诸葛亮对于荆襄之地的谋划。同时,诸葛亮也很清楚,曹操在得知蔡瑁暴露的消息之后,必然会加速进军,想要在其他诸侯未能形成合力的时候拿下汝南,因此诸葛亮才将计就计,想要给曹军迎头痛击,让曹操速战的计划破灭,而曹操自然不甘心失败,双方只要能够在汝南形成对峙,那其他各路诸侯的援兵才能真正的进入到荆襄之地。
一旦这些诸侯进入到荆襄之地,那刘琦所要承担的压力必然骤增,而刚刚上任,又损失了蔡氏家族这也的柱石,荆襄内部想不混乱都不可能,到那时候,刘琦所能依赖的除了刘备更无他人,在乱世之下,诸葛亮更有机会施展自己才华,只要能够顺利的平定荆襄的乱局,那么距离刘备占据荆襄也就不远了,一旦占据荆襄、汝南、徐州等地,那刘备的实力将得到空前的增长,那是不论攻伐曹操还是进兵西川,都是刘备占据主动。而荆襄之地的归属权确实是诸葛亮极为看重的,而这里才是他所有战略规划的核心所在。
欲知曹刘之战将如何发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