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失踪之事这几日传的沸沸扬扬。长安城中,无论大街小巷贩夫百姓、王公贵族都对此事讨论不绝。寻常百姓议论不过是闲来无事消磨时间,因为这个对他们本身影响不大。但对于吃朝廷俸禄的官员来说,无疑是次政治上的震荡。不知从谁口中传出消息说,太子已经遇害,等皇后娘娘下葬后,要重新立东宫之主。最有希望进驻东宫的非汉王莫属。造谣者还煞有其事的说出汉王入驻东宫是顺应天意。为什么呢?
第一,汉王在皇子中无论身份、年纪、威望、能力仅次于失踪的太子杨广(杨勇已废)按照立长立谪的原则,汉王当仁不让。
第二,皇帝年事已高加上太子失踪应早早确立皇储人选以便稳固人心,延续大隋血脉源远流长。
第三,太子失踪必定会引起朝中局势的动荡。早早确立人选对江山社稷起着凝聚的作用。
总之这两天汉王入驻东宫的呼声最高。百姓对此议论纷纷,而朝中大员要么则是纷纷观望静待时局变化,要么就是缄口莫言不发表意见。身居深宫的杨坚还不知道外面因为太子失踪大隋面临着新一次的挑战。
长安城中各方势力因太子失踪变得活跃起来。这两日常常有人来楚国公府打着拜访的名义前来询问结果。来问的不是太子以前的亲信,就是杨素的门生。为了安抚人心,对此杨素通常是以礼相待,闭口不谈此事只交代他们回去静候消息。几日下来,之前依附杨广的官员内心慢慢的焦虑起来,可又没有办法,只能在自己府邸等候消息。
“父亲,你说要是太子真的遭遇不测,那我们以前所做的努力不都白白浪费了吗?”许国公府,宇文化及一脸焦急的说道。当初杨广镇守扬州时,曾极力拉拢宇文述。宇文述人老成精,当时杨勇还是太子,他没有当面答应。这事被儿子宇文化及知道后,极力劝说宇文述让他看清形势未雨绸缪。现在加入杨广的阵营,日后杨广为太子那他们宇文家就是水涨船高必回被杨广引为心腹。若等日后杨广入驻东宫后在表明立场,那时可就为时过晚了。宇文述深以为然最终下定决心效命于杨广。从这点上来看,宇文化及还是颇有政治头脑的。只不过他当初劝说宇文述跟杨广的原因是因为两人私下比较玩得来,这一点宇文述也知道。正因为杨广看重自己的儿子,宇文述便想通过这点与杨广建立同盟关系。日后杨广登基为帝,那么他们宇文家可保富贵。
现在杨广这个太子遭遇刺杀,现在虽然还没确定是否死了。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真死了。那么他们宇文家为了家族巩固必然会重新选择战队。毕竟在这个时期世族门户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宇文家是北周世族又是京城大户,一旦因为政治上走错了一步被他人取代,势必会令家族地位在京城跌落谷底。到时候别说保住荣华富贵,能保住命就不错了。
“给你说了多少次了。成大事者心性要沉稳。你看看你都成什么样了。太子失踪,着急的又不止我们宇文家,你看看人家楚国公都不慌张,你怕什么。”宇文述对于这个儿子既是疼爱又是头疼就是没办法。谁让宇文化及是长子呢?宇文家以后想要官运亨通,家族香火代代传递靠的还是这个儿子。没办法啊,封建制度害死人啊!
“我看杨素那个老东西也只是装腔作势故作沉稳罢了。出了这么大事,他内心要是不着急,鬼都不信。”宇文化及一脸不屑的说道。在长安杨素的楚国公府稳稳压住他们宇文家许国公府一头。在朝堂杨素官职又是宇文述的上司,这也难怪宇文化及对杨素心有怨恨。可他也不想想人家杨素凭什么会这样。人家凭的是军功和威望,而他老子只能靠资历和投机取巧。这也不难看出宇文化及心胸狭义不是成大事的人。
宇文述无奈的摇了摇头又看了看这个最疼爱的长子,语重心长的说道“不管人家是不是装腔作势,单凭这份心性就能稳住局面。为父多次劝导过你,做事要沉稳,心胸要宽广,要把握住关键,看清局势,要做到泰山蹦于前而面不改色。不是为父说你,你要是能有人家杨玄感一半稳重,为父九泉之下也瞑目了。”
宇文化及听后不以为然但也知道老子是为自己好,脸色比刚才有了几分改变,不再像刚才那般急不可耐。
“孩儿知道了。不过父亲,现在太子失踪还无下落,我们下一步该如何办。”宇文化及问道。
“这个你不必担心。我们只管盯住杨素那个老东西,看看他下一步如何走。要知道太子失踪,影响最大的还是他们楚国公府。我们只不过是小角色。哼,我就不信杨素他能沉得住气。”提到杨素,宇文述也是心中颇有积怨。显然他在杨素手底下干的也不是很顺心。
“还有这两日你就不要出去乱跑了,给我好好呆在家中多看点书,要学以致用,知道吗!”怕这个儿子跑出去滚混,宇文述转念一想说道。要是平时的话也就算了。现在京城可不太平,别再这个时候惹事就好。
“孩儿知道了。”听完宇文述的话,宇文化及有些无精打采。
“恩,知道就好,现在就去吧。”
“孩儿告退。”
对于这个不争气的长子,宇文述也只能报以苦笑。只希望他能日后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别让宇文家落魄了就行。
话说长安城中势力最大的分别是楚国公杨素、许国公宇文述和唐国公李渊。杨素是凭借一身军功加上门生遍布朝野、军中各个机要,在长安城中属于第一势力。宇文述也是靠军功发家,不过比杨素要稍逊许多。其子宇文述爱好声色犬马深受杨广喜爱,再加上宇文化及兄弟善于拍须遛马迎合权贵宇文家在京城稳稳成为第二大势力,仅次于楚国公府。
唐国公府和皇家是亲戚,因此显得尤为低调。对任何势力任何人都是恭敬有礼却又保持距离。李渊继承祖上功勋被封为唐国公。为人忠厚仁义、克己奉公。由于处事公正懂得官场利弊再者出身名门世家,李渊在京城深受官员所钦佩,也都欣然愿意为之交往。慢慢的唐国公府成了京城第三大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