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初一后几天,按照鲁中国过年的风俗自然是访亲拜友。当然这几天最重要的是大年初二回娘家。回娘家,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汉族岁时风俗。每年正月初二、初三,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建国家也不例外,选在了大年初二这一天回娘家,建国更愿意称为回姥姥家。母亲早就在年前给建国的二姨,三姨,以及两个舅舅捎信,一起初二这天回娘家,也好一起团聚一下。(建国母亲有两个哥哥,两个妹妹。)
那个年代还没有小轿车,走亲戚一般骑自行车或者人力三轮。而建国父亲属于那种早富起来的一群人,家里早早添置了拖拉机,自然回姥姥家开着自家的拖拉机,那时候还算是比较风光的。吃过早饭,父亲就忙着发动拖拉机,由于天气寒冷,拖拉机往往需要用摇把发动好多次才能点着火。
建国的任务就是帮父亲按着闸压,建国这里把闸压按住,父亲拿着摇把鼓足了气,使劲的摇了起来,在转速最快的时候,父亲一句“丢”。建国赶紧放了闸压。只见拖拉机“咚咚”响了几声,还是没打着火。就这样父亲一次又一次摇着拖拉机,一般5-6次后。随着父亲的一句“丢”,建国松掉闸压,拖拉机终于“咚咚咚”欢快的响了起来。父亲也在这冬日的早晨累出了一身汗。
随着拖拉机的发动,父亲赶忙驾驶着拖拉机挂上车斗。母亲适时的往车斗里装上了回娘家的礼物,有肉、果子、烧鸡、一些礼盒等等,还随手扔上了两捆玉米杆,当做座位。然后就招呼着孩子,赶紧上车斗。不过,建国和超国一般不会坐在车斗里,更愿意坐在拖拉机驾驶位两边的车帮上。像两个守护神一样,守护着父亲。
一切准备就绪,父亲驾着拖拉机,朝姥姥家驶去。不大一会儿,就进入了姥姥家的村庄,父亲放慢了驾驶速度,遇见熟悉的人,也会停车寒暄几句,母亲更是如此,这个大爷,那个叔叔的打着招呼,毕竟这是母亲长大的地方,所以母亲今天也格外的兴奋和高兴,打招呼的声音也比以往大了许多。
车刚驶入姥姥家的胡同,就看到姥姥姥爷,舅舅和表哥们已经迎了出来。父亲忙着和姥爷舅舅们打招呼,散着香烟。母亲则忙活着把大包小包的礼物给拿了下来,建国也一手提一个朝姥姥家走去,嘴里还一个个喊着“姥爷,姥姥,大舅,二舅。”
姥爷他们嘴里应着还笑着说母亲:“你看看,不让你们拿那么多东西,还拿,人来了就行了。”
进到姥姥院子里,堂屋里早就摆好了客桌,上面放着一些瓜子、糖果、茶水等,厨房里也早就备好了菜肴。姥爷,舅舅他们把父亲迎到了客桌上。
“兄弟,你先在这里坐会,等等二妹和三妹家,估计也快来了。”
舅舅话音刚落。就听胡同口喊了起来:“大哥,二哥,咋回事呀,还不来迎客。”
一听就是爱开玩笑的二姨夫过来了,大家又急忙走了出去,果然是建国二姨夫和三姨夫一起过来了,后边还跟着二姨家的两个孩子和建国同岁的春雷,和超国同岁的春雨。以及三姨家略小的表弟志聪。
建国和超国直奔三个表兄弟而去,在胡同口几个孩子就已经叽叽喳喳的聊开了,无非是一些过年的喜闻乐趣。
刚进到姥姥家院子,二姨夫就和建国开起了玩笑:“大国,二国,你们来的怪早,给恁姥姥磕头么?”
建国也不客气:“俺等着俺春雷哥一起呢,要不你看不见,俺嗑了你也说没嗑。”
又是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接下来的流程和年初一差不多了,大家忙活着先给姥爷老娘磕了头。小一辈的又互相给姨,姨夫,舅舅,妗子磕了头。当然,头不白嗑,每个孩子又得到了一大笔压岁钱。
父母亲和姨夫他们按照老规矩去姥姥村里的近亲长辈磕头去了。
刚拿到压岁钱的建国和表兄弟他们,就飞奔着去姥姥村上的小卖部去了,不出意外,马上压岁钱就换成了爆竹,玩具手枪等。
在这段时间,姥姥的小院子又成了孩子们的天下,玩爆竹,拿着玩具手枪对喷,直到舅舅和表哥们端着盘子上菜,这几个孩子才停止了玩耍。男人们自成一桌的开始了他们的酒局,女人和孩子们一桌,一个个的大快朵颐。
男人的酒局一般会持续三个多小时,一个个的喝得马上站不住脚了,才会停止。酒局停止后,姥姥会烧了一些热水,让三个女婿喝点水醒醒酒。待头脑稍微清醒点了,也意味着要回去了。姥姥会早早的把要回的礼品准备好,一件件的放在三个女婿的车上,一番道别,各回各家。
因为父亲喝了酒,回去的路上,建国和超国再也不敢坐到车帮上了,只能老实的坐在车斗里。父亲一路上开的有点歪歪扭扭的,惹得母亲一直埋怨:“告诉你少喝点,就不听,开慢点,开慢点。”在母亲的埋怨声中,也终于安全到了家。停下车,父亲就呼呼大睡去了。
从初二一直到初七八,父母亲要么去别家走亲戚,要么有亲戚来自家。过程都是大同小异,父亲也整天醉醺醺,都是酒局,饭局。建国长大后,也参加了一些这样的酒局,感觉挺累,但是仔细想想,这也是中国人维护关系,表达情感的一类方法。忙活了一年的劳动人民,借着春节,团聚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喝点酒,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累并快乐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