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9500000269

第五十二章 第一次科举(二)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能力,这个在科考制度出现以前,谁也没办法解释。

古代君王用人重德行重孝义,认为一个孝子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官吏。汉朝时代的孝廉制度,其实很大程度也是在向各州各郡,招收有这资格的学子。

科举制度出现之后,对经义的理解占据了考试的很大幅度,初期甚至还有写诗作赋的设定,当然君主不是真正的白痴,至少还记得加入策论这个存在。

在独尊儒术的封建时代,或许懂得四书五经的人,在君主眼里才是最有德行的人才;或者,这是君主向儒家妥协的一个表现。既要愚民又要在愚人之中取材,除了妥协还能怎么样?

这年头距离战国时代还不算太远,百家争鸣的盛况也尚未就此泯灭。墨家、发家、纵横家的徒子徒孙依然偶然在历史的舞台中出现。哪怕是一般的官吏,就算是打着儒家士子的名头,实际上还是玩着外儒内法的把戏。

孔子尚未成为真正的圣人,孟子自然也还没有成为所谓的亚圣人。

要让这个会被玩完扭曲的世界,从儒家的束缚住解脱出来,刘铭自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再则,他也不觉得单纯死记硬背那四书五经,就能够成为一个一等一的人才。

要知道明清时代,考出来的进士下放之后,基本上都不懂得如何治理郡县。于是请了一大堆的幕僚,幕僚不是政府编制,故而必须要他们自己出钱。本身他们就没多少俸禄,故而要治理郡县,就不得不贪污,于是从小贪变成大贪。

更重要的是若是师爷不尽心尽力,结果县令反而成为了一个傀儡,帮他们背黑锅。有些自诩清廉的官吏,治下被师爷贪污得民不聊生,结果骂名却是全部被那个所谓的清官给担上了。

再则,既然不懂得怎么治理郡县,那么索性也就不去治理,来个无为之治。清朝的官员,只求郡县太平便可,不会去考虑如何发展郡县的问题。一个郡县放在那里三百年,以前是什么样子,三百年后还是什么样子。

一旦遭遇天灾人祸,除了向中央求援,求赈灾以外,自己要做些什么都不清楚,结果耽误了最佳的处理时间,搞得百姓直接造反了。有清一代,造反从未中断过,有很大原因和这有关。

刘铭既然回到了这个时代,自然不会让这样的情况继续出现。

故而,考生们第一次接触到的科考,却是完全按照后世的标准出题。第一次或许放松一些,只为让广大的考生,对新的考试内容有一个认知,知道在下一次科考到来前,侧重学习哪个部分。

算数五道题目,基本上都出自《九章算术》;农学方面则列举了一些事关农业发展的问题,让考试根据自己的见识来回答;策论是探讨丝绸之路对华夏的影响;经义是探究如何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

总的来说,县试的内容就那么八道题目,给考生六个小时的考虑时间。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允许考生提前交卷。当然,也允许考生更换答题纸,在这个时间内重新写上更好的答案。

随着正式开始考试的钟声响起,已经预先阅览过试卷的考生们,开始动笔。

“丝绸之路对大汉的影响?对哦,听闻大将军已经打通了丝路,如此确实可以讨论这个话题……不过放在中原不远,去体会丝路对华夏的影响,这真的没问题?”石韬看了看策论题,心中觉得很奇怪。

“有一县,旱地和盐碱地占据土地的多数。问如何让当地农民,获得相当于其他有着肥沃土地县的收入?这到问题,不会是考官故意折腾我们的吧?”孟建挠了挠头。

“唯有经义不算难,但既然前面都出现了那么难的问题,这一题会简单吗?”崔钧对最后一题表示疑惑。

“所图不小呢!”诸葛亮看着四题,却是想到了别的事情。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有胸有成竹者开始奋笔疾书,而胸无点墨者,此刻却是搔首弄姿,坐立不安。更多的是不断的思考这些题目,尤其是最后三题的含义,他们不认为刘铭会为难他们,但同样不认为这三道题会很容易回答。

“是这样吗?”诸葛亮终于笑了笑,开始动笔。

“开始了吗?”其他三人一眼就瞄到了诸葛亮开始动笔的情况,顿时也不再思考下去,按照自己的观点先把内容给填进去。

反正就算写错了也无所谓,在六个小时的时间里,他们可以更改无数次。

六个小时的时间里,考场是不会给他们开饭的,不过六个小时后,不管考得如何,都会提供一顿不错的饭食,这是对考生千里迢迢前来赴考的一种感谢。

若是要上厕所的话,必须要举手,获得监考老师允许才可以前去。期间,监考老师会一路陪同,主要是确保学子会有什么作弊行为。哪怕大家都知道,第一次考试,只怕是没什么人有这个能力作弊了。

“果然是因为突然举办科考的关系呢,考生的年纪参差不齐。不过历朝历代,似乎也没有哪个科考,学生的年纪是差不多的。”刘铭混在考官之中,在考场来回踱步。

身为一个总让大臣们为难的主公,刘铭眼看科考开始了,自然很想知道面对自己出的这些县试题目,那些士子都是怎么回答的。

只是邺城和幽州那边,很多人都认识他,故而要在那里监考,自己的身份必然暴露。没办法,只能够到司州这边的考场进行监考,反正这里距离邺城也不是很远。很巧合的,他刚好是诸葛孔明和他三个好朋友的主考官。

“颍川郭肆,郭图那个家族的,策论马马虎虎,不过对农学却是精通。没想到居然可以提出用盐碱地种植经济作物的方式,来赚取收入!”刘铭看了看一名学子的答题纸,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样的人才,哪怕在别的地方不太擅长,就对农学的精通,也可以被录取。

人才嘛,都是各种各样的,考试不仅要测出他们的水平,更要测出他们擅长那一边。全部精通的,那自然是宰辅之才,但专门精通某一科的,也可以在别的职位上绽放光彩。

在科考之前,他可是专门叮嘱各地考官的,省得按照分数录取人才,浪费了这些专业人才。

暗暗点了点头,刘铭朝着下一个学子那边走了过去。

看了看名字……然后他不淡定了。

博陵崔钧,这不是诸葛四友之一的崔州平么?曾任西河太守,也曾经举兵与袁绍一起讨伐董卓,随即南下游历荆襄之地,与诸葛亮交好。

就年纪而言,他应该是最大的,不过却有着其他四人所没有的政治经验。他的文章四平八稳,观点论述也是非常到位。算不算是很好,不过却很客观,难得对农事商事都颇为精通,就是不知道政务、思想和算学方面如何。

想来,也是不差的。

想到崔钧既然来了,那么其他几个是不是会来?按照情报,徐庶已经出仕刘备,只怕是不会过来了。不过剩下四个却还没有出仕,或还有可能!

于是立刻一个个看了下去,不多时就看到了石韬和孟建二人的名字。心中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于是加快了查看。

终于,在一个座位面前,他看到了一个白衣儒衫的年轻俊杰。

年仅二十一岁,嘴上的胡子还只是一些绒毛;没有羽扇纶巾,唯有少年士子的书生意气,同时刘铭还在他身上,看到了无比的自信。

没有着急,也没有畏惧,默默的在答题纸上写着答案。书法俊秀清灵,看起来就觉得很舒服。字里行间简洁明朗,观点明确且居然可以切中题目,这倒是难得可贵。

在答题纸上面考生资料一行上,写着琅邪诸葛亮五个大字。

同类推荐
  • 三国寻龙记

    三国寻龙记

    公元2174年,国家安全局特勤M5精英小组的组长陈龙,一直负责新晋精英级组员的培训,为各级特工组织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特级精英组员,在反恐斗争以及与米国和罗斯国的竞争中屡立奇功。然而,在最新一批的特工选拔中,从近卫军团、警察部队、武警部队选拔出的130名种子选手,竟然全部在总部复试中被淘汰,国安局面临前所未有的人才枯竭的窘境。总部首长联席会议中,局长亲自确定了使用最新的JS899型时空穿梭机,派陈龙回到天国历史中寻找英雄为我所用的方针,穿越的时空确定在了天国历史上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随着穿梭机的数声蜂鸣,一场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英雄画卷就此展开。。正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英雄龙始归。
  • 三国第一鬼才

    三国第一鬼才

    这是一个属于强者的时代,这是一个人命贱如鸡的时代,这是一个战乱流离红颜劫的时代。三国,英雄辈出; 三国,荡气回肠; 三国,煮酒天下。无意间回至三国的诸葛瑜烊,发现自己成了传说中妖人诸葛亮的哥哥,于是乎,彻底纠结了……“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此等豪言尚在,是迈出一步?还是……且看第一鬼才诸葛瑾如何纵横三国,于金戈铁马之中挥洒智谋,于依红偎翠中红袖添香。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笑书天下事!本书第一个Q群,喜欢《鬼才》的朋友,欢迎进来:117491926已宣示加入网络文学文明写作行列,自愿接受文明写作行列中各成员进行监督。
  • 大明天启录

    大明天启录

    一个废品收购站的小老板,因醉酒魂穿而来到大明,灵魂附体朱由校,且看他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后世知识,制造枪炮、改革制度、击败女真人、征战世界,重新复兴大明的道路,记载其过程,故名大明天启录。
  • 三国大特工

    三国大特工

    特工王磊回到三国,正逢群雄逐鹿之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磊从一个小人物开始,步步为营,收谋士武将,娶娇妻美妾,率铁骑驱逐匈奴,与诸侯争霸三国。普天之下,唯我独尊!
  • 汉末超级书院

    汉末超级书院

    谢信是一个修士,逍遥派的创派掌门人。但修仙不过是副职,实际上他的正职是一名学院院长。带着《三国创业OL》系统返回东汉建宁元年,成为南阳谢家的一个庶出子弟。更是因为反应慢了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本以为修仙很牛气,但却被告知不能直接干涉俗世历史发展。不过没关系,不能直接咱们就间接。名下那么多历史名人弟子,让他们代替自己维护这个世界的和平吧!至于咱们,专心将书院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书院,然后偶尔修修仙什么的就可以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