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93900000015

明蒙暗混可排忧

对于"三顾茅庐"这个典故,多数读者认为,正是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体现求贤若渴的诚意,方才感动了诸葛亮。其实这一理解,属于本末倒置,真实的因果关系是:如果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理论,没能说服刘备的话,那么即使刘备之后十顾、百顾茅庐,诸葛亮也不会同意辅佐于他。

魏晋时期的陈寿,在编撰《三国志》时,写了名作"隆中对"。文中,诸葛亮将曹操、孙权的优势,作了入木三分的分析:"今操己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史,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接着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取荆州,然后以荆州为跳板,向益州发展。时下有人想当然地将现在的成都,误认三国时期的益州,这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益州涉及目前的四川、重庆甚至缅旬等部分地区,总面积达百万平方公里,为汉朝所设九州中区域最大之州,大到与魏、吴霸业拢成的面积相当,故才有之后的"三国鼎立"一说。

照理,"隆中对"所绘三国鼎立蓝图一经实现,诸葛亮当应功成身退,去享轻松余年。但奇怪的是,他却"老骥伏枥",写了《出师表》,提议"今南方己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属于不可多得的佳作。不过,全篇能量满满的《出师表》,文尾却现"不知所言"四字,翻译成时下的白话文,就是"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这就令人费解了:"不知所言",难道是在否定前文?有人解释:”不知所言“,可能是古代书信体裁中惯用的一句谦语罢了。不过我以为:事关国家大事,一国之丞相,岂能随便使用容易产生歧义的谦语呢?另外,撰文著书一贯讲究惜字如金的诸葛亮,照理也不该使用"不知所言"这四个不写、远比写了要好的句子啊。

便有研究三国厉史的学者,对诸葛亮撰写《出师表》的本意,作了如下四点解构,大意如下:

一是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完全可以面对面地向后主刘禅表达想法,大可不必花费周折撰写《出师表》;二是即使诸葛亮非写《出师表》不可,也属他与刘禅的私密信件,公开不得,但奇怪的是,《出师表》很快就在蜀汉境内广为流传;三是大凡一个国家,如要进攻某个国家,行动前期的军事准备,属于绝对机密,公开《出师表》,无疑是泄密;四是诸葛亮既然想"攘除奸凶,兴复汉室",那他为何不去先行"攘除"导致刘备郁死、关羽惨死、诸多将士烧死的那个"奸凶"东吴,反而与其结盟,专事去打曹魏?

通过上述四个方面解构,不难发现一个天大的秘密,这就是诸葛亮似乎有故意假借《出师表》之文,"蒙"点事儿!那么新的问题来了:诸葛亮想“蒙"什么事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就看读者是不是认同下面这番分析:

刘备驾崩后,蜀地社会矛盾日渐增多,其中最为骇人的当属"思恋故乡"。大家知道,构成蜀国军队的主要成份,一是刘备的荆州派,二是马超的西凉派。这些军人,因苦于不习惯蜀地的饮食、气候、水土,屡出怨言,频惹是非,以至蜀汉境内,不时发生军人骚乱事件。深知不予及时化解这类消极情绪、军队致乱机率就会飙升的诸葛亮,对症下药,通过《出师表》一文,明确"还于旧都"这个目标,旨在引导荆州、西凉籍的军人:“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打回老家去!`"事实证明,通过为时多年的"六出祈山"伐魏之举,诸葛亮硬是把那些荆州、西凉军人,渐渐打磨成了习惯蜀汉民俗文化的"当地人"。

相比于诸葛亮的非凡前瞻性,曹魏名将钟会,却在不善处理军人的"思恋故乡"问题上丢了性命。其实司马昭任命钟会、邓艾为伐蜀大军主将、副将时,钟会之兄钟毓,就急忙进谏司马昭,说其弟爱玩权术,不能带兵,一俟伐蜀成功,恐滋祸端。但司马昭却不在意:“西蜀一灭,打了胜仗的魏人,都想忙着返回老家,谁愿伴他作乱?"

因蜀将姜维坚守战略要隘剑阁,魏军主力一时被滞。邓艾就向钟会提议,说他愿意带兵寻走险道,以袭蜀国腹地。钟会同意,但断定邓艾有去无回。却不料邓艾不仅成功,而且率先占了成都,俘了蜀主刘禅。嫉妒邓艾抢了灭蜀头功的钟会,汇同"监军”卫灌,诬陷邓艾,致其被囚。

邓艾既除,姜维又降,钟会觉得"猛将锐卒皆在己手"、可以"不复再为人下!“即使在获知司马昭早已备军于斜谷、乐城、长安等要冲,严加防备他时,钟会还十分自信地鼓动亲随们:“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做刘备也。"但他没想到,手下诸多将士,一如司马昭预言一一都想忙着回家!钟会便将内中不愿"跟随自己"的将士,一并投牢,以冀反省。

钟会有个亲信,名叫丘建。丘建原系胡烈部下。胡烈因反对钟会谋反,也在牢中。丘建怜悯胡烈,请求钟会允许他给胡烈送点饮食。乘此机会,胡烈捎信给儿子胡渊,嘱他散布钟会准备掩埋所有反其将士的谣言。胡渊照办。那些被囚将士听了,认为横竖是死,越狱,反叛钟会。失道寡助的钟会、姜维,先后折命。

有句成语,叫做“蒙混过关”。通过伐魏之举,诸葛亮逐步消化了留蜀将士的"思恋故乡"隐患,扼制了内乱;通过放纵之举,司马昭逐步催化了攻蜀将士们的“思恋故乡"情绪,放任了内讧。用"明蒙"办法排忧的诸葛亮,得以成功,用"暗混"手段排忧的司马昭,同样成功。假如罗贯中再世的话,必定会将这一"殊途同归"的结局,补写进《三国演义》之中。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大国崛起之铁血雄心

    大国崛起之铁血雄心

    朱斌他来自21世纪,意外回到民国,且看他如何风涌云起,斗智斗勇……欢迎收看。(第一次写小说,望各位读者大大不要嫌弃)
  • 一刀一千两

    一刀一千两

    阔别多年,大蛇终究没有放下喜爱的武侠,又回到了17K传统武侠的大家庭中。创建了一个新号,写了本新书《小侠碧潮笙》附上地址:http://520yd.com/book/520yd.com新的账号,新的小说,新的小说,希望喜欢大蛇的还没有忘记大蛇的朋友去看看吧!
  • 肤浅又痴情

    肤浅又痴情

    甜甜的文哦,,特别甜呢!一见钟情、双向奔赴、各种甜、各种宠,女二性格被改变、撒娇、短片双女主
  • 重生之都市女神修仙传

    重生之都市女神修仙传

    1 .比起林清野年纪轻轻已经拿到娱乐圈影帝最让人震惊的是他选择在愚人节那天跳楼自杀享年29岁。2.江知忆十年后回国没想到此生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他的葬礼上,心里的爱意让她没有生存信念,她积极寻找时间最后一丝可能,直到她重回十年前3.重生以后,江知忆已经有了想爱的人,也凭借自己的先知过上了想要的生活,见过监狱的父亲,才发现,这一世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4.失踪的母亲,监狱的父亲和江家嫡系到底什么关系呢?这又和江家的宝贝有什么关系呢?为了寻找这些,江知忆踏上了和前生不一样的旅程,而身为男朋友的林清野又该做和选择,他和江知忆的爱情是否永远不变呢?
  • 穿越之被迫成为猫咪

    穿越之被迫成为猫咪

    本是江家大小姐的叶蓁蓁,因为机缘巧合穿越到了一只猫的身上,经历了被绑架,被解救出来,并组建了正义小分队解救其他动物界,相遇了男主,经历了被绑架,在被解救,受伤后,奄奄一息后被女主在蓬莱岛修仙的妈妈解救,并变回了人身,与男主谈恋爱,最终与男主百年好合。
  • 苦涩的青春糖

    苦涩的青春糖

    一位名叫“shr”12岁的小女孩。
  • 霸世皇后顾倾城

    霸世皇后顾倾城

    我一代才女王呦呦,二十一世纪的当红小说家,就因为一次传说中的“九星连珠”,意外得到了一块星石,意外穿越到了临泉国,并且临泉国护国公长女顾倾城,世人皆知的丑女竟然与我长得一模一样,更让人觉得意外的是,穿越就穿越吧,穿越的时候,顾倾城被人杀害,死在了我面前,临死前,她央求我,一定为她报仇,我就这样,顶替她的位置留在了临泉国,本以为,穿越到这个地方的只有我一个人,哪知道,其他三人也意外穿越了过来,在这乱世中,我王呦呦逆风翻盘,最终成为了一代霸世皇后顾倾城……
  • 四夫临门:我好怕怕

    四夫临门:我好怕怕

    她是蠢毒恶女,害人不成,反被收拾。但蠢毒心肠,难掩她绝世美貌。美貌如她,怎堪忍受的悲惨命运?一场征服战,惊心动魄,一波三折。她成功逃跑,逃离了三个男人的残酷统治。她松了一口气,以为逃出生天之时,三个男人却从天而降,她终是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与此同时,她又多了一位夫君。四位夫君,都是冠绝当代的天之骄子。他们正义感十足,牺牲小我,拯救世间男儿。他们牺牲自己的终身幸福,誓要度化她这恶毒女子。她不堪重负,哭喊着求饶,“我再也不害人了!”夫君们笑而不语,缠绵吻去她的泪水。
  • 镇灵歌

    镇灵歌

    在这个实力为尊的时代,每一个强者,都是万众瞩目的存在。随着云皇陛下十八岁突破无上帝境,修行界开启了疯狂的内卷时代!无数天骄不断刷新着修行界的记录。少年惊才绝艳,却只能修炼最慢的功法!还有一只战五渣的宠物在拖后腿!“什么?我要在淬体境停留三十年?!”········十二岁的简单欲哭无泪,只好凭借惊才绝艳的天赋,背着最懒的宠物、用着最慢的功法,打着最强的敌人!“哪怕练着最慢的功法、哪怕一只手抱着战五渣的宠物、哪怕一辈子都是淬体,我简单,依然无敌于世间!”“在这个世界,老子才是主角!”
  • 琵琶记

    琵琶记

    《琵琶记》 元?高明作。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剧情是: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开科取士,伯喈以父母年事已高,欲辞试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蔡公不从,邻居张大公也在旁劝说。伯喈只好告别父母、妻子赴京试。应试及第,中了状元。牛丞相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状元为婿。伯喈以父母年迈,在家无人照顾,需回家尽孝为由,欲辞婚、辞官,但牛丞相与皇帝不从,被迫滞留京城。自伯喈离家后,陈留连年遭受旱灾,五娘任劳任怨,尽服侍公婆,让公婆吃米,自己则背着公婆私下自咽糟糠。婆婆一时痛悔过甚而亡,蔡公也死于饥荒。而伯喈被强赘入牛府后,终日办思念父母。写信去陈留家中,信被拐儿骗走,致音信不通。一日,在书房弹琴抒发幽思,为牛氏听见,得知实情,告知父亲。牛丞相为女儿说服,遂派人去迎取伯喈父母、妻子来京。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祝发卖葬,罗裙包土,自筑坟墓。又亲手绘成公婆遗容,身背琵琶,沿路弹唱乞食,往京城寻夫。来京城,正遇弥陀寺大法会,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将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来寺中烧香,祈祷父母路上平安。见到父母真容,便拿回府中挂在书房内。五娘寻至牛府,被牛氏请至府内弹唱。五娘见牛氏贤淑,便将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为让五娘与伯喈团聚,又怕伯喈不认,便让五娘来到书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题诗暗喻。伯喈回府,见画上所题之诗,正欲问牛氏,牛氏便带五娘入内,夫妻遂得以团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极,即刻上表辞官,回乡守孝。得到牛相的同意,伯喈遂携赵氏、牛氏同归故里,庐墓守孝。后皇帝卜诏,旌表蔡氏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