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那就请太子登基。”章纶退一步。
“是呀,是呀。”众人附和。
“不行。请郕王登基。”章纶差一点跳起来,“于大人,你……”
众人惊讶地望着这位朝庭的主心骨。
“……”
于谦从容不迫地说:“拥郕王为帝,才是上策。国无长君,民心不稳。太子只有两岁,襁褓婴儿,不能镇定人心哪。”
“太子,还是原来太子么?”章纶说。
“这个还用说。皇帝只是代理国事。其余事情还是从长计议。也就是说,今后还是回到传统的长子继承法上来。
“好。”章纶同意了。
“好。目前之计就是打好战争。以战逼和。国家才不会危险。”于谦说。
“就这么办吧。这样使也先阴谋不能得逞。再立新皇,也先心中,老皇的份量减轻,皇上回来也容易。”吏部侍郎何文渊支持。他从温州离任后做了几年地方官后上调朝廷。
老皇回来?回来不好办吧。一国不能有两个皇帝。既然当上了皇帝,肯让么?
听完这话,厅堂里沉默了一阵,空气凝固了,听得见人的呼吸声。终于吏部尚书王直说出了大家的担心。“两位皇帝并立,现在的情势是没语说。以后呢,以后皇帝回来,可怎么着呢?是请老皇退位,还是请新皇让位?如果两不相让,我们做臣子的夹在中间为难。主上,只怕不会理解做臣下的良苦用心。”
人家肃然地看着他,明白他的意思。拥立皇上是一出英明的决策,但是政治风险确实大,一想到风险,谁也不愿带这个头。
“王大人,诸位大人。”从容又坚定的话语响起:“有什么风险由我于谦承担。只要利国利民,我都愿意做。做臣子的应不避祸福报效国家。国家利益为重,日后有什么不测,我于谦独自担当。决不连累大家。从中进士以来,我就立志,即使粉身碎骨也无怨无悔。”
章纶听了着实感动。说,于大人有这样胸襟,真是一般人难以做到呵。
“于大人!今后有什么闲话,章纶我,第一个站出来!”章纶大声表态。
“对,我支持于大人。”
“我也算一个!”
“……”
大家联名上书,呈报孙太后。
一句“臣等请立新皇帝”听完,不等讲完,太后就恼怒得失态斥责:“什么?你……你们无父无君……”大家低了头,由她发泄。于谦神态自若,让她脸色稍缓时从容进言,一番分析让她无词可对。她冷静下来,她不得不接受众臣早就准备好的懿旨:
“皇帝北猎,也先挟帝夺关,危我疆土,欲犯我京师。为破敌计,重立皇帝。非常之期,因赖长君。太子见深,年只三岁。不足以担当重任。皇子郕王,英明睿智。可付重任。择日登基。希戮力破敌。以保国家。”按着玉玺的手抖个不停,泪珠惊心动魄地滴在懿旨上:皇帝,远在天边的儿子,却无奈被新皇尊为太上皇!而新皇,却是别人的儿子!世事无常,难以预料,早知如此,当年处心积虑争当皇后又何必?现在还不是别人的儿子当了皇帝?几十年来的心血落空,真是可悲可叹。想到这儿,泪流雨下。
于谦酸酸的,劝她:“皇帝登基,还是尊您为皇太后;您,还是太子殿下的亲祖母。”
孙太后稍稍好过些。太子,还是她的亲孙子。皇帝的世系还得儿子朱祁镇这一脉延续。郕王,不过代理一时罢了。
众臣默然退出,将带着泪痕的懿旨传给郕王。
而郕王,又喜又惊又惶恐。喜,当皇帝了。皇帝的尊荣谁不垂涎!作皇子的心里谁没想过。只不过有人强烈有人微弱罢了。他,就属于微弱型的。想过,只是想也白想!现实让他明白:当皇帝是完全不可能的:本朝传嫡立长。他既非嫡又非长,要当皇帝只能硬取。比如曾祖永乐帝。但他有曾祖的魄力吗?有曾祖的实力吗?想当年永乐帝还是燕王的时候文臣武将中有多少肯为他效力,所以燕兵一到,建文帝只得剃发逃亡。而今皇位如天下掉陷饼一样掉下来,他却不敢接。当今大明危如累卵,他,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未出深宫,毫无政治经验,怎么挑得起这付重担?何况,名不正言不顺。他做了皇帝,哥哥会怎么想?
他拒绝了,再三拒绝!众臣劝谏,他退避回自己的郕王宅邸。这时,都指挥岳谦出使瓦剌还朝,传达英宗口信说,郕王年长并且贤明,命令他继承帝位以延续大明江山。郕王只得答应了。
九月初六,郕王即皇帝位,以次年为景泰元年,遥尊英宗为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