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年 永和五年 太行山百家道 道主殿
缓步走进的是一位白发苍颜的老人,这令时任道家家主的李黯感到了一丝不悦。
“自道家创立以来,从未有人如你这般不经禀报进入此殿。若不是看你如此年纪,守卫早将你拦下。”李黯顿了顿,说,“说吧,你到底是何人。”
老者轻抚长髯,笑道:“倒是与他有几分相似……”
李黯怒道:“别拐弯抹角,你到底是谁?”
老人听了,不紧不慢地说道:“我乃道家前长老,姓张名陵。”
张陵说罢,李黯猛地从座位上站起,走下台阶。连忙搀住张陵,同时吩咐左右搬来座位。
张陵摆摆手道:“老夫修行数十年,如今虽已过百岁,但还不到非坐不可的年纪,大可不必。”
李黯断然拒绝:“这怎么可以,先人临终之际,曾多次提你姓名,还说你的想法他始终都看不透,明明可以做大长老安度一生,驰名于百家,为何要突然出走?”
听到这里,张陵抬起头,望着头顶刻着五行八卦的顶格,道:“我年少时通读五经,后被流寇追杀,阴差阳错逃到百家道,道家接纳了我,我此后便在道家研学,幸得老家主赏识,一步步走到了大长老之位。但在长久的探求中,由天文之术中发现,这世间万物都在遵循着某种规则,如日出日落,月之盈亏,天象变化,朝代更迭……于是,我便从此出走,求学于四方,其间学识渐长,但始终未寻出这天下大道。此间我收了几个徒弟,看着他们的成长,我忽然明白,上天怎可能因我一人一生努力便让我窥得大道?寻道之途,非一朝一夕可毕。能窥得大道之人,是那些后人啊!”
李黯听得认真,座位摆上,二人却都忘了坐下,反到朝殿口走去,望着幽幽蓝天,张陵说出了他此行的目的:“自此之后,我便在天下建立几处道观,收留了千百个流浪之人。我走后,自到阳平山开宗立派,新宗派也将成为道家分支,传扬道法,救济黎民百姓。至于百家道,此去,应该不会再来了。”
李黯闻言,道:“老长老此去,却也是道家之幸。还望老长老在此留些时日,一来看看今日道家之辉煌,二来我自当令人伐竹成简,将道家经书尽皆誊抄一份,供老长老开宗立派之用。除此之外,还希望老长老能通过新宗派,将道家之法传及天下,才是黎民之幸。”
张陵拱手拜道:“老夫多谢家主。”
李黯回礼,张陵与其弟子便到驿馆暂且住下。
二十日后,随着几车经文被人推出,李黯亲自送张陵离开。临别时,李黯拜道:“路途遥远,且蜀中地形崎岖难行,老长老多保重。”
张陵也拱手拜别:“几车经文,老夫谢过,从今往后,必不辱命。”
随即,张陵命弟子王长、赵升等人驾车,携经书向西而去。
公元141年,汉顺帝永和六年,张道陵在蜀郡鹤鸣山创立五斗米教。据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又称“天师道”。
此外,在光和年间,还有张修在巴蜀、汉中一代传道。其方法和张角有些相近,例如用符水治病。但是总体而言,更接近于张道陵的教派,例如也设有祭酒,学习《道德经》,供奉五斗米等,因此历史上也将他的这一派道法称为“五斗米道”。
无论如何,自张道陵始,寻道之途才刚起步。前路未卜,须谨慎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