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行,古董占先,倒斗是属于外八行,七十二行又分为九流十三等,外八行中摸金为王,所以说摸金校尉也正是这传统七十二行当中的王中之王。
摸金校尉成形于西汉,这一字号正式出现于后汉三国。但摸金校尉的行规和手艺,及其易理五行之框架,都是到了唐代才彻底发展完备,后来吸取了江西形势宗风水理论的精髓,有了“寻龙诀”和“分金定穴”这些摸金校尉独有的风水秘术。
因为是曹操设立正规的倒斗部队军事编制,所以到了后汉时期摸金校尉奉曹操是祖师爷。而鸡鸣灯灭不摸金之行规,实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当时有个作为给幽王人殉的奴隶,埋入墓中竟得不死,取走了幽王墓中的丹砂异书,传于后世,摸金校尉进退八门之法,全都得自其中,按说真正的祖师爷,是这位从墓中活着出来的奇人,只是不得其名。
永城芒砀山西汉(前202─8年)王陵墓群,位于永城芒砀山境内,自汉梁孝王刘武起,梁国八代九王及王后、大臣均安葬于此。梁孝王是刘邦的孙子,汉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弟弟,他一生享尽荣华富贵,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有着自己的遗憾。梁孝王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荣登九五。
生前遗憾身后补,既然在现世无法“圆梦”,梁孝王就打算到另一个世界去完成未竟的心愿:建造规模巨大的陵墓,以便死后过过皇帝瘾。
梁孝王墓、梁孝王夫人:李王后墓等斩山作廊,穿山为藏,工程浩繁,规模宏大,形成年代早于明十三陵1300年,构筑规模大于明十三陵四倍,被中外考古界称誉“天下石室第一陵”,并且,陵内设有中国最原始的冰窖和最早的坐便厕所。墓冢凿山而进,规模宏大,汉墓壁画被专家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这个墓群的标志性墓葬是梁孝王刘武的坟茔。刘武是文帝之子、景帝之弟,坐拥300里江山,富可敌国。刘武的陵墓形状之巍峨、陪葬之丰厚,令人叹为观止。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汉梁孝王刘武都是一个悲情人物。
梁孝王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盛世“文景之治”。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由于他的参与,才有了“文景之治”。但毕竟,“文景之治”不是“孝王之治”。
梁孝王虽然绝顶聪明,但他的梦想注定无法实现。他的悲哀在于,他有一个太能干的父亲和同样了不起的胞兄,他们都有足够的能力治理好国家。就算是有着遗憾,贵为文帝之子、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还是享受着超出一般的优厚待遇。
据《资治通鉴》载:“(梁孝王)每入朝,上使使持节以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至,宠幸无比,入则侍上同辇,出则同车,射猎上林中。”和景帝同坐一辆车,那是什么规格!
据说,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就是梁孝王,而景帝也非常喜欢这个能干的弟弟,所以窦太后、景帝、梁孝王母子三人常常在一起吃饭喝酒。公元前155年,母子三人又在一起喝酒,酒酣耳热、亲情荡漾之时,景帝情不自禁地说:“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景帝的意思是说,死后要把皇帝之位传给梁孝王。酒场上的话,很多时候只是说说而已,谁也不会完全当真。梁孝王当然也不会笨到相信这句话,但谁不喜欢听好话呢?“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只是让孝王死不瞑目的是,直到生命的尽头也没有实现他的帝王梦,生前遗憾身后补,因此,梁孝王把自已的陵墓修建得有如皇帝的王陵一样豪华。
梁孝王的墓在芒砀山群的保安山南山东侧半山腰,坐西面东,距山顶20米。梁孝王墓南北最宽处(回廊北耳室北壁至回廊南耳室南壁)32.4米,最高处3米,总面积约650平方米,总容积约1367立方米。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及10余间侧室、耳室、角室和排水系统组成。主室的四周建有回廊,回廊的东端与主室相通。回廊的四角都有耳室,大小一致。回廊内有十字街、饮马泉、黑水河等。在回廊与各室之间穿行很容易迷失方向,据说,曾有人进梁孝王墓后几天走不出墓道。
与其它梁王的墓葬不同,汉梁孝王墓前有庞大的寝园建筑。这些建筑是为祭祀墓主而建的,有专人管理。按照当时的规矩,只有帝王的陵墓才有资格建寝园。梁孝王墓之所以建有寝园,当然是因为一直忘不了他的帝王梦。
西汉自景帝开始,帝陵后陵都筑有陵园。一般来说,陵园都是宫城的缩影。汉代早期的寝园就在陵园内,位于陵墓的附近,属于陵墓的主要礼制建筑,又称为陵寝。寝园主要用于祭祀。
一般的王陵都是劈山后用巨石修砌,但梁孝王墓不是这样。梁孝王墓“斩山作廓,穿石为藏”,工程之浩大、结构之独特、布局之对称,都是罕见的。
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霜,现代再来看梁孝王墓,仍然能看出当年的恢宏气派。梁孝王的寝园基址保存基本完好,南北长100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基址有前庭、照壁墙、主殿、配房、天井、寝殿、庖厨等组成。在此建筑基址的外围是一周单面出檐的走廊,再外边是一圈寝园围墙。
寝园基址均为青石砌成,主殿前后还保留有青石台阶。整个基址范围内遍布着绳纹板瓦、简瓦的残片和一些卷云纹瓦当。基中部分筒瓦的脊上模印有“孝园”二字,说明这是专为梁孝王寝园建设而烧制的。
总而言之,梁孝王墓是开凿得比较早的大型石崖墓,它由墓道、甬道、门道、主室、便房、回廊等组成,是按照汉代皇帝的墓葬规格来建造的。梁孝王墓以主室为中心,以墓道、甬道为中轴线,把我国传统的地上建筑布局用于地下。这表明当时的工匠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几种先进的生产技术:一是积累了丰富的开山采石经验;二是排水设施非常合理,说明当时对山体的走向、山水的流向有了足够的认识;三是墓室南北对称,每个墓室四壁垂直、室角为直角,说明工匠们已经有较先进的测绘技术和测量工具。
就我国当前发掘的古墓当中,属于王侯级别的寝园建筑还是十分少见的。梁孝王墓寝园建筑基址的发现,对研究古代王宫建筑布局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传闻曹操派兵首盗梁王墓葬
在三国争霸初期,曹操的势力范围仍然很小。有些时候,打下的城池往往还没来得及休整,就已经换了新的主人。地盘“朝秦暮楚”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谁都不知道自己能在占领的地盘上盘踞多久。于是,打下的城池经常被洗劫一空。在这种情况下,军队很难实现休养生息的目的。
曹操
军阀混战使曹操的大军无法长时间休整,也使流离失所的农民看到春种却等不到秋收。这好比刚刚做好的一锅饭,转眼间却变成了别人的盘中餐。于是,在短时间内筹到军饷成了诸侯们四处杀伐攻战的先决条件。
为了解决自己的粮饷问题,袁绍的檄文说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盗墓这个古老的行当上。然而这种无理猜测完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曹操的军队缺乏粮饷难道其他军阀的粮饷就是凭空变来的?为何只有曹操需要盗墓,而军队地盘是曹操几倍大的袁绍或者其他实力相当的军阀无此需要?而曹操对粮食短缺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实行屯田制,而非盗墓这种不切实际的方法。
众所周知,西汉中期,经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的繁荣使得当时厚葬成风。这也就为曹操偷坟掘墓,盗取金银财宝以充军饷的传闻提供了条件。“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这类专司盗墓的官职谣言里便应运而生
鲁迅曾经说,“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而当时唯一对此有的记录仅仅是当时袁绍手下的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在为袁绍攻伐曹操前发布的檄文中说:“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但是除了这篇檄文外,同时期不见其他史书记载或者有人提及。
根据陈琳的这篇檄文,曹操盗的应该是位于永城芒砀山的汉梁孝王墓群。
三国时代曹操的兵卒,被传闻是第一批走进汉梁王墓葬的盗墓者。汉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所以普通的盗墓贼就算找到墓葬的准确方位,也很难进入墓室。为了取得墓葬里的宝物,曹操动用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但即便如此,进入墓室也不是件易事,士兵们要一锤锤地凿,一点点地清理。陈琳在檄文中具体描绘了曹操亲自指挥将士盗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文中说:“(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水经注疏》中说:“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据记载,曹操用从墓葬里盗得的宝物,养活了手下的军队3年。然而就是得到如此丰厚陪葬品的曹操还因为缺粮实行屯田制解决粮食问题,在袁绍提及此事之后的官渡之战曹操依然因缺少兵粮陷入困境。完全可以断定曹操根本没有去盗挖梁孝王墓从中得到什么宝物,写下这篇记载的人也犯了一个最基本的常识错误,曹操军队最缺乏的大量粮食能通过盗墓获得?如果是通过这些财宝与通过交易获取大量粮食,那么也会出现在史书记载,然而完全不见有相关的记载。
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集团。曹操曾经对陈琳在此文中污蔑他祖上的行为表示不满,陈琳也表示该檄文完全是袁绍下令强迫编写的,内容也大量与事实不符。(如曹嵩的出身是乞丐,曹腾是奸臣)而同时期曹操的敌人的刘备、孙权却从不提及曹操盗墓此事,(按陈琳的檄文原文内容曹操盗挖梁孝王墓已经是轰动天下之事,连献帝听闻都流泪)可见檄文完全是凭空捏造污蔑政敌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