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尚未完成统一大业的曹操,带着这一遗憾离开人世。因为曹昂战死、曹冲病死而顺势成为长子的曹丕,即予继位。办完曹操后事,曹丕先是指使手下"劝导"汉献帝刘协禅让,继而经"三次推辞"后,"不得不"登上帝位,时称魏文帝。时隔不久,曹丕做了一件忤礼之事,以至他的母亲卞夫人,不,应是卞太后,指着其鼻梁痛骂:"狗鼠不食汝余"。意思是"死后连狗和老鼠都不愿吃你的肉"。那么曹丕究竟做了何事,让卞太后如此恼怒呢?各位看官别急,容我从头道来。
大家知道,曹操好色。对于男人而言,好色乃是本能,并非罪过。《诗经》有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好逑"就是男人应该喜欢漂亮女人的意思。曹操是男人,自然也喜欢漂亮女人。只是他的那种喜欢,口味太重一一嗜好别人之妻,尤其是敌酋之妻。
首开曹操霸占人妻的记载,系何进的儿媳。何进就是那个为了翦除“十常侍"、做了让董卓等地方军阀入京、导致东汉提前崩溃的蠢人。何进落个己命不保,纯属咎由自取。
曹操原系何进手下的一个典军校尉。何进死后不久,曹操就对老上司的漂亮儿媳强行下手。或许因为这个原因,意欲弑杀何进之妹何大后、罢黜何进外甥汉少帝刘辩的董卓,认为曹操与何氏家族有隙,值得信赖,便召他到自己的麾下,任骁骑校尉一职。
接下去就说邹氏。这个邹氏,乃系西凉早期霸主张济遗孀。公元197年,曹操乘着袁术、吕布、袁绍等忙于争抢彼此地盘之机,另辟蹊径,开始远征西凉。西凉新的霸主,也就是张济的侄子张绣,因惧曹操的锐利兵锋而选择归降。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家最为推崇的上上之策。按理,曹操应该打道回府。孰料好色的他,竟然迷上邹氏。而守寡数年的邹氏也没拒绝,只是对曹操提的"外出散步"建议,不予赞同。邹氏对曹操说:"我是一个寡妇,你带我一人'外出散步',天下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你沾了我便宜,然后一拍屁股走人,我一个妇道人家,还有何颜面呆在西凉?如果在你的营帐里‘办事`,你手下的将士,特别是其他闲人,都会认为你是在处理军务。"曹操听了,觉得在理,就依邹氏。不想两人"和"了一回,竟然"和"出了感情,于是索性将营帐当作"新房",日夜厮守。如此,也就催生了祸端。
闻知婶娘久留曹操营帐不归的消息,张绣恼羞成怒:"曹贼,竟敢如此羞辱于我,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见张绣滋生反心,谋士贾诩献上一计:"先以搬运军械需要路过曹操营帐为由,骗得曹操同意,然后找个乐子,邀请曹操手下大将典韦赴宴,乘典韦不察时,藏匿其兵器,即可发难。"
宛城兵变,曹操失去了大将典韦、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当然,也失去了邹氏一一张绣冲入曹操营帐,见邹氏正淡定抚琴,遂大喊一声:"荡妇当死。"挥抢直刺其胸……
经历了宛城惊魂的曹操,照理应该吸取教训,收敛爱好,但让人惊诧的是,他却好了伤疤忘了痛一一每当征服一地,依旧故伎重演,不忘纳娶敌酋中的貌美女人。不仅如此,曹操还打"提前量"一一营造铜雀台,欲让江东美女"二乔",届时有个栖息之处。
公元203年,攻占袁绍老巢邺城的曹操,欲占袁绍二子袁熙之妻甄氏。不料其子曹丕捷足先登,强烈要求娶甄氏为妻。担心父子同争一妇外传,影响恶劣,曹操让步,成全了曹丕。曹操此番抽身而退,即使不算"国际主义精神",至少体现了"父子情深精神"。
虽然曹操作了“礼让",但他骨子里应该忘不了甄氏。为了能与甄氏多加接触,他对孙子曹睿特别宠爱。除此之外,他还经常让曹丕挂帅出征。如果说曹操重用曹丕,是想历练曹丕军事指挥能力的话,那么曹操宠爱曹睿,就显得莫名其妙了。
大家知道,曹睿可算是个早产儿一一按照甄氏成为曹家之媳时间推算,满打满算不到八个月!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得宠于曹丕的郭夫人,多次谗言,说曹睿可能是袁熙生前下的种!连"头发长,见识短"的郭夫人,都能悟出个中猫腻,为何疑心病极重的曹操,竟会不察?深究其因,不外乎曹操有"故意装傻"可能。装傻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搏取甄氏欢心。至于用意,你懂的!
相信曹丕一定洞知曹操的醉翁之意,但为了自己今后能够继位,他采取了"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的策略。而甄氏,当然也希望丈夫曹丕,能在与曹植角逐"继位权"中胜出。因为一旦曹丕上位,必会无限放大儿子曹睿的前途。
面对曹丕亲自宣布的"角色转换"之旨,那些本该以"妈咪"身份安享余生的曹操姬妾们,大惊失色。内中有人立马表示不从,曹丕就以"杀无赦"相威胁。于是那些姬妾们,也就不敢“抗旨",乖乖地移居到曹丕后宫。
闻知儿子采取此举,己成太后的卞夫人气得捶胸顿足,于是说了那句"狗鼠不食汝余"。面对母亲的如此责骂,曹丕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如果他与母亲明说自己这么做,是在报复父亲染指儿媳甄氏的话,不仅有损已在地下的曹操名声,更为可怕的是有损儿子曹睿的形象。而曹睿的形象一旦受损,影响之坏,不可估量。惟因如此,曹丕只能对母亲"缄口不语"。为了排解心中郁气,曹丕一边常去后宫找曹操的那些姬妾"捉膝谈心",一边疏远甄氏。第二年,曹丕索性以败坏朝纲为由,赐死甄氏,并用"米糠"堵塞其嘴。可见他对甄氏的恨有多么之烈。
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不过,出自曹丕之手的"浪",不是长江之浪的那个"浪",而是放浪形骸的那个"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