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食色性也。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食物的追求,尤其是对美食的追求,简直到了狂热的地步。正因如此,无数的美食随着地域,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不断变化和改进,并形成了一定地域特色,形成了八大菜系。八大菜系,各有所长,都各有特色,色香味各具特色。
有人对美食的追求到了极致。金康出身农村,对美食的理解仅限于张湘灵做的佳肴。金康觉得人间美味,不过就是湘遇灵食。
金康很满足,希望这辈子一直吃着张湘灵做的饭菜到求证大道。
快过年了,一年一度的大运开始了,飞机火车汽车等各种运输工具在各种无形有形的指挥下忙碌起来,载着的是归家的游子,载着都是离别的相思,载着的是亲情爱情友情,载着的也是相聚......
晚上,快下班的时候,杨雪枫吩咐金康在湘遇灵食订一桌精致的饭菜,同时再三嘱咐要准备一件国酒。杨雪枫也有故人来访了。金康很是好奇。
金康见杨雪枫亲自安排,再三叮嘱,神情非常谨慎,顿时郑重其事,反复叮嘱张湘灵准备一件国酒。
下班后,金康一丝不苟地准备包厢里面的餐具、茶水和毛巾。张湘灵则拿出自己最高的水平,展现自己高超的厨艺,准备了拿手的佛跳墙、鸿运当头(卤猪头)、龙凤呈祥(当时还未禁止)、天蓬闻香(黄焖花猪肉)、阴阳和合(虫草炖鲍鱼)、展翅高飞(烤卤鹅翅)等,当然最重要的是还有一件国酒。
大约晚上七点多的样子,杨雪枫小心翼翼地陪着一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走了进来。
这位白发老人大约八十多岁,梳着大背头、满面红光、双眼炯炯有神,身穿一件干净整洁的中山装,腰杆挺直,应该是军人出身,脚穿一双锃亮的黑色皮鞋,走起路来,刚劲有力,比小伙子还精神。
金康不知道老人叫什么名字,只听杨雪枫叫他乔老,态度神情甚是恭敬,没有一丝虚与委蛇和敷衍。
客人就只有一位,就是这位老人。
进入包厢之后,乔老和杨雪枫落座,并没有喊金康入座,金康就站在旁边服务。
杨雪枫立马吩咐金康倒酒,金康打开包装,缓缓倒上出一瓶国酒。只见乔老微眯着眼,深吸一口气,好像在闻酒的味道。只见他突然神色一变,说“这酒还是不喝了吧”。
正在金康愕然的时候,杨雪枫立马要金康出去买酒。出门的时候,杨雪枫低声说,刚才的酒是假的。金康带着疑惑拿着原来的酒去隔壁烟酒店换了。
假酒?乔老还没有喝,隔着一米的距离就闻出来了。金康用神识感应过乔老,他只是普通人,不是修行人,但是他表现出来的神通,可不是一般人。
见金康带着酒上门,烟酒店老板神情一变,马上就拿出一件国酒换给了金康。原来老板自己早就知道酒有问题。金康也没有多说,默默地拿着换好的酒离开了。
等金康再次打开一瓶酒,乔老稍微闻了一下,就满意的点点头。
一口酒下肚,乔老就开始谈酒经了。
“一般情况下,一瓶酱香型白酒,采取开封验其真,荡香观其色,咂香品其味,空杯嗅其香、掌心留香品其纯等五个步骤。”
“轻嗅:将倒入酒的杯子在鼻子前一晃而过,轻轻吸入,会闻到好酒优雅的香味,如果猛吸一下,鼻子的嗅觉神经就会变得迟钝,闻不到好酒那种优雅的香味了。”
“细品:抿一小口酒到口中,从舌尖慢慢的滑到舌根,均匀的布满口腔,同时用舌尖在口中转动,若是好酒,会体会到柔和、绵爽的感觉。如果大口,味觉就会迟钝,很难品出真味。”
“若品尝酱香型白酒,一定要品53度的国酒。优质的酱香型白酒皆是53度,入口时有浓与淡的感觉。浓,说明酱味醇厚,窖藏时间长;淡,说明酱味淡水,不是酒的度数低,就是窖藏时间短。”
......
国酒系列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茅台”,都属于高端奢侈品行列,包括飞天国酒、年份国酒和XX纪念国酒。(生肖国酒当时还没有生产)。
国酒酒厂加入外国人喜欢的敦煌壁画元素,在1958年注册了“飞天商标”,寓意友好外交使者,取得了成功。
年份国酒是指存放了多年国酒,一般存放了8年以上的国酒,都是用来收藏投资的,升值很快。曾经一瓶1956年的土陶瓶五星国酒拍出了184万的天价。
XX纪念茅台酒是专门为了纪念某个名人或重大事件的酒。纪念酒的开山鼻祖是“纪念香港1997国酒”,据说限量生产了1997瓶,背标、证书和护照都有统一编号,均有的亲笔签名。现在这款酒成了收藏酒界必抢的茅台纪念酒收藏系列中的龙头大哥。
乔老讲的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同时也喝了不少。杨雪枫渐渐撑不住了,向金康递了一个眼色。金康立马会意,上前敬酒,先帮乔老倒了一杯,然后再给自己倒了一杯,按照乔老所说的国酒喝法,缓缓喝了下去,一饮而尽。
乔老见金康悟性高,一听就会,很是欣赏,同时金康酒量还好,不禁投来满意的目光。在乔老的注视下,金康连敬三杯,而且神色如常,这是好酒量。杨雪枫都觉得不可思议。然后金康又连敬杨雪枫三杯,依然神情如常。
酒逢知己千杯少,乔老又和金康喝了几杯,金康总是一饮而尽。乔老对晚上的接待很是满意,很是尽兴。酒醉饭饱之后,金康提出去不大同洗脚城洗脚,被乔老拒绝了。
走的时候,杨雪枫满眼都是赞许和满意。乔老也是满意而归。
金康喝了酒决定去白沙江沿江风光带走走,他边走边运用道德真经,一路神行,飘飘然,宛似神仙一样。然后放声高歌,“弦断有谁听”。