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吴晨与赵云一起来到新野,为了未来的发展提前做准备,叮嘱了赵云很多事情。而结束了新野之行回到荆州之后,吴晨越发感觉时间不够用,很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称心的帮手,而卧龙凤雏自然是吴晨最先想到的人选,于是安排胡驳打听关于两人的下落,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的让吴晨得到了关于卧龙岗的消息,于是吴晨便马不停蹄的赶往卧龙岗。如世外桃源般的景色让吴晨流连忘返,甚至有那么一刻都想要放下身上的担子,只是迫于形势压力,他不得不继续努力前进。而来到卧龙岗的那一刻能是心潮澎湃。
吴晨十分谦逊,对迎面出来的人躬身、作揖,以示尊重。就连说话的声音都很轻。
“家父的确姓诸葛,不知先生所为何事?”年轻的男子又问道。
既然已经确定了这里就是自己要找的地方,吴晨也就放心了,于是向对方简单的进行了一下自我介绍,并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同时也询问了一下对方是否就是自己要找的诸葛亮。
年轻男子见来访客人是要找诸葛亮,知道对方是认错了人,于是解释自己并非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的弟弟,名叫诸葛均,自己的哥哥诸葛亮此时正在屋里看书。
吴晨是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的运气居然如此好,第一次来到这里就有机会结识诸葛亮。于是赶紧再次向诸葛均表示自己的来意,希望诸葛均能够传达吴晨的意思给诸葛亮,同时为了表达自己的迫切之意,更是让诸葛均代为传达自己的心情。
诸葛均也能够从吴晨的言语中感受到那种急迫的心情,于是也并未耽搁,转身回到屋中,将外面的事情都一一告知诸葛亮。
尽管此时的诸葛亮刚过弱冠年纪,但是他天资聪慧,自幼就开始熟读各类书籍、文章,心中早有韬略,只是因为年纪不大,对于外面的世界也没有太多的向往,所以一直留在家中继续学习。其实,此时的诸葛亮并没有太大的名气,并不是因为此时的诸葛亮比被刘备请出山的时候能力有多少差距,而是心态。
吴晨其实对于诸葛亮早就有意结交,一方面是《三国演义》中对于诸葛亮的描述实在让吴晨无法忽略这样的大才;另一方面就是诸葛亮的赤胆忠心、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是吴晨特别敬佩的;最后的原因,其实是吴晨最不理解的地方,以诸葛亮常年在卧龙岗的情况来说,他又是如何了解这天下大事的,若是对于这天下大事不够了解,又怎么可能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给出“隆中对”,而“隆中对”提出的三分天下的理念或许并不是诸葛亮最先提出,但绝对是最适合刘备发展的路线,而诸葛亮出山之后也的确是按照自己之前的战略去实行的,只是刘备的仁慈让他放弃了荆州,而攻打西川时,有因为仁慈而损失了庞统,若是刘备足够狠决,按照诸葛亮最初的建议取得荆州的掌控权,与东吴联盟,进而再取西川,之后的天下是否姓司马还不好说。
而诸葛亮在没有出山之前就已经有了如此清晰的战略规划,除了说明诸葛亮有出色的才能之外,是不是诸葛亮也有特殊的或许消息的渠道呢?而吴晨最近一直都在构建自己的消息网,若是能够在这件事上借鉴诸葛亮的经验,说不定自己的消息网络会构建的更加迅速,收集消息也会更加效率和准确。当然这都是吴晨自己的猜测,毕竟诸葛亮也并非一直都在卧龙岗中,外出时自然会与外人接触,这样也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只是这种道听途说的方式,是否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就不太好说了。
对于诸葛亮吴晨有着自己结交的目的,而诸葛亮并不清楚这些,而听到吴晨的名字时,诸葛亮也是十分惊讶的,这个人他并不是不知道,毕竟他本身就住在距离荆州并不算远的南阳,荆襄之地出现了一个如此天才的年轻人物,自然会有不少人去关注,而诸葛亮这样一个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的人,对天下之事如此关心的人,又怎么可能忽略掉这样的一个人物呢,只是诸葛亮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年轻的翘楚,会来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毕竟相对于此时的吴晨来说,诸葛亮的名气要小很多,对方又是从什么地方得知自己的消息呢?而对方今日来到卧龙岗又有什么目的呢?一系列的问题都是诸葛亮自己想不明白的,既然诸葛亮无法自己解答,那么不如就见一见这位年少有为的英雄人物。
诸葛亮听自己的弟弟说完之后,亲自从屋里面走出来,迎接来访的吴晨。吴晨原本并没有想到诸葛亮会亲自出来,只要对方同意见自己一面,他就已经非常知足了。而如今,诸葛均的前面走出来一个年级比他稍长一些,样貌更加英雄的男子,不用问,吴晨也知道这个人就是自己要找的诸葛亮了。他没有想到诸葛亮居然会如此平易近人。
当然,吴晨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的想法,也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内容给他留下了过于深刻的印象。刘备何许人也,汉室宗亲,当今天子的皇叔,被曹操认为是与自己一样的当世英雄,就是这样的人,诸葛亮还让对方三顾茅庐,还在睡醒之后吟唱: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一副慵懒散人的样子,仅仅凭着胸中万千沟壑,在刘备万般恳求之下,才肯出山相助。而此时,吴晨仅仅是一个荆襄之地的小官,名声并没有多么响亮,若不是长沙一役设计擒住了东吴大将太史慈,或许在这个世界根本没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可就是自己这样的人,居然能够让诸葛亮亲自出来迎接,吴晨心里那叫一个感动啊。
其实说实话,吴晨还是有些妄自菲薄了,诸葛亮也并不是真的没有眼色之人,他之所以让刘备三顾茅庐,是因为他成竹在胸,他知道刘备对于人才的渴望,知道刘备对于失败的痛恨,知道刘备对于匡扶汉室大业的执着,才敢于那么做。而此时不比那时,相对于隐居在卧龙岗的诸葛亮来说,吴晨的名气更大,地为更高,最为关键的就是诸葛亮对于吴晨曾在长沙之战中所使用的战术非常认可,甚至反复研究了很久,心中对于吴晨早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所以才会听到吴晨的名字之后亲自出来相迎。只是吴晨过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进而忽略掉了眼前的事实。
诸葛亮来到门口自报姓名之后,赶紧将吴晨请到了屋子里面。两人心中对对方都有着充分的敬意,因此言语之间颇为和谐,诸葛均看到如此情况,自己便知趣的退了出来,虽然诸葛均的年纪此时并不算大,但是他一样有着非常好的判断能力,他自己的哥哥是什么人物,他自然是清楚的,而吴晨与自己的哥哥年纪相仿,今日如此刻意地寻来,自然是有很重要的事情,他知道两个人要谈论的事情,短时间内可能无法结束。
简单的一番交谈之后,吴晨之前紧张激动的心情渐渐平复了下来,因为他能够从诸葛亮的言辞中感受到,对方并不是那种心高气傲之辈,对自己的态度也十分谦和,这的确让吴晨很受用。
吴晨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是他自己本身有着明确的目的,为了自己规划中的未来,他自然是希望此时就能够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可即便他心中的有这样清晰的目标,但是也不能两人见面之后就直接谈及此时,而吴晨自然也要“考验”一下诸葛亮,尽管可能是班门弄斧,但是吴晨还是要看一看此时诸葛亮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于是吴晨便将话题逐渐转移到当今天下的局势上面,中原的曹操、河北的袁氏、荆襄的刘表、江南的孙权、西川的刘璋、汉中张鲁、西凉马腾自然是他们谈论的主要人物。吴晨并没有表达自己的见解,而是想先听一听久在卧龙岗的诸葛亮对于这天下大势是如何看待的。
“若以一言概论天下之势,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汉世自高祖斩蛇起义,收天下兵马,历文帝、景帝,至武帝、宣帝时盛极一时,光武帝即为再续前景,如今已历二十余世,绵延近四百年,然宦官、奸臣当道,汉室不复昔日荣光,至此已有数十年,而今诸侯并起,能人辈出,虽百姓之苦亦百姓之幸。”诸葛亮继续说道,“乱世之至,治世之兆。愚见百年之内,必归于一统。”
诸葛亮所说之事,吴晨自然是知道的,但是并不是他在乎的,于是又问道:“若以先生之意,何人可为此事?”
“曹孟德,虽势不及袁氏,然挟天子之令,诸侯莫敢不从,且占据中原之地,吞河北袁氏不过数年之功,彼时挥军南下,荆襄、江南不可敌,是为天下归于一统之首。”诸葛亮不紧不慢的说道。
欲知诸葛亮将为何认为曹操最强,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